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异质性微观企业的出口自我选择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归纳与总结中国异质性微观企业出现出口自我选择机制背景以及原因,样本选择的不一致、出口干中学效应的相互渗透、异质性指标的多样化等,是造成中国企业出现自我选择机制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出口自我选择机制;加工贸易;出口干中学;企业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06-0027-03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of heterogeneity microcosmic companies’ export and reasons of the failure of self selection mechanism in China.The inconsistency of sample selection, confusion and mix of the theory of “learning by doing” ,index diversification of heterogeneity, and so on.
  Keywords: Export Self-selection Mechanism; Processing Trade; Learning by Doing;Firm Heterogeneity
   [作者简介]王慧(1997-),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高静(1978-),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环境贸易、国际投资。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7M61255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6B101);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YBA405);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6C1572)。
  一、西方自我选择机制与中国出口企业自我选择现状
  西方的新-新贸易理论认为效率高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出口行为本身就意味着生产的高效率(Melitz,2003)。生产效率最高的公司会选择出口,次效率的公司选择国内市场,效率最低的公司选择退出市场(Irene Brambilla,2010)。竞争力越强的公司获得越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整个市场尤其是可贸易部门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出口自身就是一种具有效率的行为(Tibor Besedes,2010)。低效率的非出口商削减规模或者退出市场,企业的这种行为称之为出口自我选择机制(Daniel Paravisini,2011)。出口自我选择机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出口的时效性。即出口持续时间越久的企业出口效率越高。间断性出口的公司效率较低,完全不出口的企业出口效率最低(Jonathan Eaton,2007;Loecker,2007)。第二,出口目的地与产品种类差异。出口目的地与产品的差异化会提高公司继续持续出口的机会,也会降低出口商的退出风险(Jeronimo Carballo,2008)。出口目标市场差异化的公司生产效率更高,拥有更多的资源,因此能够避免外部投资和内部资金过于集中于一种产品或一个市场而受到冲击致使倒闭。
  西方研究早已证实企业出口自我选择机制的存在,但中国的学术界却出现了出口企业“生产力悖论”的分歧:包括中国出口企业生产效率最初高于非出口企业,一段时间后开始低于非出口企业;东部出口企业出口自我选择机制存在,西部中部失效;外资企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出口自我选择机制存在,内资企业及小型企业失效。李春顶和尹翔硕(2009)首次提出了“生产率悖论”的概念,并详细检验了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汤二子(2011)以及盛丹(2013)也通过经验研究支持了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结论。随着“生产率悖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方向,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钱学锋(2011)、张杰(2008)等指出,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出口溢价显著存在,较高生产率的企业会主动进入出口市场,进入出口市场又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出口自我选择效应存在。但是基于选择样本的不同,陈勇兵(2012)、涂远芬(2014)、包群(2012)则认为中国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与生产效率提升成正比,东部地区企业出口持续时间高于中部和西部,私营和三资企业高于国有和集体企业。
  二、中国出口企业自我选择机制失效的原因
  印度和中国同为发展中大国,其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检验具有不一样的结果。Jamal Ibrahim(2012)利用印度制造业1991—2004年涵盖33510家国内制造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市场参与情况,分别从TFP、资金、销售、单位人工成本等方面估计了出口商溢价。发现如果印度出口商更大、就业资本更多,与非出口商相比,其单位劳动力成本更低,生产率更高。印度的出口企业在进入出口前具备的特性优于非出口商。中国和印度出口企业的自我选择机制效果完全不同。
  其次,自我选择机制还是干中学效应的疑惑。对于中国企业到底是高生产效率促进其增大出口规模、扩大出口种类、持续出口行为,还是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因为进口技术溢出效率以及出口干中学等效应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学术界存在不同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出口自我选择机制效应明显。例如Kasahara 和Lapham(2008)在Melitz(2003)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中间品进口固定成本,认为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克服出口成本与搜寻成本进入国际市场。这种进口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出口自我选择效应仅在外资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中存在,内资企业和非加工企业均不存在(程虹和马娟霞,2018)。另外包括海关相关进口流程的沉淀成本也使得只有高效率企业才能从事出口行为(Vogel和Wagner,2010)。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并不一定是高生产效率企业从事出口,而是因为企业在出口过程中提高了生产效率,即干中学效应明显。出口企業通过进口中间产品能够充分发挥进口干中学效应,学习先进国家的知识技术水平促进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进口干中学对生产率的促进渠道主要来自进口技术溢出、进口中间品质量和数量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例如,印尼出口企业通过降低投入品关税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进口干中学效应成立(Amiti和Konings,2007)。不仅发展中国家存在干中学效应,发达国家同时也存在。Halpern et(2011)、Gorg et(2008)、Forlani(2010)通过实证研究,分别检验了匈牙利、爱尔兰和德国的出口企业因为干中学效应提高了各自的生产效率。   第三,生产率并不是唯一衡量企业异质性的唯一指标。自Melitz(2003)从生产率视角研究企业出口决策的差异性,学术界即把生产率异质性作为模型的核心假定。实际上,体现企业异质性指标比较多样化,例如将边际成本的差异性定义成企业生产率的倒数,能够体现企业的异质性(Yeaple,2004)。中国学术界对企业异质性的定义更为宽广,往往根据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出口产品所含技术含量、企业进口来源地来区分企业的异质性,因此导致实证计量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异。企业样本选择的差异以及数据来源的不同,都会导致各个分组下异质性企业出口自我选择机制效应结果的不同。另外,目前学术界对生产率指标的测算一般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以及处理过程的差異都会导致测算结果的偏差。
  三、总结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异质性企业出现出口自我选择机制的理论与实证观点,分析了中国异质性企业出现出口自我选择机制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加工贸易的特征、出口干中学与自我选择效应的相互渗透、异质性指标以及样本选择的多样化、数据处理偏差等。另外,由于出口自我选择机制核心观点中“生产率高的企业出口,生产率低的企业内销”只是Melitz(2003)模型的中间命题而不是核心观点,因此该命题本身就是片面的。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国异质性企业之所以出现出口自我选择机制说明了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Jamal Ibrahim Haidar. Trade and Productivity: Self-selection or Learning-by-exporting in India[J]. Economic Modelling,2012(29),1766-1773.
  [2]刘军.产能过剩与企业出口自我选择——基于“产能—出口”假说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6(5).
  [3]出口与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4]程虹,马娟霞.进口中间品自我选择效应的异质性——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8(2).
  [5]康志勇.进口干中学或自我选择:基于配对倍差法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9).
  [6]汤二子.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理论裂变与检验重塑[J].管理世界,2017(2).
  [7]黄小兵.中国企业的出口自我选择效应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
  [8]涂远芬.中国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与出口学习效应研究——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层面的比较分析[J].当代财经,2014(8).
  (责任编辑:郭丽春 梁宏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9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