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市公司IPO前后盈余管理及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秋英 翟士勋

  [摘 要]目前盈余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中很普遍,但对IPO前后的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分析了影响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常用手段。通过三家上市公司具体分析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最后,提出了预防及治理盈余管理的办法。
  [关键词]IPO 盈余管理 市场表现
  
  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时,需要披露大量关于公司经营现状和前景的信息。相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1PO的发行人对有关公司真实价值的信息掌握得更多一些,而投资者只能根据发行人公布的信息来分析判断股票的价值,所以说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Allen和Faulhaber,1989)。这样一来,管理层就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增加报告盈余的目的。如果投资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根据盈余报告的信息去购买新股,那么他们很可能付出一个较高的价格。但随着公司的信息逐步通过媒体、分析员的报告以及上市后的财务报告透露出来,投资者便有可能意识到他们所依赖的盈余报告并没有包含他们当初所判断的增长能力,这样他们就可能失去先前所抱有的乐观心理,股票的价格便会回归至其真实价值。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PO时的盈余管理越严重,其后期价格调整就越大,也就是后期平均回报率就越低。
  一、影响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常用手段
  由于IPO过程的特殊性,不但为发行人提供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也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机会,因此,IPO企业在发行前后几个年度特别容易产生盈余管理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股票发行过程曾一度存在制度设计的缺陷,因此影响我国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因素既有IPO过程的共性因素,也有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因素。
  1.影响IPO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共性因素
  (1)发行人与投资人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IPO企业在发行之前并不向社会公开自己的财务报告,不披露公司的一些重大信息,而且许多公司在上市之前也并非知名企业,投资者几乎无法通过公开途径获取企业发行之前的相关信息,只能依赖招股说明书做出投资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发行人的盈余管理不易被看穿。
  (2)在股票发行期间,承销商的宣传和许多证券分析师的大肆渲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能够成功地将企业股票承销出去,承销商会采取一些必要的宣传手段对公司做正面的宣传,这样的宣传往往误导一些投资者。有的证券分析师与上司公司和承销商恶意串通,丧失分析师的公正立场,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状况做出过于乐观的评价,以此误导投资者。
  (3)IPO企业在发行后的一到两年里,募集到的资金不能立即产生效益,而股本的扩张使利率摊薄,为了维持企业和主承销商在证券市场中的形象与声誉,IPO企业需要将其净资产收益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因此,这些企业在发行之后的一两年里仍然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
  2.影响我国IPO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特殊因素
  (1)股票市场的巨大利益诱惑。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过于强调其融资功能,在制度设计的许多方面都忽略了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造成我国股票市场中不合理的利益转移,通过股票上市,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公司经理、公司员工以及地方政府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股市成了巨大的寻租场。
  (2)行政化的发行制度。2001年4月开始实行的核准制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核心,在明确监管和披露标准及规则的前提下,使市场参与各方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尤其是上市公司要对自己披露的信息负全部责任。尽管核准制比原来的行政审批在市场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仍然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由于行政审批人员不对发行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因此他们不会去认真核查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因此,在行政化的发行制度下,发行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比在完全市场化发行制度下更为强烈。
  (3)模拟会计报表的编制。为了加快我过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通过资产剥离成立新公司,以新公司为发行主体发行股票。由于新公司并不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真正体,缺少实际运营的数据。在这些公司申请发行股票时,他们的会计报表允许倒推模拟计算,编制模拟会计报表。模拟会计报表不是企业真实的报表,而是通过人为的剥离调整得到的,这一过程为发行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在进行资产剥离时,进入上市公司的往往是那些盈利状况较好的经营性资产,而盈利状况差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被剥离出去,对资产的剥离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二、盈余管理的识别
  本部分的所用数据均由三个IPO企业(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600354,以下简称敦煌种业);科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986,以下简称科达集团),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600483,以下简称南纺股份))公布的年报数据整理而来。
  Jain等人和林舒等人在分析IPO企业发行前后的业绩表现时,以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指标。本文也从总资产收益率开始,将总资产收益率分解为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乘积。但有所不同的是,选择净利润作为利润指标。
  将三企业的相关数据查阅整理,测试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从发行的当年到发行后的几年,总资产收益率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负数,其中以发行当年的下降最为明显。分析其他两个指标可以发现,在发行的当年,利润率的下降很关键,而总资产周转率则变化没有显著变化。这表明,造成发行当年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利润率的下降。从发行当年到发行后的几年,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化都不怎么明显,导致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依然是销售利润率的下降。
  综上所述可见, IPO企业发行前后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发行前一年,为了提高发行价格,存在人为调增利润现象;发行当年,利润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募集资金不能立刻产生效益,以及发行股票时的大量发行费用,为了维护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避免利润指标的快速下滑,仍然存在人为调增利润现象;在发行后的第二年,销售增长率显著增加,表明募集资金已经发挥作用,可是销售利润率仍然大幅下降,表明在这一年出现人为调减利润现象,该年度的利润被“借用”到了发行前和发行当年。
  三、盈余管理的治理预防
  针对盈余管理的发生动机与手段,本部分将从宏观及微观方面提出一些关于治理及预防盈余管理的方法。
  1.深化体制改革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是导致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根源,也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包装业绩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改革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现状,消除股权融资给上市公司大股东带来的不合理经济利益,使“上市圈钱”不在有利可图,出于融资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大大减少。股票同股同权,同股同价,同股同利,承担同样的风险,是股票的基本特征,也是保证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发展的根本,深化体制改革,是最终实现全流通,是治理盈余管理的治本之策。
  2.加强会计准则建设,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完整性
  在我国,应对上市公司广泛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压缩会计准则留下的自由空间减少企业管理者的会计估计与职业判断。针对上述情况,在制定准则时应将可靠性放在首位,削弱相关性,减少会计政策的自由选择空间,以此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过于详细的准则,在减少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的同时,也会诱发管理层有针对性的交易规划,用交易的法律形势来掩盖交易的实质。同时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让盈余管理行为暴露在阳光下。虽然公司披露的信息水平在逐年增加,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完善上公司信息披露规定,加强对丧失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检查,对查处的违规行为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3.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事后监督
  (1)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新闻媒体在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本市场中,企业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维持自己的声誉,投资者对他们最大的惩罚就是对其声誉的否定。所以新闻媒体的监督不但可以使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曝光,也为投资者惩罚这些行为提供了一个武器。
  (2)加强司法监督。对与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要诉诸于法律,这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建设还不健全,对盈余管理的取证、认定等还不够完善,相关的司法实践也显得不足,所以应加快完善司法监督机制使之正真成为资本市场的守护者。
  (3)加强行政监督。行政监督的主要部门是证监会,承担着向市场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职责。所以行政监督部门加大审查力度,要堵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漏洞,行政监督是治理盈余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设计一个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将会发现和揭示盈余管理,降低其危害。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重。加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进一步深化股权分置改革。(2)建立健全董事会。将董事长与总经理进行职务分离,避免一言堂,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并组成审计委员会。(3)加强公司内部审计,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由于公司的情况千差万别,只有同时加强上述方面的建设,才能有效的预防并治理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Schipper K.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91-102
  [2]李吉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72-76
  [3]林 舒 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2(2): 87―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5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