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二十世纪新音乐及其美学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玎玫

  [摘要]二十世纪的新音乐在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传统音乐相比,在音乐创作表演上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新音乐的形式打破了传统音乐各个要素的规定和规范,其中融入了新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了新的美学思想,从新的面貌把音乐作品表现出来。随着二十世纪新音乐思潮的不断涌现,音乐美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关键词]二十世纪;新音乐;美学思想
  
  二十世纪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时代,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那些被西方列强控制和占领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都爆发了各种规模的民族独立运动,开展了民族解放斗争。在西方列强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过程中,打破了原来相对隔绝的东西方世界,促进了世界之间的交涉和融通,使不同的文化能够迅速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二十世纪的新音乐往往被认为是特定的历史范畴,新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出现了众多的派别,而且标新立异、复杂多变。新音乐的变革性主要在新的音乐风格和新的音乐观念上表现出来,不断的丰富和扩充音乐语言,各种新风格和新流派不断的涌现,不断的刷新审美情趣和音乐理念和不断刷新。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在音乐创作中逐渐运用,音乐创作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20世纪的新音乐具有以往任何时代音乐都没有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一、二十世纪新音乐的特征
  
  二十世纪音乐被称为新音乐与以往音乐的最大不同,主要是因为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对施律、节奏、音色和声等要素的变化进行分析。施律,在二十世纪新音乐中,降低了施律的地位。变成了非声乐化,不流畅,不对称,不呼应,缺少规律,很少有曲线起伏。节奏,大大提高了节奏的地位,是音乐的主要手段。具有规律性和非方整性的特点,引用了打击乐节奏。新音乐的节奏,捉摸不定,自由多变,有时多奇数拍子,节拍有时变换十分频繁,有些没有小节线,有些有小节线,从小节线中把节奏解放了出来。很多音乐作品从机器声和工厂中获取节奏,富有时代的气息,更富有动力,很多作品从爵士乐和东方原始艺术里去寻找新奇的节奏。音色,在新音乐中,极大的提高了音色的地位,新音乐讲究独立的音色,对各个声部线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打击乐器变为主要乐器,包含了很多新音源,十分突出管乐的作用,对常规乐器的新型演奏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声,在新音乐中不再注意不协和和弦,各种不协和音响频繁的出现。新音乐使用了很多纵向上高叠和弦,大量的运用各种和弦,不仅三度结合,还有很多二度、四度结合等,改变了传统的逻辑性,在音乐作品中使用新的结构方法。
  斯特拉文斯基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的重要代表。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是新音乐中影响最大的音乐作品之一。在作品中斯特拉文斯基使用了频繁的变换拍子,多种节奏的变化,突破了小节线的限制,多变的重音,节奏多样化和复杂化,不规则的重音这些手法。例如在《春之祭》中作者对《对当选少女的赞美》部分的节奏:重点是突出了重音,同时以不规则的形式出现重音。他的作品里和声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大量的采用了复合和弦,呈现多调性。打破了传统和声体系的束缚,使用了甚至不是三度叠置的新结构。在演奏《春之祭》时,发现运用了非常复杂的和声,甚至有时用功能和声体系都无法分析。
  现代施律在新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前人从未触及的领域大胆的尝试,其标志是充满力量和活力。马克利斯所著的《现代音乐概论》里写到:“艺术,作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生活本身发生的变化一样也得要变化。”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以及同时代人,不只是生活在那个世界,还要有所前进,要使用可以反映现实的声音,不受以往的规则所限制。他们在新音乐中体现出了二十世纪社会的环境,以及人们紧张、不安、恐惧、压抑、烦躁、忧郁等心理。新音乐不再是简答的描绘恬静的田园生活,反映丰富多彩的内在世界。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发生了信息革命、生物革命、材料革命,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了新观念的影响。新的工作条件、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艺术趣味、新的人际关系……,各种新事物不断的涌现,在音乐上的反映就是:不断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新的材料,新的技法。作曲家把非歌唱性的人声,自然界的音响,打击乐器的音响,做电子音响等都作为新音乐的基本表现材料。作曲家采用了很多新的和声、新的记谱法、新的调式、新的表演形式、新的作曲法等。
  二十世纪的新音乐与以往音乐风格转变相比,受到了更为强烈和持久的反对。比较而言,二十世纪以前的千百年的专业音乐艺术创作史中发生的所有变革都是围绕着“共性创作”这个框架的,而共性是存在于各种不同音乐风格的最基本的音乐因素里。音乐的基本材料乐音,以及作为辅助的打击乐器音响都遵循着这个规律。调中心和调式作为音高的组织形式,决定了音乐诸因素的地位的是音高节奏组合所形成的施律,这是表现力的中心。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多声部音乐具有一三度叠置的和弦形态,同时富有弹性,遵循了“谐和度级差”观念。虽有可塑性但备种结构规则核心形态不变,最重要的音乐语言共性(外化的音响符号对应规则与意象信息)的很多基本类型都得到了代代的相传。在二十世纪的新音乐中,偶然性音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走出了传统序列式的控制,为音乐扩展出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在其自由发展的空间中,偶然性音乐形成了一系列的特殊创作原则。同时原来长期处于最底层的大众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爵士乐即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同时二十世纪的新音乐打破了传统的西欧音乐的统治,不同地区的音乐都形成了各自的独立体系。
  
