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陕西污染产业承接影响因素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承接产业转移对优化陕西产业结构,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产业转移中,陕西承接的大多是“三高”产业,随着东部转移项目的持续进入,陕西已面临环境恶化的现实压力。为促进产业承接的健康发展,必须分析影响陕西污染产业承接的因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纳入产业承接战略。
  【关键词】产业梯度转移;污染产业;产业承接
  
  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浪潮,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陕西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项目来源地以东部为主,国际为辅;承接的大多是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企业。陕西俨然成了东部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污染避难所”。
  一、陕西污染产业承接现状
  陕西的污染产业承接有三种:第一,工艺和生产线的承接。直接投资于高污染行业,承接与环境不友好技术产品的生产。第二,废物、危险品的承接。东部的电子垃圾大量涌入陕西,一些小型乡镇企业只是简单的拆卸,期间产生大量有毒废弃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第三,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粗放型开发的投资。陕西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高耗能产业一直都是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但缺乏规模经济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以陕北能源基地为例,这些小型煤矿,开采能力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抢占资源、越界开采的现象尤为突出。
  二、陕西污染产业承接的博弈分析
  第一,污染产业对陕西经济增长有贡献。陕西产业发展的主体趋势是重工业化加重,如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高耗能产业,它们既承接各种矿产、煤炭等能源产业的发展,又支持房地产、机电、轻工等加工制造业的发展。2009年装备制造、石化、建材等七个主导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8.4%,对陕西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86.0%,其中高耗能产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40%左右。
  第二,高耗能产业引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首先,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竞争,使资源保有储量减少。随着产业承接,大批低门槛的高耗能产业在能源产区落地开花,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追求短期利润,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次,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增加了环境治理成本。由于这些高耗能行业大多采取散、小、陋的低水平扩张,不仅浪费资源,也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废水、废气排放量上升,固体废物产量也呈上升趋势。目前,陕西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优质能源比重较低,近70%的原煤没有经过洗选直接燃烧,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80%。
  三、陕西污染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丰裕的生产要素是污染产业承接的比较优势。陕西是人口大省,也是国家重点科研教育园区,劳动力成本方面较有优势。陕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多,储量大,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超过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作为中国西部的“桥头堡”,“三纵四横五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陕西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
  第二,强大的市场需求是污染产业承接的引力。陕西众多人口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已显现。生产和消费的巨大潜力,能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吸引新企业不断进入。大多数高耗能产业在东部已处于标准化或衰退期,对陕西却仍属创新成长型产业。随着市场化深化,陕西迫切要求产业承接,可以使传统产业生产技术趋于成熟并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不断催生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在产业承接初级阶段,尤其是少数偏远地区,确实存在为了盲目追求产量、经济增长,降低环保门槛、盲目招商引资的行为。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给出许多包括环保在内的优惠政策。只要有外商来投资,就一概欢迎,不可避免地成为东部污染密集产业的“庇护所”。
  第四,东西部区域环境政策和标准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解决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不断完善。而陕西至今仍采用国家标准,尚未建立地方标准,污染产品在东西部的生产成本有较大差异,为污染型企业西迁提供条件。
  四、陕西规避污染产业承接的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陕西要吸取东部在承接国际转移中教训,坚决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梯度转移不等于把污染企业搬到陕西,应是在技术升级、节能环保前提下的转移。陕西承接产业要一步到位,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对“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第二,完善外资企业引进及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制度。陕西政府既要制定和完善吸收外国投资和环保的法律法规,使外资企业进入、生产有法可依;也要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第三,根据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角度出发,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的领域与项目,鼓励外商向能促进陕西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投资。对严重污染环境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和设备严格禁止;对可能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治理困难的项目要限制;对一些国内需要但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要求外商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环保设施。
  第四,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环境标准、环境保护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环境意识强弱、对环境质量要求高低的反映。因而要让民众对环境问题重视,让他们更加充分了解环境破坏的恶劣后果。这样,他们既会提出对环境质量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也会对外资高污染项目的引进及其生产过程中破坏环境的行为发挥监督、舆论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胥留德.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探讨(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谢璐璐.污染密集产业转移与环境质量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4]姚志毅.污染产业转移对我国环境与经济的影响分析[J].产业观察,2009(4):155-158.
  [5]朱曼,黄宁,赵婷.进一步优化陕西投资环境的对策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
  
  作者简介:范磊(1986-),女,陕西咸阳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经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