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模具行业应用型外贸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模具行业外贸人才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外贸专业只有在人才培养、课堂教学、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等方面进行改进,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外贸人才服务于行业。
  关键词:模具行业 外贸人才 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应用型外贸人才备受青睐。据了解,目前企业中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才所具备的技能较为单一,学外贸专业的对行业知识缺乏了解,而从生产一线转岗做外贸的人又缺乏英语沟通和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使得企业很难找到一个同时拥有外贸专业知识又有相关行业技能的外贸人才。
  一、现阶段模具企业外贸人才的主要来源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市场营销类专业毕业生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一个就业范围较广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大高校已形成相当大的办学规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而对于模具企业来说,许多外贸从业人员都是销售业务员半路出家,这些人才精通营销专业知识。但对模具相关专业知识不了解,对外贸人员的工作流程不熟悉,不能马上胜任模具外贸岗位,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外贸岗位实践训练,掌握一些模具外贸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后才能真正成为模具外贸行业人才。
  (二)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类专业的热门程度也随之得到提高。但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雷同,过分重视国际贸易和英语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脱离地方产业,针对地方产业特色的行业外贸人才培养较少,忽视地方性产业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对所从事产业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由于所培养的都是外贸通用型人才,所学知识缺乏全面性,企业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加强模具生产制造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类专业毕业生一般需要1-2年时间才能胜任模具外贸岗位工作。
  (三)模具企业技术人员
  有的出口型模具企业因招不到符合企业需求的外贸专业人才,就在企业内部选拔一些模具生产制造人员,以师徒制的形式进行模具外贸人才的培养。这些技术人员虽然懂得模具生产制造的专业知识,但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和营销技能明显不足,如外语能力达不到四六级标准,不能及时准确处理订单;对外贸业务流程不熟悉,全套外贸单证的填写效率低下等,使得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受到制约。
  总的起来说,目前模具企业外贸人员普遍存在下列几个问题:一是目前模具企业外贸人才普遍缺乏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懂模具加工技术的员工,缺乏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积累,实务操作能力不足;有单证操作经验的员工,模具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懂模具技术和国际贸易知識,但不具备外语表达及翻译能力。二是人才培养过于缓慢,不能满足企业及时需求,具体体现在通用型外贸专业毕业生一般要经过半年多的企业内部跟岗培训才能从事模具外贸工作:企业模具专业从业人员一般要经过更长时间的适应才能转型成为一名合格的外贸人员。
  近些年来,虽然社会上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会对模具企业外贸人员进行专门的突击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岗位要求,但他们只局限于模具专业知识或外贸专业知识的单方面培训,很少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模具行业外贸跟单人才培训。有些高职院校也意识到培养复合型外贸人才的紧迫性,比如在模具制造专业中也增设一些外贸、营销类课程,在外贸、商务英语专业中也开设了分行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但是由于模具设计、生产制造的复杂性、进出口业务的专业性,学生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置仍远远不能满足模具外贸企业要求的既懂外贸知识,又懂模具技能还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职外贸人才培养体系脱离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使得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立刻胜任模具外贸企业的岗位要求,使得企业的用人成本无形中得到提升,也极大地制约了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选择行业发展方向,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
  选择住哪个行业方向发展是培养行业性应用型外贸人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结合所在省市县中外贸发展较好的主要行业,依照自身办学条件进行选择。
  (一)结合高校所在区域主要行业来培养该行业外贸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
  以黄岩为例,黄岩作为全国知名的“模具之乡”,以日用品、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等模具产业为重点,模具类产品进出口比重较为庞大,已成为当地的支柱型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模具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热情持续升温。黄岩智能模具特色小镇自2015年6月被列入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起,就受到了包括行业内企业、当地政府和研究机构等的高度关注。目前,黄岩智能模具小镇已集聚了像“精诚时代”“凯华模具”等100多家模具企业。这些企业普遍采用了各种现代国际领先制造技术、高性能的加工中心和网络系统,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模具开发、制造的集聚区,这更有利于黄岩模具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让黄岩的模具产业从单纯的制造向“智造”过渡,并或在早未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结合对黄岩多家企业的走访调查显示,模具行业对于复合型外贸人才的需要量非常大,这些人需要懂得模具产业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得外贸领域中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英文读写等基本技能。因此,将模具行业作为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对于服务地方产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黄岩当地产业发展相匹配,服务振兴黄岩当地制造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院校都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
  (二)打破院系间的壁垒,增加专业间的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选择行业性人才培养的方向还必须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增加跨专业间的交流,以实现对行业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要结合地方产业,对外贸专业的设置要按照“宽专业、窄方向”的专业设计思路进行专业设置。为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行业知识体系,高校必须要增加行业类专业课程设置,方便学生跨学院跨专业学习与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根据黄岩当地产业结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我校优势特色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强强联手,打破不同院系间专业的壁垒,形成“基础+专业+行业”复合型外贸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培养模具外贸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对策和建议
  (一)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
  高职行业性外贸方向人才培养应注重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个层次,强化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适应行业性外贸岗位的工作需求。随着黄岩模具企业的转型升级,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模具外贸方向的教学也需要创新。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求,全面调研模具产业和模具企业,会同模具产业行业人员全面准确把握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把模具产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评估,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行业、就业差距,运用新的主流观念和理论改革原有专业,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模具外贸企业的用人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
  (二)课堂教学模式要创新
  选用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主动做好从“讲师”向“教练员”的角色转变,通过课程整合,将工作实践融入课堂教学,积极推行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过程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需要严格按照模具企业对技能操作要求和用人标准进行训练,将教学融入到工作中,推行面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情景胜任式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聘请企业导师定期开展客座实践指导课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探索开展“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培养新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就业发展方向选择跟就业联系紧密的课程,比如针对外贸模具行业方向,在学习外贸、英语等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选修模具行业基础课程,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一起上课,实现“自主选课、走班听课、学分互抵”的培养新模式,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外贸跟单知识的同时,通过个性化定制形式学习模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其职业综合能力。学生毕业后不需要任何专业培训就能直接到模具企業上岗,降低企业人力成本的支出,解决企业招了人不能上岗的问题。
  (三)深化实施“1+X”证书制度
  日前,随着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职业教育将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证书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形势的变化。“唯学历论”的社会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而“能力论”则方兴日盛。职业技能证书既是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也是职场的“敲门砖”,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针对模具外贸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校将通过梳理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发的与模具、外贸、英语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颁发的技能证书、学校内设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明确各个专业的对接关系,鼓励学生在拿到专业学历证书的基础上,考取多本与今后从事行业有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
  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1.规范教师培养制度。据统计,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都属于应届毕业生,缺乏行业的从业经验。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对于本专业的知识储备较为充分,但对于跨专业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因此,为了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需要出台脱产下企业锻炼或访工实施细则,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专业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体验企业中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情景,落实教师全员轮训制度。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中高技能员工相互切磋学习,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现状,系统化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改进上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另外,企业也可以和院校合作举办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吸引企业中的高技能员工深入学校开展技能指导工作,提升“双师”队伍的教学工作。
  2.建立合理的“双师型”素质教师考核机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实施“双师”素质教师个性化考核,坚定不移地落实教师培养“一师一案”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通过考核机制,一方面可以评价专任教师是否到达“双师”素质要求,另一方面还能考核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企业经历的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考核结果作为教师今后晋升、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使得“双师型”培养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此外,通过企业的学习实践锻炼,鼓励“双师型”教师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反哺社会。要围绕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努力把社会培训做成“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要教育教学的实践平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84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