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区域性产业空心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兆

  【摘要】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个新的问题引起了更多专家学者的注意――产业空心化。这一现象在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都有所体现,但对其看法仍旧存在争议,且褒贬不一。本文在首先阐明产业空心化的定义的基础上,列举了空心化的特征及危害,之后选三峡库区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剖析我国现阶段产业空心化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应对区域性产业空心化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产业空心化;产业转移;区域性
  在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而且对某些国家的影响仍延续至今。而在处于经济转型关键阶段的中国,产业空心化也初露端倪,尤其是在某些经历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地区显现的更加明显。作为产业优化升级中必然面对的问题,它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提出思路和办法。
  一、产业空心化的定义
  产业空心化的定义第一次提出是在1982年,由B.布鲁斯和B.哈里逊在《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采用,他们认为“产业空心化就是一国的基础生产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经过数十年,包括美国、日本乃至中国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的研究,产业空心化的定义变得更加宽泛、也更加难以确定。现在最普遍的定义是,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虽然,有不少学者将产业空心化与产业软化等同起来,即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笔者认为这是对产业软化的一种扭曲的理解,产业软化的前提是保证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没有破坏一国生产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而产业空心化则破坏了这一平衡,是产业软化的一种畸形发展。
  二、产业空心化的特征及危害
  (一)资本大量外流,出现贸易逆差
  首先,由于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是多伴随着产业转移而产生的,而产业转移又要从资本的向外扩张开始,因此,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成了产业空心化形成的导火索和主要表现。这在英国体现的尤为明显,19世纪中期的英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且迅速成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然而,随后工业资本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使得大量资本流向国外,甚至在20世纪初,海外投资一度超过国内投资,最终导致本国工业生产下降,技术进步放缓,而先后被美、德超越。其次,由于将大部分物质部门移至国外,使得本国在基础工业产品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增加进口,导致贸易逆差的加剧。在这方面,美国的情况较为典型,其日益增多的工业品进口,制造业供给不足的问题已初露端倪。
  (二)物质生产和投资萎缩,形成进口依赖
  这种长期的对外大量投资和贸易逆差,必然导致本国的物质生产减缓甚至停滞,面对国外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资源优势,本国的物质生产投资也会因受制于高昂的劳动力、地租等成本而出现萎缩。这一点在上述的英、美两国都有所体现,虽然美国坐拥雄厚的财富和核心技术,但其却无法控制自身生产不足的工业基础产品的供给,降低的生产成本不能解决国内生产效率的问题。另外,长此以往所形成的进口依赖也必将制约本国经济的发展。日本在进口依赖上的表现最为突出,由于自身资源的匮乏和上世纪80年代的日元升值,日本不得不将大量的生产制造产业移至其他亚洲地区,这使得其经济的发展乃至人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缺乏发展的自主性。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停滞
  由于缺乏工业生产的支撑,本国的产业升级也就丧失了动力,技术创新也会因受制于制造业产品的匮乏而进展缓慢。例如,日本在把大量精力花费在高科技的研发和投资的同时,将本国的大量制造业转出,这种在产业发展战略上的过度倾斜导致在短期内产业结构青黄不接,也制约了其技术上的研发。传统产业转出留下的产业空间得不到新的主导产业的填充,也是其出现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四)经济基础削弱,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从长期来看,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产业空心化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削弱。同时,其另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非物质部门畸形发展,易促成泡沫经济,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其实,前两年的次贷危机就与美国的产业空心化不无关系。由于美国长时间都实行自由放任、放松管制的金融政策,推进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加之其实体经济转出的加剧,从而形成房地产泡沫。泡沫的破灭不仅给自身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也通过连锁反应将危机波及到了其他国家,可见其危害之严重。产业空心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减弱了国家抵御危机的能力,必然给其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隐患。
  三、我国区域性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三峡库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说明其发生的原因和表现。三峡库区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产业空心化案例,三峡库区的产业空心化是伴随着三峡库区搬迁而产生的,移民搬迁和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错位,库区内三大产业的资源配置、资金投入、技术人才逐渐从库区消失或迁出,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又迟迟没有出现,从而造成了居民失业,政府财政困难的现状。作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三峡库区的空心化问题主要来自万州、忠县、丰都、奉节等几个区县,其中万州2005年工业增加值仅30亿元;忠县原有的101个企业已关闭了67户;丰都也有七成企业破产倒闭。整个三峡库区搬迁企业总数为1397户,但其中破产关闭的就多达1100家,其经济水平之落后可见一斑,加之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造成了居民收入微薄,资源利用匮乏。造成如此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
  三峡库区的地形地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0%,且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合耕种,恶劣的土地环境决定了其低下的农业水平,之前提到的水利、电力、道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也促成了库区产业空心化的形成。
  (二)传统优势产业衰退,支柱产业缺乏
  库区内原有的工业企业基本是规模小、效益低的小企业,搬迁后由于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并且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技术含量,导致竞争力低下而纷纷被淘汰或迁出,使得产业“空洞”的问题出现。产业结构的僵化和刚性又决定了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无法迅速成长为地区内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典型的产业空心化。
  (三)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人才缺失严重
  众所周知,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然而由于库区内教育事业落后,各类人才匮乏,劳动力大多以农民为主,使得其无法适应新产业转移的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出于工资水平、生活条件和自身发展的考虑,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纷纷前往外地打工,致使本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加上本地区缺乏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引进人才更是无从谈起,这也致使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加剧。
  (四)发展观念落后,缺乏长远规划
  三峡工程动工后,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政府对库区搬迁后的发展并没有做到切实的长远的规划,同时“先期补偿、后期扶持”的政策在开发和扶持方面的力度也十分有限。另外,库区政府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发展的路径,片面追求与沿海地区相同或相似的产业模式,忽略了本地区在旅游资源、水产资源方面的优势,致使摒弃自身优点的同时,将经济发展落后、人力资源匮乏的缺点进一步显现,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空心化的显现。

