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不仅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更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对学校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对策建议两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道出了“学”与“德”对于一名教师的意义。教师除了拥有的知识要广博外,自身的道德情操更是应该高尚;除了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做到塑人育人。相较于“学”而言,“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是塑人育人的保障。
  1 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背景
  “德”对于教师而言是最自然的事,可以说教师的代名词就是“德”。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师德师风事件的曝光,也开始让人们重新审视教师,审视教师身上的“德”。原来“德”对于教师也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也需要经过教育后才以“师德”的形式体现。于是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集中整治活动席卷教育行业,师德师风建设更是成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不管是对于教师个人,或是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甚至于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师德师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群体,青年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校职能的履行方面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突出青年教师这一重要群体。
  2 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仅是青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更因为青年教师在高校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而关系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甚至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1 是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之根本,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之根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师德师风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次会议上一再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每一所学校的基础工程,是每一名教师的自觉行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已快步驶进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规模不断扩张。在此过程中,一大批“80后”“90后”青年教师凭著高学历或海外教育背景进入到高校教师行列,并迅速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高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虚拟关注阶段的缺失,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门的师范教育。这样一批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够高,专业能力也够强,但师德修养却未必规范。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接触和交往,通过与学生的交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媒体的报道,深知在思想多元化、市场经济多样化的当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求,适应国家对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此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
  2.2 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不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不同点在于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因此,可以说“内涵式发展”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是其办学与发展的基本要求。何谓“内涵式发展”呢?“内涵式发展”其实是相较于“外延式发展”而言的摒弃传统的以扩大规模、增加数量、拓展空间为手段的发展模式,转而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改革创新为主要路径的发展之路。但不管是质量的提高,还是结构的优化,或是特色的强化和创新的实现都离不开的人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也就是离不开教师队伍的作用。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前学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是未来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要依靠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师德师风建设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2.3 是解决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的现实需要
  通过与青年教师的接触以及有关的调查发现,从整体来看,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素质都比较过硬,能够潜心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在工作岗位上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默默贡献。但不可否认,青年教师中有部分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受到社会上浮躁及功利思想的影响,道德观念动摇、理想情操滑坡、教育热情消退,一切向名看、向利看、向钱看;一些教师过分注重专业能力提升,忽略师德修养,忽略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素养低;一些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年轻气盛,不可一世,经常大放厥词,无视自身言论对学生的影响,对自身言行不加规范,只教书不育人;还有一些教师心浮气躁,不能潜心教学,对待学生敷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凡此种种,不管是哪一种都严重损害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伤害,进而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效应,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可以说解决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是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极具现实意义而又紧迫的任务。   3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贯穿于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各高校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全过程。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仅凭开展一两次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或制定一两个师德师风文件就能完成,而是牵涉政府、学校、青年教师个人等方方面面关系,需要政府政策支撐、学校机制保障、教师个人主动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在综合师德师风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从政府角度,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政策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作出总体部署。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地方特色,也先后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夯实了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基础。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政策却不多,针对不同类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文件更是少。因此,政府应有针对性的就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并根据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理工类高校、医学类高校等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出台相关政策。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相关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以职称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扫除高校追名逐利的浮躁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让青年教师能安心教学、潜心学术、热心教育。
  3.2 从高校角度,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制度建设
  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体方案与考评机制,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表现纳入年度考核体系,科学有效对其进行评估,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实现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长效化建设与管理。其次,还应配套完善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和奖励机制,完善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并进行严格的监控,明确师德师风要求。最后,应突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营造崇尚师德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发挥文化环境软实力的作用,在校园内通过各类媒介载体弘扬师德文化,通过树立师德典型引导青年教师继承与弘扬师德传统,让青年教师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接受优良师德文化的熏陶以及典型师德案例的感染,自觉增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
  3.3 从个人角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示范性。于学生而言,教师就是一部行走的“活教材”。因此,教师要格外注重打造自身的教师形象。教师形象除了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除了自身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更为直观更为形象的体现就是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就是师德的外在表现。师德高尚的教师往往能够收获学生的赞赏与尊敬,并作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反之,师德有瑕疵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因此,高校青年教师,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清醒认识到自身德行修养的重要意义,努力学习相关的理论,积极参加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弥补自身在师范教育方面的缺失,并将习得的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勤于反思,勇于在师德师风方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优秀的师德典型为榜样,虚心学习,发扬优良师风,弘扬崇高师德。
  参考文献:
  [1]陈润羊,李勇.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1(2):15-19.
  [2]王迪生.加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112-113.
  [3]李平,丁玉梅.新常态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2016(1):216-217.
  注:本文为琼台师范学院校级课题资助课题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qtqn201807a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9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