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松 马静卿 吕冬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我国各地蓬勃展开。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常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及其项目保护工程大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目前国内外都有相对权威的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联合国定义的基础上。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一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活态性、多元性和民族性等。究其最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质的区别之所在。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文化遗产,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也就不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物质载体,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不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环境之中。
  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活态传承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体、口述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进行不断开发和利用,才能使其保持久盛不衰的活力。
  
  二、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一)常州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常州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常州处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区位条件优越,水陆空交通便捷。常州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20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8.2亿元,外贸出口完成132.4亿美元。常州市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常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常州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形成了古城文化旅游区、新区现代休闲旅游区、武进春秋淹城遗址和涌湖旅游区、武进横山风景区、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和溧阳天日湖旅游度假区六大景区。2008年,常州市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3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9.4万人次,旅游创汇2.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0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5亿元。
  (二)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众多。2007年6月,常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项)。2008年9月2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31项)。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性突出,品位较高。在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常州梳篦、锡剧等12个项目于2007年3月(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常州市的梳篦、锡剧、常州吟诵、留青竹刻等9个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三、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存和流传,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旅游价值。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愉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特色鲜明,是进行旅游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形式、各类手工技艺以及锡剧和各式曲艺中的服饰搭配等,都是常州古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展示了常州地方社会的生活风貌,彰显了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蕴含着浓厚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常州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是以前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如董永传说、白太官传说,柚山放灯节等民俗活动以及常州划龙舟、高跷等杂技和竞技比赛,对旅游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旅游者也可以在旅游中动态地了解文化、认识历史。更好地了解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
  (三)科考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后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源泉。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舞蹈曲艺、竞技杂技以及诸葛八阵图村落等文化空间,都为常州地方史、专门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详细的资料,这对于认识常州社会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和艺术精品,也是进行教育的重要来源,可以对旅游者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四)经济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因而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如萝卜干、加蟹小笼包、酒酿元宵等,对其进行设计包装,开发为旅游商品,能够对当地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传统的音乐、舞蹈、曲艺等是对常州民间艺术真实地层演,柚山放灯节等活动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再现,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和设计,能够更好地提高常州知名度,同样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
  
  四、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把这项工程开展好,主要可以从开发主体、开发客体、开发媒介和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眼。
  (一)开发主体: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选择恰当的开发模式
  确立领导机制,协调相关主体利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要确立市文化局牵头,由旅游局、文物局、规划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协调好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政府、传承者、工商界、学术界等,使他们形成合力,优势互补。
  恰当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博物馆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节会模式、度假区模式、综合开发模式等。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
  (二)开发客体:科学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实行联合开发
  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休闲性。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9年第12期)撰文说: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休闲旅游成为未来旅游消费的主要形式。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应注重提高产品的休闲性。打造体验式的文化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与相对成熟的旅游景区和产品加强联合,如中华恐龙园、天目湖景区等,整合为统一的、完整的旅游线路,以文化培育景区,融文化于旅游之中,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从而强化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开发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环境与氛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宣传推介是旅游者认识了解旅游资源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需要营造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与氛围。一方面,完善旅游标识解说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制作多元化、个性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书籍及音像制品,建立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信息网站。另一方面,借助民间艺术赛事活动、民间艺人评选活动、民间节庆活动,展示常州市民间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
  (四)保障机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框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要注重保护,但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框架除了上述涉及到的相关行政管理机制、规划机制,还需要有法律机制、财政机制、评估机制、民间保护机制等等。只有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框架,才能实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7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