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谈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顺媛

   摘 要: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教透教材,创造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境,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情景,从而再现课文情景。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课文,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 理解教材; 注重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29-01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把学生带到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体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能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易学,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吃透教材,创造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境
   情境教学要获得成功,功夫在课前。情境教学忠实于教材,因为课本,就是上课之本,情境教学必须以教材为本。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一切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那种为情境而情境的片面作法,只能使情境教学走向形式主义的歧途,就违背了情境教学的宗旨。情境的设计,它不是为情境而情境,而是为了使儿童充分利用进入情境的感受、情绪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语言,所以创设的情境是为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语言服务的,为此,在创设情境之前,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最重要的是理解教材所蕴含的思想。只有吃透教材,把握中心,才能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方能创造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境。
   二、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课文的情境,往往需要教师通过语言加以描述,把学生带入其中,而教师的语言描绘决定于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和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我在上《孤假虎威》一课时,采用矛盾导入新课:
  师:你们看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样?
   生:老虎身体高大十分凶猛,爱吃小动物,还吃人。
   师:假如一只老虎和一只狐狸在一起,你们怕谁?它们会谁吃掉谁? 生:当然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是讲老虎听狐狸的话,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样利用矛质激起波澜,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突出狐狸的狡猾犴诈,老虎的愚笨受骗伏下有力的一笔。
   三、抓住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体会情境
   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多存在于重点段中,把这些语言训练点充分挖掘出来,运用多种方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第三部分桑娜向丈夫诉说西蒙留下孤儿一事的话语和渔夫由此事引起的话语中,其一抓住“唉!她死得好惨哪!”“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西蒙死时的惨景和渔夫一家艰难的生活处境,体会“惨”和“熬”的含义,同时,进行换词比较,把“惨”换成“可怜”、“可悲”等,“熬”换成“对付”、“度”、“挨”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惨”和“熬”两词用得准确、传神;西蒙早死可怜,留下一对孤儿无人照管更见可怜,由此足见其“惨”;渔夫一家生活原本艰难,增加西蒙一对孤儿的额外负担,日子就非“熬”不可了。这样进行语言比较,使他们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其二,重点指导朗读渔夫说的话,并在渔夫说话时心理发生变化的地方用“/”隔开。(嗯,你看怎么办/……)并辅之以填空练习:渔夫既为()忧虑,又为()担心。但他下定决心,即使是(),也要()。通过做填空练习,采用范读,自由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读出渔夫“从犹豫到坚定”的心理变化。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感情和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使学生入境动情,体会到渔夫和桑娜一样的朴实善良。
   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课文情境
   1.运用图画再现情境: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太阳》一课时,我考虑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我充分利用幻灯图片,简笔画等进行情景创设。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4―8自然段)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时,根据课文内容,利用简笔画,先画一个太阳,接着画草木鸟兽,风雪雨露等,再现情境;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我还精心设计了抽拉式投影图,让学生感知,有了太阳,地球上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把“太阳”遮住慢慢地向上抽拉,投影上呈现一片黑暗,于是利用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从而强化中心升华中心,使学生更加接受大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勤奋学习,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开凿隧道”部分时,我首先让学生回答詹天佑根据山势不同分别采用了哪两种开凿方法。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幅图:
   让学生说出图(1)图(2)分别代表哪处?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后,让学生把詹天佑的两种开凿方法在图中表示出来:
   这样就能让学生懂得詹天佑根据地势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缩短工期。紧接着教师提问:“如果居庸关的隧道也像八达岭那么长你们认为采用中部凿井法好不好?”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简笔画的展示,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思维,有个学生这样回答:“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打直井困难大,不一定节省时间,再一个课文中说居庸关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如果在这样的地方打直井,就打成‘水井’了,开凿工作也就无法进行了”。回答很有道理,看来,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就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詹天佑不畏千难万险,在崇山峻岭中创造奇迹的爱国精神。
   2.借助音乐朗读,再现情境。音乐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长征》一诗中,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诗歌节奏轻快活泼,读来琅琅上口。教师范读时,并伴有节奏轻快的乐曲,渲染了感情,丰富了情境,使孩子们的感情升腾起来,仿佛自己就是一名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读到“万水千山只等闲”就能感受到红军那种千难万险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读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九”,就能体会到红军把种种艰难险阻视为平常事的豪迈气概;读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能透过―“暖”―“寒”,感受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和飞夺沪淀桥的惊险悲壮;读到“三军过后尽开颜”,就能和历尽艰难困苦,取得长征胜利的红军战士一样,感到无比的喜悦。
   此外,为了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我利用生活展现情境,把学生带到举世闻名的长征中发生历史性转变的黎平会议会址,把学生带入到这一典型的历史场景,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及陈列室里工农红军留下的实物展示情境,使学生对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创造出符合教材,符合学生实际,促进教学活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程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亚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M].南方出版社.
   [2]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