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伍棫华

  [摘 要]本文以小学数学为例,通过“教给方法,学会预习;钻研教材,调整教学;选择内容,开放课堂;把握原则,培养兴趣”四个方面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引导,以期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预习;小学数学;课堂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1.153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前预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给方法,学会预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不懂得预习,看例题、读公式、提前做练习题成为预习的固定模式。不仅缺乏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学生会从练习出发,看看自己是否都会做。会了就不再看书,不会再看例题。对教材中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自然是能不想就不想。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疑难和困惑。
  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预习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钻研教材,调整教学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教材中例题的程序。如果教师还按照教材中的先例题再“试一试”“练一练”,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有“我已经会了”的想法,注意力自然不再集中。对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不再注意,完成练习时就会出现方法原始,不知道作业格式的现象,出现课前预习不但没有提高听课效率,反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影响了听课效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原来的教学设计作适当调整,甚至较大改动。比如笔者在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关于“年月日”这一课时,考虑到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而且本课教学内容多而杂,很适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因此笔者精心设计了预习作业。从学生的预习阅读作业中笔者了解到,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能认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表,对一年有几个月,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二月份天数等这些基本常识有了正确了解,他们的疑问大都集中在:为什么不同年份二月份的天数不同?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就更少?学习年月日有什么用?一年为什么就是12个月而不是13或11个月?这几个问题。针对这样的预习情况,笔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作了适当调整,把观察年历表,教学大月小月的这一教学过程变为直接由学生汇报。这样大大缩短了教学这一过程的时间,然后把腾出的时间更多地花在解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疑难问题上,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真正把时间用在刀刃上,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 选择内容,开放课堂
  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材内容也有难易,对概念、公式推导等难点内容尽管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许多学生仍处于“未知、模糊”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精心准备有选择性地进行预习。例如,在六年级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通过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检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说知道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但问到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学生面面相觑,谁也没做声。于是教师应选择引导学生预习追溯公式的来源,由于每个学生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同。在课堂推导、验证公式时,大家发言踊跃,充满生机活力,除了课本中介绍的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外,还有转化成三角形、梯形等。教师设置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台阶”,直观演示,通过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等途径,学生经历这样的数学预习和“再创造”交流的活动,抽象的圆的面积公式无须死记硬背,已经具体地根植在学生的经验之中,而且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归纳方法也多了几分体验。
  纵观课前预习的实验,利弊都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4 把握原则,培养兴趣
  (1)少而精:布置预习作业内容一定要适中,就学生心理层面应该是“接受并喜欢”,尽量不成为学生的负担;同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及年龄特点,选择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预习作业形式,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
  (2)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预习内容不能过多或者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3)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有些内容如果不提出具有预习目标和导向的问题给学生,他们在预习时根本就无从下手,漫无目的,当然也收效甚微。
  (4)预习的形式要多样
  ①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用在书上作批注,作记号,提问题的方式,在书本上完成。
  ②预习阅读本上完成。
  ③搜集资料,准备学具,动手操作实践的预习形式。
  ④在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用知识树的形式先进行整理。
  总之,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适合学生预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预习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从而发挥预习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最大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57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