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晓泊 孙 杰

  摘 要:本文应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方法,对2004年北京制造业企业生产要素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一方面北京现代制造业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各要素的作用比较协调,生产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技术三种要素对于制造业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贡献率。另外,高新技术对于现代制造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是促进北京市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现代制造业 高新技术 测度与评价
  
  一、现代制造业离不开高新技术应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现在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高新制造技术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面对激烈的市场变化和技术竞争,世界各发达工业国家将其发展战略和政策,重点放在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上来。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也正是制造业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我国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先进制造模式的挑战,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高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制造业的研究,从国情出发,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快我国制造业技术改造与升级的步伐,只有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这一利器,才能成功的实现粗放型传统制造业向集约型的高效的现代制造业转变。
  现代制造业是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制造业,其中包括核燃料加工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光学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传统的制造业技术含量很低,主要进行的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和组装活动,核心技术往往被发达国家所掌握。这已经无法适应国际化的市场与竞争。面临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把握机会,充分利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市场庞大,人力资源优质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我国现代制造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科技水平,进而提升我国的竞争力。
  我国现代制造业,近年来有了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与我国加大制造业领域高新技术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支撑,把中医中药和新兴的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作为研究开发的重点,2003年医药制造业的R&D投入为2.9872亿元,占中国制造业比重28.99%,排名第一,申请发明专利数757项,占19.99%。与制造业其他行业相比,科研费用投入、科研人员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与研发,获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技术成果,如数字程控交换机、高性能计算机、龙芯芯片等,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市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作为今后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又是北京市选定的重点制造业培育对象。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临床资源以及战略性的市场资源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在京发展的根本动力。北京市为现代制造业企业营造的创新环境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创新环境的优化带动技术交易快速增长。以技术产权为主要交易形式的北京现代生物和医药领域技术交易,是北京技术市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现代制造业的企业观念正从“以资金换市场”到“以技术换市场”的方向转变,从资本密集逐步向技术密集的方向转变。
  
  二、技术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
  
  高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制造业,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共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通常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的分析等同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用到的方法多是统计学方法,即通过建立统计指标体系,横向、纵向比较指标在情况下的分布和排序,以界定高新技术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学方法,是将技术与生产率相结合,用度量生产率各要素投入来判断高新技术对于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作用,以数字、模型和更深层次的经济学关系来解释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微妙联系。
  生产率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定义是产出与投入之比,即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生产率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指的是产出对于投入之比,简化的经济学模型中,通常有两种投入:劳动力和资本;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即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广义技术进步。经济学家通常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小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索洛剩余”的测算。索洛(1957)在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给定的情况下,将促进经济增长的、不能够被单要素投入解释的部分称为“索洛剩余”,因为这些产出增长率无法被单要素投入来解释,索洛把它归结为因技术变化而产生的,并赋予技术变化率或技术进步率的含义。现在我们知道,技术的增长不是索洛剩余的唯一源泉,实际上它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其中可能有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变革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特殊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进步仍然是索洛剩余中最重要的部分。
  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数学者将经济增长的源泉锁定于资本的积累与增长。到90年代以后,更多的关注内生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定位在知识和技术的增长上。经济的增长需要要素的投入,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靠的是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增长方式也来了各种问题,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目前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是从靠要素投入拉动的粗放型,转变成靠技术进步的集约型方式,现代高新技术在转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方法有索洛余值法、指数法、生产函数法。各种方法各有特色。
  索洛余值法是把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连接起来,重点测算索洛剩余,以次来衡量全要素增长率和技术对于生产的作用。模型设定一个规模报酬不变,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变化系数的生产函数 ,乘数因子 是用来度量在给定的资本和劳动下技术的变化,即表示每单位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求得 对时间的变化率,即得到索洛剩余。
  指数法是乔根森通过对连续时间模型的合理离散近似,对索洛的模型框架进行了改进,主要运用指数的方法,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来度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三、北京现代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度量
  
  本文采用生产函数 对北京现在制造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度量,选择北京现代制造业支柱产业之一的医药行业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要测算的是除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其他因素,也即“索洛剩余”,其中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对北京现代制造业的产出影响。对于不同地区,“索洛剩余”可能没有可比性,例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制度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与西部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选择北京地区制造业发展为测算对象,选择地区较集中,所以索洛剩余中的其它因素相对于技术因素来说,则退到次要的位置。
  文中的数据,均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北京市商务局提供的2002~2004年北京新医药类制造企业数据。
  本文选取企业的销售收入作为产出的价值指标,企业从业人数作为度量劳动投入的数量指标,关于资金投入指标,《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资金投入解释生产中占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且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时均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流动资产年均余额作为度量资金投入两个指标,所以本文也同样选用固定资产余额和流动资产余额之和,即企业资产净值作为资金投入的数量指标。

  C-D生产函数 ,对函数两端取对数,转化成为线性形式 ,以便进行估计。
  北京市商务局提供了北京市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制造业部分企业的生产数据,本文选取其中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的数据,包括2002年的90家企业,2003年的100家企业,2004年的86家企业和2005年的78家企业。因为不同年份,企业也不同,所以无法进行年度之间变化的度量分析,只能估计出各年的lnA值,结果能够反映出北京市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制造业在这三年间技术上、产出上的变化关系,并说明新技术对于制造业的发展的作用。
  本文采用Eviews3.1软件,对2002~2005年的数据分别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表中的结果显示,除了2002年lnA的t值较小外,其他各项指标都较显著,说明模型估计具有良好的结果。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lnA值2002年最小,2005年最大,表明技术对于产出的促进是逐年增长的。对于劳动力产出弹性,四年变化不大,而资金投入的产出弹性则逐年下降,表明四年来,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正处于资本的作用逐渐下降的时期,从资本密集型企业正转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并重的现代制造业企业。
  劳动力产出弹性与资本产出弹性之和(α+β )三年均大于1,说明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仍然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但是 逐年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2005年时几乎等于1,表明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企业重组、兼并,做大、做强,规模报酬逐渐降低。
  lnA在2002年时不显著,近似等于零,说明2002年时,技术并未得到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各企业重视和发展,随着2003年全国医药领域的变动,lnA也增加到0.47,生物技术同新医药技术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大力推进,2005年医药业技术有了重大的发展,表明北京市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出现可喜的发展局面。
  
  四、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及政策建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的步伐,是提升北京工业企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决策。针对北京市制造业技术型发展目标,建议切实加大对科技研发和转化的投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使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实现高效益。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摆脱北京市现代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由外商垄断的现状。加快培养技术力量,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京文,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2006年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