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县级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立足于县级政府隐性债务的现状,分析隐性债务产生的原因与规模,并挖掘融资平台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融资模式、治理结构、资产整合风险等多个方面,最后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力求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三大机制、有效整合资产与构建信用评级体系等方式,使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关键词:县级政府;融资平台转型;隐性债务风险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逐渐平稳,风险防控工作成为政府主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债务风险的预防和化解,成为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目前,县级政府融资平台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在融资模式、治理结构、资产风险等多个方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平台合理转化,使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一、县级政府隐性债务现状
  隐性债务主要包括地方国企债务、融资平台、PPP项目中的投资基金与政府付费等等。目前,政府产业基金规模日益壮大,资金已经从2014年的3031.3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6942亿元,但是由于无法明确县级政府需要承担的部分,无法纳入测算区间之内。从融资平台资产负债表可知,剩余应收款通常为当地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借用平台资金,此类资金可能无需支付利息,但县级政府具有偿债的义务,进而产生隐性债务,可将其纳入测算区间之内。另外,抵押补充贷款重点针对棚改一类的公益项目,可将这一指标也纳入测算区间。根据估算,我国县级政府中隐性债务的规模在21—30.5万亿元范围,超过显性债务的1.4—2.0倍,其中2018年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为21.7万亿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27%;从内部构成情况来看,融资平台中的非标融资、贷款的占比名列前茅,前者为48%,后者为24%;平台中有息债务规模为91%,付费PPP占比2%,抵押补充贷款占比7%,准平台其他应收款占比10%,纯平台有息债务占比79%,政府付费PPP产生的债务占比3%。在各地化解隐形债务风险对策中,县级政府融资平台转型问题均受到格外重视[1]。
  二、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相关资料,目前县级融资平台的模式单一、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且资产整合的风险较高,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具体如下。
  (一)融资模式单一
  县级融资平台中的资产大多数来源于依靠贷款,融资模式较为单一,即便一些融资平台的投资模式较为多元,将部分资金投入到股权之中,利用所得收益填补项目资金的空缺,或者根据银行要求填补自身所承担的资金数额,但此类收入来源毕竟为少数,难以减轻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依赖。现阶段,国家虽然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或者公益项目减少,但由于投资量较大、回报时期较长,民间资本的投入要求较高,加上民间资本以获利为目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建设的利益微薄,效益较少,且回报期较长,因此民间资本并不愿意涉足。
  (二)治理结构不完善
  对于大部分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来说,管理层大多为地方政府直接派遣人员担任,接受政府的指令,代替政府机关行使各项职能。该平台的上述特点决定其自主性缺失,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真正构建现代化管理制度;虽然有些平台设置了董事会,但却流于形式,空有其表,一切以地方政府的命令为准,且未成立相应的监督机关进行监督和约束。
  (三)资产整合风险大
  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虽然平台表面上有资产积累,但在运作时仍存在些许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手续不健全,一些项目根据政府指令抢工建设,手续不全,决策程序不够规范,导致项目建成后难以确立权属,更难以形成有效资产;二是资产效益无法发挥,部分项目带有公益色彩,如体育设施、文化设施等,主要作用是举办各大赛事或者活动,平台具有建设任务,但后续普遍移交给相应的职能部门,从账面上看平台具有资产所有权,但却无法实现现金流;三是平台资产受政府支配,由于涉及部门众多,在资产流动和整合时容易产生风险[2]。
  三、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措施
  (一)创新融资模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创新融资模式的方式,为县级政府提供多样可控的融资渠道,减少对融资平台的依赖,使平台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力度,形成良性循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地方融资平台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便是偿债压力,因此创新融资模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大势所趋。保险公司中汇集了大量资金,但投资渠道狭窄,融资平台可尝试着介入保险公司,以其为股东,使股权结构得以优化,不但可减少银行贷款的依赖,还可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推动平台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和优势,通过基于政策扶持、优惠等方式,鼓励其投入到收益性较强的项目之中,不但可使民间资本获得更多利益,还可弥补项目建设中的不足,使政府的债务风险得到控制和消除。
  (二)建立三大机制,促进平台转型发展
  1.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平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战略定位与工作模式的转变,与政府处于相互独立状态,创新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实现平台公司自我经营,使政府的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缓解。
  2.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针对平台项目进行考核,根据项目性质进行划分,可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前者的主要考核目标在于政策扶持与融资成本,后者的重点在于提高运营水平与资金利用率;
  3.构建创业投资机制。助力县级融资平台转型,使其成为创业投资企业,制定投资奖励政策与风险补偿机制,使平台参与到股权投资之中,选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朝阳企业,将投资重心放置在新三板上市企业、主板企业以及其他优质企业中,以此获得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3]。
  (三)有效整合资产,理顺资产权属关系
  在多年融资平台与财政资金交叉运作背景下,平台账面资产与可运作于经营的资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解决这一问题,需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区分平台投资与财政资金投资的界限,二是对平台资产进行清理,对于历年投资形成的公益性类型等资产,与财政控制的经营性资产转换,三是通过地方政府整合各部门管理的闲置资产,以市场化方式经营,四是对于已经形成的体育场等类型资产,采取TOT等方式,有效降低持有成本或得到合理回报。
  (四)构建信用评级体系,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
  要想化解县级政府的债务风险,需要对当前政府资源配置模式、财税体制、投资体制等进行本质性调整。在地方债发行过程中,缺少科学有效的信用评级机制,现行的地方债信用评级最高为AAA评级,与国家信用评价相同。但事实上,不同地区的财政情况、经济水平、债务压力等多个方面有所不同。信用评级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较窄区间中,与政府和国家信用之间存在关联。从以往的经验可知,即使关于债权自身的信息,如债权期限、还款安排、规模等多个方面的披露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尤其是缺乏客观性的资产负债表,均无法明确县级政府的偿债能力。目前,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逐渐增加,平台资信逐渐弱化,对企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这将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定性方面,包括行业现状、成长性、核心竞争力、经营模式、人才素质等等;在定量方面,包括偿债能力、现金流、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等等,建议融资企业能够从上述两方面出发,提高平台资信,帮助政府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另外,当前债权评级以发行人付费的方式为主,并非以投资人付费为主,此举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在日后的发展中,应对县级政府财政稳定性进行合理判断,促进权责发生制的改革,使多样化债务融资被详细的记录到资产负债表中,使信息披露现状得以改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借贷进行监督,构建信用评级体系,使政府财政更加透明。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县级政府融资平台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些许阻碍,需要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三大机制与构建信用评级体系等方式,实现从理论到模式、从债务管理到企业治理的转变,只有顺利完成融资平台的转型,才可使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的化解和避免。
  参考文献:
  [1]张洁梅,赫梦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的政策偏差及矫正[J].中州学刊,2017 (10).
  [2]陈海峰.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运行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8 (2):80-80.
  [3]张志军.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8 (10):33-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7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