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印两国竞争力:基于钻石模型的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金华 马艳霞

  摘 要: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中印两国国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轨迹。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工具,在对中印经济发展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两国的国家竞争力,进一步展望其合作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国 印度 钻石模型 国家竞争力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剧烈变动,其中尤属中国和印度最为瞩目。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它们正通过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积聚改变全球力量的能力。中印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同属亚洲、毗邻而居、国情相似。常被相提并论。虽然中国在目前占据优势,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政策调整,印度必将成为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印博弈的序幕已然拉开。
  
  二、中印两国竞争力比较
  
  波特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国为何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其中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构成钻石体系四项关键要素,机会和政府作为辅助因素。整个钻石体系形成一个动力系统,进而影响一国竞争优势。
  
  (一)生产要素
  1 人力资源。中印是世界第一、第二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均超过10亿,劳动力供给充足。但两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存在明显差别:中国是纺锤型结构,即高低两端人才较少。大部分处于劳动层次的中间部分;印度实施的精英教育则导致其人力资源的两极分化。呈现出鲜明的哑铃型,即少数人拥有高等教育背景成为高级人才,大多数劳动者缺乏必要教育和培训,从事较低水平的工作。其次中国整体薪酬水平高于印度,这表明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正在失去。中国不同职位水平之间薪资差距很大,等级差异显著;印度薪资级数窄,反映出劳动力等级更具均匀性。此外。印度劳动力具有语言优势。随着英语的普及,印度大量精通英语的劳动力成为推动经贸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殖民地统治的遗留产物使印度能够为整个英语世界提供后勤服务。中国在这点上远远落后,在许多行业发展上受限。
  2 天然资源。中国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储量世界第二。铁矿储量第三。矿产储量占世界第一的有十几种。印度在铁、铝、锰储量上较有优势。其余矿产相对不足,尤其缺乏优质煤炭。但另一方面。尽管国土面积小于中国。印度在土地资源方面占据优势:恶劣土地较少,大部分是肥沃平原。
  3 知识资源。据OMP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幅度高达38.1%,在世界专利申请量排行榜上居第七位。但中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大多从国外引进;众多产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尚未完善。
  近年来印度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持续低迷。统计资料显示,过去5年中印度专利申请总量增长近3倍,但国内企业的比例一直未超过申请总量的21%,其余均被跨国公司占有。国内企业对创新缺乏重视,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4 资本资源。中国在GDP、外汇储备、引进外资上遥遥领先,但在金融领域的银行系统和股票市场体系上落后。印度银行相对健全,国际信誉较佳;金融体制完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而中国的银行体系目前仍是国有性质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从国内银行贷款方向上看,仅30%面向私人和私企。中国股票市场建设亦亟须改革。
  5 基础设施。就硬件基础设施而言,印度电力领域总装机容量不及中国1/3,电力成本是中国的2倍,公路总长不到中国的1/7,宽带用户不及中国1/50。在印度开展一项业务平均需要71天,而中国是48天。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不足是印度经济的致命伤。但就软件基础设施而言,印度在某些重要方面领先中国,比如产权保障、银行体系、金融市场、法律体系、私有企业融资能力、公司治理等。
  
  (二)需求条件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国民储蓄率较高,中国有着现实和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但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外需减缓,国内需求增长出现放缓,中国正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进一步扩大内需、提高经济抵御外部变化的能力,仍是中国的重大难题。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市场潜力不容小觑。印度传统经济成长模式是内需导向,消费市场扩张迅速,零售市场规模更是位居世界第八。但印度人均收入水平较低,都市化程度不高,乡村市场是主要销售力量。近年来印度采取出口导向、需求拉动的战略,形成合理市场分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软件外包等服务行业卓有成就。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纵观中国经济版图,从东北、京津、山东,经江浙沪到福建和广东。地区经济隆起带的万里连绵已经浮现出一个产业集群的龙脉。中西部的产业集群格局亦渐渐清晰,包括长沙、武汉、郑州、西安、成渝等。但中国目前产业集群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在: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不均衡,大多数集群不是建立在基于创新的竞争优势上,而是来自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中国集群的发展存在缺乏科学规划和自主创新、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服务业是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以软件业为例,其迅速崛起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特别是班加罗尔的软件企业集群被誉为“印度硅谷”。众多软件开发企业及相关的研发、金融机构聚集于此,极大提高了产业、地区竞争力,有利于公共资源的共享、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产业技术创新。英语优势更使得印度与其他国家联系密切,国际供应链和外包流程更多向其延伸。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在微观经济方面中国处在劣势。最新WEF报告显示,在BCI排名中印度居31位,中国仅57位。中国企业经济的增长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经济实力更多地物化在硬的、可见的建筑物上。目前中国尚未彻底解决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电信等部分行业仍存在垄断,缺乏高效率和竞争力。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不平衡、规模小、企业家素质不高。受金融支持、政策环境等制约,能够真正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甚少。印度企业的增长则由制度基础和企业家精神来塑造,经济实力取决于潜力。它较早推行私营企业制度,依靠良好运转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和观念,商业效率较高,私营企业充满活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印度还培育出大批熟悉国际商务经验、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提升了印度商业经营的国际竞争力。
  
  (五)机会
  经济全球化无疑为各国带来了机遇。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理论和观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在法律法

规建设、降低关税、开放服务贸易、银行业改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掀起了改革开放新浪潮。相比之下印度作为WTO创始成员国之一,在多年探索和参与过程中早已形成一套有效的运作模式,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如关税措施、反倾销规定和争端解决机制、过渡期和例外原则等。依靠这些,印度较为有力地保护了本国利益,对其国内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印度还抓住了西方国家服务外包浪潮。在国际服务行业迅速崛起。
  
  (六)政府
  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完善市场体系、保证市场信息畅通等。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调控和监控。然而中国相关政策法规依然缺乏,对培训、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研发项目投资不足。虽然中国政府已在改革机构膨胀、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方面取得进展,但仍不愿放弃对关键行业的垄断,降低了市场活跃度和相关行业的竞争力。
  印度政府为更好吸引外资调整改革措施:包括税制、贸易和外来投资制度改革、工业制度和金融机构改革、对公有领域的缩减和私有化政策、对小规模企业的保护。它重视知识密集型行业、应用性研发项目的投资,制定支持服务产业发展的鼓励计划,使其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但由于受民主和选举制度影响,印度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对有限财政资源的再分配和转移支付。民主体制还会时常受到国内种族及宗教冲突的冲击。
  
  三、中印比较后的启示
  
  通过上述比较,中印两国各有长短。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国家竞争力占据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印度的不断赶超对中国而言,除了带来必要的忧患意识和竞争心态,更多的应当是对中国经济定位的重新反思和改进。低成本地区和新兴市场总会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必须进行转型:一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在巩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大技术含量的开发和提高。向中高端方向发展。中国未来政策导向应该在积极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以政策推动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及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和实现整体升级。
  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达到共赢,才是比较的价值所在。中印两国的独特优势更多是互补而非竞争的,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是中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间经济已成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主要驱动力。有着共同利益诉求和广泛合作基础的两国,应当加强沟通交流、充分挖掘互补优势、努力培育合作的新增长点,相互借重、竞争合作。为扩大贸易、投资和经济往来创造良好环境,走向共赢之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8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