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功能与环境的整合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力力

  摘要:文章介绍了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的总体构思和特点,强调尊重基地的自然特征,力求在满足学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功能与环境的整合设计,创造兼具传统诗意空间和当代文化需求的富有特色的新校区空间。
  关键词:新校区规划;功能与环境;整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12-0129-04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湖南省化学工业学校。先后经历了株洲市化学工业学校、湖南省石油化工学校、湖南省轻化工学校等历史变迁。1998年,湖南省化学工业学校与湖南省资江化学工业学校合并:2003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现有教学生活用地153180m2(约230亩),其中自有面积为120563m2(约180亩),面积较为紧张。为满足学院扩招和迅速发展等需要,经省政府批准立项,在株洲市欧洲工业园区内筹建占地为521亩的新校区。本设计于2007年经过新校区项目的公开招标举中标,在方案评选过程中得到了专家和校方的好评和认可,目前正处于实施建设阶段。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的创作中,我们理清思路,把握设计方向,抓住功能与环境两大块,探索整合设计的新思路,力求将新校区设计建设为既与株洲欧洲工业园区整体风格协调、又具有化工教育文化底蕴的现代大学新校园。
  
  1 基地分析
  
  项目用地位于株洲市欧洲工业园区的东南位置,南靠株洲市天元区天易公路,东北面临月高环路,直接京珠高速公路。四面环路,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基地面积约521.71亩,地形呈缓丘状起伏,北高南低,属于典型的湖南丘陵地貌特征。良好的生态植被及山谷洼地形成的天然湖泊、径流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共保留有大小四个水体。基地高程最大处约41m(最高点标高为94.30m,最低为53.00m),具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独特自然景观条件和环境生态资源。因此,如何整合处理好新校区的复杂功能以及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成为本次规划的出发点和难点。
  
  2 设计构思
  
  学院新校区的位置与规模决定了设计首先关注如下问题一体化构思“规划――建筑――景观”;整合设计功能与环境。规划既着重于环境生态和校园功能的研究,又关注校区内部与外部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将整合设计的理念贯彻于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再利用;建筑形态以群体面貌出现,与环境巧妙结合,在追求建筑风格延续和统一的同时,保持对复杂地形的多样适应性。
  2.1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
  根据场地特点,在建筑轴线、景观轴线上组织室内外空间,形成各种空间序列,相互汇合、渗透、转换、交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且不受车辆交通及功能分区之干扰。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整合,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以人的景观感知为中心的体验空间序列,最终形成新校区的整体感和场所感。
  2.2理性与浪漫结合
  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水系,因地制宜,以保留为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将理性与浪漫结合,由规则式建筑广场空间通过转接、过渡的手法,与自然的多形态山景、水景空间融为一体,创造人文的、尺度适宜的自然山水新校区空间。
  2.3强调交通组织的层次性
  将快速车流主道大多置于场地边缘,内部多为步行道,并考虑紧急车辆通行,以保持中央腹地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路网设计尊重原有的竖向特征,在此基础上改造利用并形成特色。
  2.4可持续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
  考虑规划、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功能的合理转换以及能源的循环利用,延续现有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与地方性,在校园人文熏陶氛围下,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绿洲。
  
  3 规划布局
  
  3.1总图规划
  3.1.1解读场地――创造依山就水、绿荫环抱的绿色校园
  新校区地处株洲欧洲工业园内,地形北高南低,山丘植被覆盖良好,冲沟平坦,基地地形层次感强,高低错落有致。通过对具体环境条件的分析和地貌特征的把握,规划以现有的山坡和水系为基础,经过填挖和整治,形成形态自由的水系结构。同时保留基地中央和西边的两个较大的山坡,强化了基地原有的山地特征,构成了整个校园“显山露水”的景观生态网络。依托这一生态网络,建筑以多组群的形式围绕着视觉轴线、景观视线、蜿蜒水系等要素展开,沿景观主轴依次布置有行政区、教学实验区、体育区、后勤生活区等,各功能区与区域环境充分结合、渗透,形成一个张驰有度、疏密相间的整体空间。
  3.1.2继承与创新――由传统宅间转向融合自然的诗意空间
  在新校区的规划中,我们通过发掘传统校园的地域特色和空间精华,寻求简洁、灵活的布局结构,建筑形成组群且可替换,可灵活应对复杂的场地条件,形成弹性生长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从校园主入口、公共教学组群到图书馆:建筑采用多层院落式轴线布局手法,通过高低错落的坡屋顶和富于特色的建筑造型营造幽雅宁静、浓郁深厚的传统气息。以中心主题水景广场为空间序列的高潮,到散落山间的实验科研楼群,依山而建的学生宿舍、食堂等。整个校园的空间序列由严谨理性的传统空问向依山顺势、灵活布局的有机生长形态过渡,“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层层递进、开阖自然。
  3.2道路交通
  学生生活的校园需要相对安静、安全的环境,“以人为本、人车分流”是当前新校区规划道路采取的设计原则和理念。
  3.2.1动态交通
  设计结合分期开发设置了三个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南端,是新校区的主体形象所在,也是主要的交通人口:次入口分北和东两个,分别满足宿舍区和后勤物流的需要。校区主要道路以贴红线的环状道路作为主体结构,红线宽度设计为13m,其中机动车道宽度为9m;次要道路设计为6m,主要为满足非常时期(消防和学校重大仪式)行车要求。道路线形相对丰富、坡度较多,主要是考虑到丘陵地段的道路设计原则,尽量降低造价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竖向景观;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间接起到了降低车速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新校区中相对宁静的教学、生活氛围。
  3.2.2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目前已成为规划中日益受重视的内容。随着高校教师逐渐成为汽车消费市场中的主体,校园停车问题也日益突出。本项目由于属于新校区,因此停车问题必须走高标准、高起点的路子。为了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设计在校区环状道路两侧设置了足够的停车位,以保证行车能够更方便地到达校园的每一个功能组团,同时不对主要的步行空间产生影响。而在行车相对频繁的区域,如行政楼,则相应配置了足够的配建停车位,以满足自身的要

