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重要性可见非一般,在数学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胡适曾说过: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累,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将其引向真正的科学创新行动。应当成为数学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培养  数学教学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的思维火花因问题而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导致学生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下是几个有效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千变万化的,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学生总有无数个“为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一个虚拟的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产生问题。 案例1:在“椭圆”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一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如何理解椭圆的概念,及如何求椭圆的方程和结合的椭圆方程如何求解。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我国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飞行运行轨道,然后说明这轨道就是椭圆,并提问椭圆有何特点?怎样定义?如何建立直角坐标求椭圆的方程?若“神舟”五号飞船飞行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F2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如果它的近地点A(离地面最近点)距地面200KM,远地点(离地面最远点)距地面400KM,并且F2、A、B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半径约为6400KM,如何求飞船运行的轨道方程? 以上问题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2、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主动参与 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把知识要点设计成“美丽的陷阱”,使学生情不自尽地产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案例2:若,求的取值范围。 在学生心目中,这是一道简单题目,众多的学生都容易给出如下的解法: 解法1:设因为 由得,所以 解法2:设因为 由得,所以 从推理过程看上述解答,似乎步步有依据,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为何结果不一样?错因在哪里呢?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解答过程是错误的。这时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思考: 中角,之间是否有某种限制,若有限制解题将从何入手? 经过几分钟思考后,有些学生发现了中,角,之间已经有了某种限制,只不过这种限制从式子本身较难发现罢了,在此限制下就不可能取[-1,1]之间的所有值。错解1中,可以等于1,但不能等于-1,这从结论入手逆推便可得知,若则这样=与相矛盾。 错解2中的理由同上。 正确的解法:设则, 由, 得, 所以,即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3、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 追求知识,了解未知,渴求知识是青年学生的天性,正因为如此,设置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一个“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将有益于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感情波动,撞击他们的求知心灵激起他们思维火花。 案例3:用一张报纸对折30次,请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学生们估计厚度至多不会超过几米。老师却说可能比我们这幢教学楼高。引发学生好奇心。于是师生一起来探求。 设一张纸厚为0.1毫米,则对折30次后的厚度为h=0.12(毫米)。 取对数得lgh=lg0.1+30lg2-1+300.3010=8.0300,h108毫米=105米>8848 米,由此可知,这样对折的结果,其厚度远远超过珠峰的高度(8848米)。 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错觉是由直觉思维造成的,但事实胜于雄辩!使学生感觉到很多数学现象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推理、运算,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4、设置趣味性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 案例3: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作为背景:一位商人和一位数学家谈生意,数学家对商人说:“我准备在一个月每天给你10万元钱,但在这个月内每一天,你都要给我回扣,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以后每天的回扣是前一天的2倍,请你考虑一下,如你愿意,我们就到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商人不假思索满口答应,请大家替数学家和商人算一下,谁得利?学生的想法和商人一样,这时教师可点明数学家大约能拿到5亿多元回扣,学生大吃一惊,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迫切想了解所学内容,为新课讲授创造了心理准备。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5、创设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高考命题的改革对中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形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就显得很重要。 案例4:在研究与图象关系有过程中,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前几节课我们研究过的图象,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用五点法画 (>0,>0)的图象,那么对于与图象关系你打算从哪个角度开始入手研究?我想同学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思考确定一个研究方案。 几分钟后,许多同学带着自信和微笑提出以下研究策略 1、先把A、、三个字母赋值,研究他们的特殊情况,然后再将这种关系一般化,研究与图象关系。 2、直接研究与的关系,再进一步考虑,最后是 3.从与的关系着手研究。(不过大部分学生不理解) 结合学生的研究策略的提出,及共同讨论研究,最后发现学生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6、教给学生技能,提高学生提问质量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只会提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还有的时候,学生对某种现象产生疑问,但却不能准确、清晰地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著名教育学家陈龙安教授极为重视“提问”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可用10个词提问:列举、想象、比较、替代、除了、可能、假如、组合、六W、类推、灵活运用这10种提问的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以上10种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例如:在讲授“三垂线定理”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直线与垂直平面”这一特点;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何叙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什么?何谓平面的斜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斜线垂直?是否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不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和平面内的一条斜线垂直?如何证明?三垂线定理中有哪三条垂线?三垂线定理对平面的位置有何要求?……这样层层进行列举、想象、类推等环环紧扣的设问,使得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吸引着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和探索问题的解决。同时,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在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适时对学生提供质疑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确问题成为数学交流、优化教学进程、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1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