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小苑

  [摘要] 1997-2003年,货币供应量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率,中国却未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是呈现相反的通货紧缩局面,构成了麦金农所称的“中国之谜”。2007年以来,随着央行的不断加息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货币流通速度问题再一次引起学者的重视。我国许多学者纷纷研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本文也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货币流通速度 影响因素 周期性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
  理论界中较为一致的看法,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在融通该时期收入流量时周转运动的次数,它等于GDP与货币存量的比率(名义量或者实际量的比)。对于货币流通速度的数量特征,不同时期则有不同的观点。马克思、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相同的表达式MV=PY(其中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中,都一致把V当作由外在结算、支付制度决定的常数,重点去分析M、P和Y之间的关系。弗雷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在V的界定上则有了创新:首先,他把货币需求量看作实际收入水平和所持资产收益率的函数,即M/P=m(y,r1,r2…rj,Pc),其中,r1,r2…rj代表各类金融资产的收益率,Pc则等于(dp/dt)/P,代表所持耐用品的预期收益率。其后,他对实际货币供给m与实际产出y进行了长期趋势考察,发现二者之比不是常数,而是依赖于r、Pc变化的变数。由于V=y/m,所以可把以上关系写成关于V的函数形式,即V=y/m=V(r,Pc),且,对于此公式的解释是这样的:由于金融资产和耐用商品都可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因此,当r升高时,居民会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持有,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假设实际收入不变,v便会上升;当Pc升高时,耐用品的价值或者实际购买力几乎未变,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则相对下降,预期通胀率的上升把居民对货币的需求转化为对耐用品的需求,假设实际收入不变,v也会上升。假设预期通胀率正相关于当期通胀率P,则公式可变为:V=m/y=V(r,P),且。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趋势分析
  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年度变化很大,但近年有稳定迹象。从1980-2004年货币流通速度年均变化率为6.32%;货币流通速度年度最大变化率为11.6%。在1981-2004年的24年间,变化率在8%以上的货币流通速度有5年;变化率在5%以上的货币流通速度有12年。但2003、2004年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年度变化率有缩小迹象,2004年货币流通速度的年度变化率为1.9%左右,是1981年以来最稳定的。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货币流通速度增减速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速率与经济增长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高涨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速度放慢;经济增长处于低潮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加速。货币流通速度的年度变化率,自1980年以来有三次为非负(1988、1994、2004),分别对应着三次经济高涨期;并且前两次,货币流通速度滞后GDP增长率的波峰2年后达到波峰值。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增长周期的这种密切相关性产生于经济增长周期带来的物流加快和货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增长旺盛时,居民的收入增加且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消费欲望高涨,货币流通速度加大。
  三、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1.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首先是商品转手或商品换位的次数。因此,商品经济越发达、商品流通越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动态与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这种相依性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
  2.社会信用制度和金融的发展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结算工具的多样化、结算手段的现代化和结算方法的科学化上。结算过程中货币在途时间的节省无疑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据统计,结算技术方面使往来账户上的货币余额需要量每年减少1.5―2.5%。
  3.居民收入间隔期的变化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假定某人年收入12000元,在收入期内把全部收入都均匀地花掉,收入间隔期为1个月。在每个月初,他有1000元收入在手,到月底刚用完时,下个月的收入又来了,这种情况再重复发生。那么他每月的平均手持现金是即500元,其余11个月的情况也是如此。就是说,他全年的手持现金平均为500元。由此,他的货币余额的收入流通速度为24次(12000/500)。如果此人的收入隔期缩短一半,月工资改为半月工资,每半个月收到500元的收入,其他假设条件不变。那么,这样,他的平均手持现金就是250元(500+O/25)。由此看出,居民收入间隔期的变化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4.利率的变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按一般经济理论,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利息是人们持有货币余额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持有能够提供收益的资产所得的报酬,所以,提高利率就会鼓励公众缩减货币余额而增加有收益的资产。这样,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加快。反之,降低利率就是鼓励居民持有更多的货币并减少债券持有量,这就会减慢货币流通速度。
  5.资金周转速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会愈来愈重视经济效益,生产经营组织会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而经济效益的提高,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必定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6.货币供给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货币供给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存在着“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背离的现象。即在货币过多供给之初,单位还没有察觉之时,过多供给的那部分货币分布于各经济单位,这时反映出来的结果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即货币供给量多了,每一单位货币完成的交易量也就少了。但如果货币供给量持续过多增加,人们感觉到了通货膨胀的存在或产生了通货膨胀的预期时。反之,在货币供给量减少初期,较少的货币可以完成较多的交易量,从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四、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因素分析
  1.经济周期变动
  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下降的趋势中,还表现出短期波动剧烈、与经济增长周期密切相关的短期特征。一般来说,在经济繁荣时期需求旺盛,居民对未来预期乐观,消费和投资都旺盛,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在经济衰退时期,人们预期看坏,消费和投资倾向都降低,对货币的需求加大,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种短期波动主要是由于经济周期变动所引起的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的变动所导致的。1993-1995年,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并迅速进入新的经济增长的高潮,货币流通速度曾在1994年和1995年出现过一个小幅度的回升。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抑制住了通货膨胀的势头,但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减缓,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不断走低的现象。
  2.经济货币化
  经济的发展要经历货币化与金融化两个不同的阶段。经济货币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下,相对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物物交换而言,货币的使用正在增加,即传统的行业和家庭部门由于开始使用货币当作交换媒介,将会有一笔数量可观的货币余额停留在社会各经济主体手中,用作交易使用。货币化的过程不但应包括物质产品的货币化与市场化,还应包括服务产品的货币化与市场化;既包括流量资产的货币化与市场化,也包括存量资产的货币化与市场化。由于货币化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弹性较大,表现为货币需求的增加大于GDP的增加,由此货币流通速度长期呈下降趋势。正因为货币进程存在超额的货币需求,所以各国都存在着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趋势,而一旦经济发展从货币化迈向金融化,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3.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是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由降转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在银行业,金融创新创造了流动性:定期存款到期前不便于流动,于是创造易于变现的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定期存款不能开支票,于是创造了自动转账制度;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于是创造了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等等。二是金融市场上,满足人们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产品不断涌现,扩大了可生息的流通资产的范围,从而提高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加速了资金供需之间的资金融通,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创新活动踊跃,但是与货币化引起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效应相比,金融创新发展引起的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的效应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余明:资产价格、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周波: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城市经济,2005,11
  [3]张楠楠,张建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决策借鉴,2000,05
  [4]聂婷婷: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市场论坛,2005,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9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