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奶业消费市场的前景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 臻

   一、我国奶业的现状及消费水平
  
   (一)奶类生产概况
   我国奶业经过长时间的缓慢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近几年我国奶类的生产加工逐渐扩大,2003年全国良种及改良奶牛存栏达893万头,比1978年的48万头增加了845万头;奶类(包括牛奶和羊奶)产量由1978年的0.97Mt增加到2003年的18.5Mt,其中牛奶的产量为17.46Mt,特别是1997-2003年的6年时间牛奶产量的年递增速度均超过10%,2003年更是达到了34%的惊人速度。我国奶类产值比重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的3%,2004年我国人均占有奶量18千克。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我国牛奶产量仅为美国的22%,人均占有奶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目前我国有乳品加工企业1500多家,与1999年相比,2003年我国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乳品加工企业由378家增加到584家;规模以上乳品企业总产值从136.5亿元增加到509.4亿元,增长273.8%,实现利润从0.2亿元增加到51.51亿元,增长257.7倍;全国乳制品产量从691Kt增加到1404.5Kt,年平均增速达到15.2%。
  (二)乳品加工概况
  我国乳制品的加工品种主要有液态奶和固态乳制品两大类。液态奶包括饮用鲜奶、酸奶及其他花色奶;固态乳制品主要是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而黄油、干酪和炼乳等由于加工技术和全国消费量的制约,产量很少。近年来,我国乳品加工企业加大了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和联合经营等方式组建了一批有实力的奶业集团,如上海光明、内蒙古伊利和蒙牛、石家庄三鹿、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等,初步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这六大企业的销售收入均超过15亿元,合计销售总额超过275亿元,占全行业的53.9%。
  
  (三)乳品消费概况
   我国乳品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习惯、营养知识、城市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体消费水平还不高。乳制品消费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品消费量约22千克,比1992年翻了两番;农村家庭人人均消费乳制品量不到2千克,由表1-1可以看出,1995-2003年农村居民奶类消费量还不足城镇的1/5。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和乳制品市场开发的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奶类消费量的增长存在相当大的潜力与空间。现有的研究表明,到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将达到城镇居民的30%左右;而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0%以上。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奶类消费量的增幅将超过城镇居民,但要使城乡奶类消费量的基本相近,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目前,我国乳制品消费与世界人均消费106千克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在肉蛋奶的消费比例中,发达国家肉、蛋、奶的比例是0.4:0.6:1,乳制品消费比例最高;我国的比例是6.7:2.8:1,乳制品消费比例最低。从乳品消费结构上看,液态奶占据了消费量的60%以上,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的为18.6千克,占85.7%;奶粉为4.06千克,占2.58%;酸奶为2.52千克,占11.7%。
  
  (四)乳品市场的前景展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消费乳量逐年上升,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奶业连续四年平均增长超过25%,人均占有量达到了18千克(欧洲平均达到80千克),乳品消费市场还在形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乳制品消费有更加广阔的前景。按照2002年人均消费奶制品统计,平均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每年能够增加乳品需求16千克;政府对奶业发展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从而推动乳制品的消费需求;提高对乳制品的营养认知程度,对乳制品营养认知程度越高,乳制品的消费需求越大;政府继续贯彻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通过学生奶计划,培养下一代乳制品消费群体,逐步改变中国居民传统的饮食习惯和观念。可以看出: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是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多的没有喝到牛奶的人口,如果能把市场做深做透,那可能仅仅在中国就能制造出几个世界级的乳品企业了。
  中国乳业协会理事长王怀宝指出王怀宝对今后我国乳业的判断是中国乳业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0年的奶类总产量为1040万吨,2010年将达到2000万吨,2020年达到3080万吨。城市的奶类消费70%为液体奶,预计液体奶会有更大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心理和饮食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国民族乳品企业技术飞速发展和资金投入的加大,我国的乳品行业一定会做大做强。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农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乳品关税下降、市场开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可见未来我国乳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必将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但我国奶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奶制品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约为0.3%―0.4%,虽然年均净进口达到1亿美元以上,但与我国巨大的奶制品消费空间比较,进口奶制品对我国奶业发展影响甚微。
  我国生产的奶粉与进口奶粉相比,同类产品每吨存在3000元人民币的价格优势,加入WTO后关税降低对价格优势有一定削弱,但通过科技进步,增强我国奶粉的国际竞争力仍有潜力。在液态奶生产消费方面,我国目前原料奶价格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30%左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入世后,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的下降,原料奶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提高,而且在可以遵守国际贸易准则的条件下效仿美国,诸如“供应市场的液态奶必须100%使用本国生产的第一级原料奶为原料”的规定等,采用非关税措施依法保护本国奶业,奶业的发展还有更大的空间。
  