求。另外在校园主入口附近为满足校外来车的需要设置了专门的停车场,以保证车辆管理的要求。
  3.3环境景观
  现代高等教育倡导人文素质的教育,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校园环境和建筑应该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嵌入,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既能促进大学生养成现代人文精神,又是建设特色校园的必要途径。
  规划充分挖掘学院历史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力求创造一系列展现校园历史文脉与校园精神的环境场所,分布于校园内最重要的空间景观轴线、空间节点以及具有独特环境特色的区域。
  校园空间景观轴线主要是一条自主入口起始的功能性步行道,以一系列广场和步行通道组成,是本规划最为主要的开放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主轴线自现代感十足的大门起拉开序幕,并辅以规整的喷泉广场形成“起”势,随之而来的即是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正方形主题广场空间,它们用不同的形式昭示出共同的主题“百年树人”,同时在另一种涵义中“承”载起广大师生共同的梦想,整个序列在接下来的开敞空间中自然“转”到融“合”与山体构筑的天然环境之中。大面积水系自由的造型使得传统意义中的“转”来得异常自然,同时也让所有的视线最终“合”于两座自然山体围合出的灵性空间之中。次轴线是对主轴线空间的一个,必要补充,同时这条辅助轴线也起到了紧密联系行政组团和教学科研组团的作用。两条轴线相汇于教学组团的中央广场,同时也昭示着“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校区主体的教学区和实验楼建筑多为底层架空形式,这也从人的视觉角度保证了一种舒适的通透感,将多个景观节点能够很好地融为一体,这些底层空间也成为学生休闲交流的良好场所。
  
  4 建筑风格
  
  考虑到地处株洲欧洲工业园,新校区的建筑风格应与其总体城市设计相协调。欧洲工业园强调的建筑风格基调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同时,由于本项目属于高校建筑,有自己的特殊性,最终我们的整体定位为传承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在总体空间设计中,公共综合教学建筑群继承了传统空间严谨有序、富于启发性的递进空间,采用序列式空间组织,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形成一系列具有领域性和场所感的交往空间。主要运用连廊、楼梯间及高耸的钟楼围合出不同的步行广场,与步行广场连接的是每组建筑各具特色的内庭院,这些宜人尺度的小空间被赋予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学楼底层大部分架空,庭院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从入口沿轴线拾级而上,大小广场随地势缓缓上升,建筑环境的尺度由此展开,轴线的端头是中心建筑――图书馆。这里也是校园人文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采用的是简洁现代的形体,一方面很好地衔接了各个方向的视线;另一方面,作为中心,图书馆与其他建筑形体有所区别,使整个校园更具有一种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氛围。
  学校行政楼位于入口一侧,形式采取方形,在立面细节上注重新古典主义的比例、材质的推敲:使行政楼既得体,又不张扬,与教学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主入口的另一侧考虑以后学校的发展,布置有综合楼,形式与行政楼呼应,局部形体有曲线,与校园路网充分结台,使得入口大门更显均衡大方。
  其他建筑如学生宿舍、食堂以及相关单体均遵行整体风格与周边环境,并体现现代化工业教育特色这一原则。一方面,满足单体的功能使用;另一方面,与环境整合,为整体效果增色。
  总的来说,新校区整体建筑运用传统的黑、白、灰色彩较多,以朴素的青灰和白色为主,点缀以红砖线脚、蓝色窗框、深蓝色坡屋顶,端庄大方。标志性楼梯间、坡屋顶、柱廊、钟楼等建筑元素的重复使用,构成一幅庄重、典雅、充满学术氛围的建筑组群,以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完美地结合自然环境,共同诠释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人文精神。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高校合并、扩招及校园搬迁等引发了新校区的建设热潮。新校区由于自身功能的综合化、区位的分离化和环境的人文化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大批新兴高校园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宏大的尺度、疏朗的空间、崭新的建筑构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环境,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割裂校园历史、缺失文化内涵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强调应尊重基地的自然特征,力求在满足学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整合处理功能与环境,探索了创造兼具传统诗意空间和当代文化需求的富有特色的新校区空间的方式和策略。希望对新校区建设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而那些在设计中未能实现的想法,激励着我们对校园设计建设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尝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6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