  二、新音乐的发展趋势
  
  世界化的时代潮流。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里的交流不断的加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广泛的社会分工,紧密联系的现实更多要求人们的互相了解,人们必须站在世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应该把地球当作一个地球村。随着信息和交通的日益便利,不断增加的人员接触,人们对精神生活不断的追求着新样式,音乐必须走向国际化。人们应该把世界各国的音乐财富共同分享,所有的音乐创造都不该享有专利权,序列主义是属于世界的,爵士乐也是属于世界的,西方人可以在东方的音乐和哲学里汲取灵感,而东方人也可以引进西方的电子新作曲技法和合成器。音乐的材料、工具甚至是创作思维都不应存在国界。未来的音乐发展应该是东西方音乐之间相互尊重和借鉴。不断的丰富人们的音乐生活,不同体系之间的音乐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优良的融合不同国家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
  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任何时代、民族和风格的音乐。都有其不可取代、自己独特的价值,这是20世纪新音乐美学思想革命性的变化。把传统的以欧洲中心的比较音乐学让位给了现代的音乐民族学,人们把各民族的音乐放在同一领域平等、并行的在不同体系进行研究。在创作音乐时,对民族性的追求已经从以往简单的外部形态深入到内在的神韵、性格和灵魂。应该支

持和鼓励新音乐,要对传统音乐直至古乐种的地位予以重视。应该挖掘、整理、宣传、保持过去时代的音乐,这在新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个性化的时代潮流。音乐的个性化发展是人类对人的尊严和地位开始重视的结果,是伴随着最大限度地去实现人类个体存在价值而产生的,也是逐渐认识到美感及其价值标准的多样性和主观性的结果。黑格尔的《美学》中写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人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艺术是随着人类自由意志产生的,艺术品的生命是个性,为了保证创造力,必须坚持个性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必须同时体现出抽象的动物性、生物性、社会性、人类性的具体个性。创造的个性化使人们不断的全方位的进行音乐探索,宏观的结合出现了很多新乐种如听觉――视觉、听觉――概念。对音乐微观分解和研究,人们对音乐诸因素的理解进入到了内部世界,对节奏、音色、结构、音高的认识都有了崭新的认识。要尊重欣赏的个性化,必须承认美的多样性,应该理解和尊重个体的审美趣味。
  
  三、新音乐的美学思想
  
  二十世纪初新音乐中,表现主义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音乐流派,它代表了极端非理性音乐,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和他的两位弟子韦伯恩和贝尔格,他们被尊称为“新维也纳乐派”。新维也纳乐派崇尚无调性音乐,主要是采用十二音技法来进行无调性的音乐创作。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虽标榜的主要内容是情感表现,但它与浪漫主义音乐不同,在抒发情感的同时还追求人与自然互相融合的一种境界,在自然和现实的对象中融入主体的情感体验,通过非自然的、极端个性化的一种方式,把主体意识的独立显现出来,并把情感与一切外界事物相联系的正常途径有意识地阻断,而把人情感最大限度地在主体中还原到最纯粹的状态,通过一种反常规的、纯主观的方式进行表现。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全面序列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都是较为重要的音乐流派,这两个是极端理性音乐的主要代表。新古典主义在处理作品的“情感”时,从最初的节制情感逐渐转变为排斥情感,并最终走向了全面序列主义,强调绝对理性。布索尼则认为新古典主义音乐放弃了主观的表现,同时抛弃了所谓的“美感”。这种全面序列主义音乐是完全被控制的,除了把音高和要素都序列化,同时还把时值、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也都纳入到了序列化的音乐结构原则之中,这样导致了音乐变成了一种被控制了的音响,而很少的联系人的情感和体验。他们过于强调了音乐严格的数理逻辑,而对音乐本身最为重要的灵魂本质有所忽视。
  二十世纪的一些“新音乐”有些排斥情感,有些音乐抒发的情感无法让听众接受。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以后,不少作曲家认为:“严格的无调性会让听众很难适应,这些音乐所表现的没有充满幻想的内在世界、没有恬静的田园生活,也没有印象主义所追求的飘忽不定的瞬间感觉。他们提出了与父辈相反的主张,想要更直接地表达出人的感情,而且要把主观作为其作品的中心位置,想要贴近听众,让听众们享受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描绘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与大自然的一些情景,以及其周围的色彩、气氛和光线,目的是表现出倏忽朦胧的主观印象,极力的渲染出闪闪烁烁的和浓淡板块相间色彩的情调和气氛。走出了过去那种无名情感的泛滥和绝对理性的束缚,在两者之中找到了统一。音乐创作强调情感审美的加强和传统调性的回归,全部以听众的接受程度为评判标准,作品里强调“形”与“情”的协调,调性明确、朴素率真、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在研究音乐美学时,绝不能简单的把音乐的美定位于情感基础之上,绝不能单纯的从情感的角度去认识二十世纪的新音乐美学,更不能以其它主观上的概念为标准去阐释二十世纪新音乐美学,应该以科学的概念站在客观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二十世纪新音乐美学。二十世纪的新音乐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产生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新音乐作品也是反映二十世纪作曲家思想感情的,也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产物,不同阶段的音乐作品也有一定的差异,其反映的美学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二十世纪新音乐长期以来一直倍受议论和争议。未来随着地域差别的缩小,人们之间的沟通会更为紧密,将会极大的促进人类的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更为深刻的理解反映自然、人类社会的二十世纪新音乐的美学思想,促进我国音乐的文化的发展壮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