  二、我国奶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奶牛良种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
  在全国893.2万头的奶牛存栏中真正属于优良品种的荷斯坦奶牛不到1/3,总数在300万头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良种覆盖率接近100%。美国、以色列等国成年牛单产每年达8500千克,加拿大全国平均年单产水平达到7628千克,瑞典、丹麦、法国、日本等国平均也在6500千克以上,而我国2-3头牛才相当于其他国家1头高产牛。我国奶牛单产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很大,农区养殖的大多奶牛为荷斯坦牛与地方母牛的低代次杂交改良牛。此外,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还饲养着100多万头乳肉或肉乳兼用型牛,主要包括新疆褐牛、草原红牛、三河牛、西门塔尔牛等,奶牛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二)饲料结构不合理,饲养管理水平低
  现阶段,我国奶牛用的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十分缺乏,饲料的加工、调制、储存技术薄弱。同时,天然草地由于长期过渡利用,退化沙化极为严重,大部分的草场已经处于急需减轻利用强度的状况。饲料工业生产结构也不尽合理,奶牛专用饲料仅占工业饲料总产量的3%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可达到30%以上。搭配合理、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入户率低导致我国奶牛饲养水平低,技术含量不高。
  
  (三)原料奶质量问题突出,奶业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我国奶牛种质、饲料质量较差,直接导致原料奶的营养价值不高,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乳脂率可达3.4%--3.6%,其他省大多在3.0%--3.2%之间,我国80%的个体散养户仍采用手工挤奶,在原料主产区采用机械设备挤奶,存在管理水平低、设备不能及时保洁等问题,致使我国原料奶生产卫生条件差,细菌数量偏高、杂质较多。欧盟94/46EEC规定,每毫升牛奶细菌总数不得高于100000,体细胞数不得低于400000,我国国家标准对原料奶的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的要求均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各地区原料奶及奶产品质量标准不一,缺乏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及配套检测技术。

  (四)奶类加工制品品种单调、品质不高、企业规模小
  与发达国家的奶业相比,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现在,我国有乳品企业1500家,其中,属于大型企业的有石家庄三鹿,内蒙古伊利、蒙牛,上海光明,黑龙江完达山和北京三元等。在全国千余家乳品企业中,日处理鲜奶能力在100吨以下的中小型乳品厂仍占90%以上,绝大部分处于低产量和低效益的三低状态。加拿大乳制品加工业相对集中,2002年,在加拿大食品检测机构登记的乳制品加工企业有292个,15%的工厂由三大企业所有,其中加工量占加拿大产奶总量的71%。目前,我国乳制品主要有液态奶、奶粉、奶酪、冰激凌、发酵乳等,但鲜奶的50%仍用于生产奶粉,其中,主要是加糖奶粉,由小型乳品厂生产,质量差。液态奶主要是巴氏消毒奶,占液体奶的70%;UHT奶的比例低,生产所需的设备几乎全部是进口,发酵奶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大部分中,小型乳品企业,技术含量低,导致发酵奶品种单调,风味、质量差,但大部分为中小型。
  (五)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化组织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奶牛仍然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占养殖总量的80%,户均饲料规模为3-7头,生产方式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60%以上的鲜奶仍然由小型乳品厂加工企业处理,这种产业的现状不同于良种、饲料、环境工程、防疫和奶产品加工技术的组装应用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导致奶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据测算,我国奶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目前约30%,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
  
  三、促进我国奶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科学预测,完善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
  奶业发展必须建设在科学、正确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上,奶牛养殖与加工环节之间、奶业发展与消费需求之间、国产乳品与进口乳品之间都存在一个协调和比例关系问题,需要很好地把握,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此,奶业发展在确保奶源、加工、市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走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的道路;在加快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奶源基地的建设步伐,确保奶业发展的后续能力;既要重视发展的量又要重视发展的质,既要重视增长速度,又要注重增长效益;在注重奶牛存栏、奶业产量以及乳品加工总量的同时,切实把单产、效益、产品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实现速度数量型向效益质量型转变。
  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发展计划,根据计划发展奶源,通过合同确定购销关系,依靠经济手段调节数量,以规避盲目上项目带来的风险;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竞争力;新上的项目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仅在产品类别上坚持差异化、防止雷同化,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而且,在加工项目与奶源基地建设上也应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运作。
  (二)完善行业标准、提高奶业市场准入门槛
  乳品加工企业要有规范的市场标准规则,并实行严格审核,对于技术装备水平低、不具备生产条件、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无保证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生产资格。在生产企业营业执照领取上制定出更加严格的标准。一是制定乳品加工企业最低经济规模标准,对厂商进入规模进行限制,即严格控制新投资企业的规模水平,从而达到控制整个行业规模水平的目的。二是乳品加工企业应达到的技术标准,如加工设备、冷链设备、质量检测设备等方面的标准,杜绝技术落后、产品无质量保证的企业进入乳品行业。
  (三)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匮乏,增加耕地和粮食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青、粗饲料资源,以较少的精料投入,换取更多的动物蛋白,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在我国广大农区,现有可以通过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牧草和青贮玉米,通过饲养奶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又可减少粮食库存和转化的压力;在草原牧区,通过青贮玉米、牧草等高产人工饲料基地建设,以“公司加牧户”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增加牧民收入的同时,推动退耕还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