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曾翔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有了更好的机遇,在当前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存在资金、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而“互联网+”时代各种资源应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并探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模式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2.104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22-0-02
  0     引 言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无所不在的大数据、物联网造就了新的创新创业体系。2015年,“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活动也要紧跟“互联
  网+”的发展步伐,从内容、形式上深度创新。
  1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
  目前,“互联网+”理念已经嵌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已经迈进“互联网+”时代,这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生态开放、要素交换的特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40號)中提出:要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的共享平台,构建出共享、开放、高效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互联网+”时代推动了行业之间深度融合,让社会发展迸发出新的潜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本质是一项创业模式改革,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支持,能够集齐互联网优势,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构建出新的服务体系和平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意从萌芽进入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活动必备的理论、信息、资源、政策、实践、项目孵化支持,将单一以教师为主体转化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构建出全新的“互联
  网+创新创业”体系。
  2    “互联网+”对创新创业提供的支持
  “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痛点”,将网络平台、实体平台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互联网、企业、学生多方联动。
  2.1   新的服务体系
  “互联网+”对于创新创业最大的支持是海量互联网资源,能将各类优势资源相整合,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为学生传递创新创业文化,帮助他们走出思想误区;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师资辅导、创业场地、成果展示、信息咨询、工商注册、资金众筹等支持,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一站式服务,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2.2   全渠道育人
  高校创新创业与学生步入社会后创业活动最大的差异就是群体差别,作为高校,需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种种支持,充分发挥出高校的“立德树人”作用。对于高校而言,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聚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项目实施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学科教学体系”“师资队伍构建”“组织保障体系”等多方着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全渠道、多方位育人。
  2.3   系统化平台
  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复杂性,不仅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镶嵌至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在该系统中,包括学生、教育平台、课程、教育保障、教育师资、教育载体等内容。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阻碍创业成功的因素,如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创业平台问题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创业信心和动力的主要原因。从外部来看,创新创业包括市场、人力资源、专业机构、金融、政策、文化等元素,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也必然会与行业协会、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之间产生联系。同时,师生都可以通过“互联
  网+”平台与企业、社会之间进行深度合作。可见,“互联网+”时代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系统化平台支持。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模式
  3.1   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活动深受时代影响,“互联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业态,为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教育行业之间深度融合。基于此,创新创业不能在单一局限在高校中,要以共享、开放的姿态走出象牙塔。在服务平台体系构建上,要坚持“创新先行”,将“共生共赢”“跨界融合”思想渗透至创新创业活动中。目前,各个院校纷纷开始利用云平台、微信公众号、创业APP、幕课等将创新创业活动设置在网络上,为师生资源共享、交互沟通提供平台支持。同时,以“互联网+”思维来创新高校管理体制,整合实验室、科技园、学生社区、图书馆、训练中心、实习基地等,为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场地、良好的氛围支持。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创业平台问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业前进的步伐,使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为此,高校还要构建项目孵化平台,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要加快产学研之间的融合,推动创业教育、现代产业、物联网、互联网之间深度融合,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项目孵化平台,依托高校的实验教学中心、人才智库、学科资源来构建创客空间、示范基地,帮助学生将创意成功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研发、项目路演、技术指导服务。对于初期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创业培训、市场论证、市场拓展、专家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并组织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区,与当地企业合作,拓展学生眼界,提高创业成功率。   3.2   提供优质的创新导师支持
  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教师队伍的支持必不可少,教师属于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供给者,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决定性元素。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活动中,一个关键做法就是创新导师团队建设,挖掘出高校的“智库”优势,为学生提供技术、理论、实践指导。就当前来看,高校在创新创业导师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校内挖掘”“校外引进”并举,构建一支“结构科学”“数量充足”“能力过硬”的创新导师队伍,并发挥出辅导员、骨干学生的作用,邀请企业高管、风险投资专家、职业经理人参与进来,让优秀创业者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工作。此外,创新导师团队要为学生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当代社会发展缺乏全面认知,社会经验也较少,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自然会受到诸多阻碍。同时,大学生缺乏创业资金支持,在创新创业活动时,常常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高校要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支持,帮助学生把控风险;另一方面,导师要让学生知晓政策的变化,帮助他们把控政策导向,为创新创业活动成功提供保证。
  3.3   建設创客空间主阵地
  创客空间属于众创空间的组成,但是在服务目标、建设主体、面向对象上具有显著差异,是高校师生、校外创客以实体为空间开设的交流和创造空间,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创客空间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最大特色。目前,多个高校都开始构建了创客空间,有以实验室、图书馆、办公楼建设,也有新建的创客空间,创客空间面对高校内部的所有师生,将不同经验、背景的人聚合起来,打破了高校在院系之间的分割,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办学资源、办学职能上具有鲜明特征,在创客空间构建上,更加侧重于科技研发、创客文化建设、初创企业孵化上,就当前来看,多数高校在创客空间的培育和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高校需要将内部各项要素相整合,引入企业、政府人才和资金支持,构建出能够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创客平台。
  在创客教育中,要始终坚持“理论”“应用”相结合,以“做”“创”为核心来构建教学链,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意识。一直以来,高校都存在“死读书、读死书”问题,在创新创业中也不例外,高分低能问题比比皆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下,尽管增加了实践比例,但是依然存在“新技术少”“知识单一”的问题。“互联网+”的创客空间要求高校将“互联网+”时代的各类技术应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体验。如,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将静态的图片、文字,通过数据处理生成虚拟场景,将其用于现实,强化学生的嗅觉、视觉和听觉体验,以帮助学生从多个层面体验抽象的概念知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通过云计算来科学计划、感知学生的创新创业运转情况,提高创业成功率。
  3.4   培育创新创业项目成果
  对于取得成果的项目,通过学校验收或者通过比赛获得奖励的学生,予以学分奖励,对于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要求者,可继续开展项目,将其纳入毕业考核中,形成实物、文档或者视频展示成果,协助学生申请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对于具有竞争力的成果,推荐其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让学生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我,将成果推荐到本土企业,对于优秀项目,为其提供孵化的条件,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扶持。
  4     结 语
  在这个“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的各项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予以其新的支持。在“互联网+”环境下,需要从服务平台、创新导师队伍、创客空间等方面来改革与创新,解决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制定优化解决策略,让双创教育能够得到更好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梁小帆,张超,梁泽光.基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6).
  [2]赵丽霞.基于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五化”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1).
  [3]胡剑锋,程样国.基于OBE的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6(12).
  [4]吴远征,李璐璐,董玉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述——研究、政策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70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