  四、防范我国区域性产业空心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产业转移做到统一规划,避免盲目扩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第三产业逐步超越第一、第二产业,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但在实现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国家政府要做好统一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逐次逐步地进行梯度化转移。地区政府也要考虑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产业承接的能力,避免盲目地跨地域扩张,追求跨越式发展,造成本地区产业链脱节。
  (二)政府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为区域创造投资环境
  对于像三峡库区这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的减免、投资建厂的补贴以及贷款方面的优惠,从而减少企业负担和政府干预,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投资,缓解本地区的就业、生产等方面的问题。
  (三)明确物质生产重要性,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物质生产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石,也是第三产业得以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就成为了夕阳产业。传统产业并没有过时,相反,它应该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创新载体,为新经济的发展继续提供支撑。当然,传统产业自身也不能停止产业升级的步伐,要将先进技术、熟练工人和创新管理相结合,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因地制宜地发展非物质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不等于一味追求信息化表象,让第三产业不合适宜地膨胀,要以本地区的经济现状为基础,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自身有优势的产业。例如,三峡库区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本地区的旅游产业,诸如行舟观峡、登岸逛庙、进城看鬼都可称为三峡旅游的特色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同时,不但可以解决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更能找到承接产业转型新的增长点。
  (五)加强本土技术创新,提升本土品牌价值
  我国之所以出现传统产业发展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受制于人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创新。因此,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相关研发税收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企业间也要加强合作,甚至可与高校、科研院建立联盟关系,达到知识共享促进自主研发水平的提升。另外,应着力打造本土品牌,提升其品牌价值和声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渐脱离“代工模式”的束缚,降低制造业对对外贸易的依赖。
  
  参考文献
  [1]蒋志敏,李孟刚.《产业空心化新论》.《财经界》.2006(10)
  [2]郑胜利.《谨防我国产业转移造成产业空心化》.《经济前沿》.2008(12)
  [3]邓修明.《破解三峡库区产业对策研究》.《探索》.2006(5)
  [4]景婷婷.《日本产业空心化与美国的对比分析》.《法制与社会》.2008(20)
  [5]王建平.《国际代工模式下的本地产业空心化危机及应对措施》.《中国经贸导刊》.2006(2)
  [6]王进.《产业空心化对策与构建和谐库区的思考》.《三峡文化研究》.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8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