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云峰

  [摘要] 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融资渠道不畅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江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相应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融资 信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尤其是2004年被江苏省确定为“民营经济促进年”,民营经济更得到了强劲增长。以2007年为例, 1月~11月,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231.81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利税总额1555.11亿元,同比增长46.7%。实现增加值4877.64亿元,同比增长19.8%。由此可以看出,江苏民营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劳动效率、吸收富余人员、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江苏经济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特别是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民营企业的重要问题。融资不足是民营企业产业升级的瓶颈;能否筹集到资金并进行有效的利用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江苏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1.民营企业内源融资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偏大
  江苏民营企业无论在一次创业的启动阶段还是在二次创业的扩张阶段,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业主的自有资金和留存收益。根据2007年对无锡市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71.81%的被调查企业将“内部积累”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初始资本来源于所有者、合伙发起人以及他们的家庭。而对于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仅靠内部积累中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而依靠利润留存途径增加的资金与民营企业发展所需全部资金相差甚远,约束了企业进一步扩张,这也导致了许多民营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2.金融机构给予的资金支持总量偏小,且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民营企业对全省的GDP增长贡献率在2006年已经超过50%,但其得到的资金支持却与其经济地位极不相称。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短期贷款数量虽呈递增趋势,但相比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偏小。据南通市企调队对如皋市91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9.7%的企业融通资金来源于银行,同在从银行获取贷款难易程度中,回答困难的占到3成,一般的占到63.7%,比较容易的仅占6.6%。常州全市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总额仅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2.2%。其他地区反映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而且目前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也往往是期限不超过半年的短期贷款,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但企业迫切需要的却是长期贷款,以便进行各项技术改造和厂房设施建设。由于长期资金匾乏,不得不动用流动资金进行技改和基建,结果导致流动资金紧张,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3.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
  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准入的门槛高,从股权融资来看,作为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的惟一市场,沪深证券交易所都设置了很高的门槛,绝非一般中小民营企业所能问津,加上管理日趋规范,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更被政策性地排斥在资本市场之外,无法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地方证券交易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则尚未列上议事日程;民间融资活动虽然活跃,但规模小且处于“非法”状态。另一方面,从债权融资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大企业都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通资金,规模小、信誉等级相对较差的民营小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二、江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1.企业自身的原因
  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比较单一,资金投入量不大,营业额小,自身无法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或抵押,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纳税意识不强,这些影响了银行对其规范经营的评价,因而银行难免对其会存在“惜贷”“慎贷”的行为。
  2.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缺陷
  长期以来形成的信贷门槛高的现象仍没得到根本的好转,银行的眼光多投向国有大型优质企业,而忽略了信用程度和资信等级均不高的中小民营企业群体。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需求,银行的审批手续也是较烦杂的,审查也是格外的严格。不管是在机构设置方面,在信用评级方面,还是在贷款授信权限方面,银行的机制暂时还是不能适应民营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除此之外,信贷资金投入民营企业时存在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具有高投入、高成长和高回报的特性,以及固定资产缺乏、以智力投入为主的现状与商业银行现行经营管理体制发生冲突。即使贷款获得成功发展,企业利润丰厚,银行只能收回贷款本息,企业的高收益与银行无关。在缺乏有效担保制度的情况下,一旦贷款项目失败,银行损失无法弥补。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承担了企业的高风险,却没有享受高收益。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银行偏好于向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贷款。
  3.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极不完善。民营企业债权债务关系缺乏制度保障,与金融机构间又缺少实施监控、处罚与风险转移的中介机构。尽管目前各地均成立了担保公司,但这只是增加了一种承担风险的机构,企业资金少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再加上民营企业大都规模较小、资金匮乏、信用度低,因此金融机构在向其贷款时,对财产抵押条件和保证人的资格要求非常严格,还会进而提高融资条件,比如提高实质利率、缩短融资期限等。这些对于民营企业的融资是十分不利的。
  
  三、解决江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
  
  1.民营企业必须大力改进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信用度
  缓解江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关键环节是要建立现代企业信用制度,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在内部建立起规范的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通过牢固树立信用观念、遵守各项信贷纪律,逐步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度。
  2.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因此,一方面,现有的部分城乡信合作社、股份制银行可以通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增强自己在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继续扩充一定数量的主要为社区或乡镇内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搭建一个主要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体系,以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3.加强金融创新,推动设备租赁业规范发展
  金融租赁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由于民营企业本身的特点,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更多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而固定资产的资金往往是求贷无门。相比之下,设备租赁具有按揭的特点,可以在民营企业资金不足的条件下,满足其资产融资的需要。而作为创新融资的金融租赁业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其他金融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是解决当前江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可行选择。
  4.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完善民营企业担保体系
  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有助于从根本改善银行信贷环境。江苏可以借鉴温州的经验。2001年以来,温州市由政府大力推动,联合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打造“信用温州”,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这些经验江苏也可以借鉴。在担保机构建设方面,根据江苏实际,可以从地方政府财政出资为主逐步转向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形成由政府出资设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民办商业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组成的担保体系,并以相应的中介组织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信息成本。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共同承担信贷风险的机制,通过发展担保机构改进银行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
  5.要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民间金融市场
  管理部门要根据具体形势,适时地逐步放开我国的民间借贷市场。通过对融资主体信用度、风险控制能力和还债能力进行严格的监管,将原本属于非法集资行为的民间借贷和私募资本逐步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上来,进一步丰富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并允许成立金融合作社、股份制银行、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在开放的同时,降低市场进入门槛,进一步开放民间融资市场的利率,通过利率杠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贾新政:民营企业发展障碍与对策[J].企业活力,2004(12)
  [2]汤家毅: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
  [3]董琼:傅晋豫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9
  [4]侯雪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当代经济[J]. 2004(3)
  [5]王群琳:多种途径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J].财经理论与科学,2003,3
  [6]李炜王钰林董钊;江苏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 市场周刊,200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9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