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我国科技融资方案的优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技创新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长期发展战略,支持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建设创新强国的必经之路。传统融资方式无法满足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而技术入股成本低且长期有效,是众多科技企业不错的选择。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支持和规范技术入股的发展,但是技术入股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急待解决以优化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
  关键词:科技企业;融资;技术入股;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2+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1-0135-02
  一、 我国科技融资现状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然而,融资难依然是不少科技企业遇到的普遍问题。我国科技企业规模小、风险大、投资周期长、收益性不确定的特点,在经营中尤其是技术研发前期需要资金支持,但是传统的融资方式往往不能满足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一)传统融资方式的不足
  1. 直接融资
  首先,发行股票只适用于具备一定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我国仅有少部分已经形成规模的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来筹集资金,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其次,虽然我国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有所放宽,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在众券商备选企业之列;最后,职工集资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手段,由于企业在开办初期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职工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但是职工集资数额小,有效期短,无法适应企业长期发展需要。
  2. 间接融资
  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自银行信贷,但是中小企业风险较高和缺乏信用担保体系,银行往往更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或是提高中小企业贷款门槛,倾向于贷款给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企业,不利于初创期的企业贷款。此外,其他一些本应支持中小企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存在发展不规范问题,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缺乏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二)技术入股的优势
  技术入股作为较新的一种融资方案,首先,技术入股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吸收外界的技术人员,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创新力;其次,它符合初创期企业降低成本的需求,通过技术入股将员工收入同企业效益结合起来,既降低企业激励成本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团队认同能力。所以技术入股相比于传统融资方式具有成本低、适合初创期企业、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等诸多优势。
  二、 技术入股方案
  (一)内容细则
  技术入股是技术人员以拥有的技术或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投资,从而取得企业股份的一种行为,技术入股同资本入股一样拥有对企业的所有权和分红的权利。技术入股的模式主要包括专利权入股、技术折货币入股、纯技术方入股和使用权入股四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规定公司注册资本中非货币出资比例介于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七十间,新修订的《公司法》则取消了对技术等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的限制。技术入股因为非货币形式入股的特点,需要对入股资产进行合理作价,目前常见的是通过公司内部股东协商对技术资产折合成相应股权的协商作价,聘请第三方专业作价机构进行合理估价的评估作价以及两种结合的作价方法。
  (二)政策法规
  关于技术入股,《公司法》和国家科委《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政策的出台,客观上已经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技术出资人的入股积极性,并且能够有效调动技术出资人积极实现成果的转化。
  201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对科技企业技术入股和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给予了税收优惠,调动大众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通知〗对符合条件的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股权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权奖励实行递延纳税政策:非上市公司授予本公司员工的股票期权、股权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权奖励,符合规定条件的,经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可实行递延纳税政策,即员工在取得股权激励时可暂不纳税,递延至转让该股权时纳税;股权转让时,按照股权转让收入减除股权取得成本以及合理税费后的差额,适用“财产转让所得”项目,按照20%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上市公司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权奖励适当延长纳税期限;对技术成果投资入股实施选择性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或个人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到境内居民企业,被投资企业支付的對价全部为股票(权)的,企业或个人可选择继续按现行有关税收政策执行,也可选择适用递延纳税优惠政策。选择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递延纳税政策的,经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投资入股当期可暂不纳税,允许递延至转让股权时,按股权转让收入减去技术成果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差额计算缴纳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三)存在的问题
  从国家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到现在,我国技术入股已经发展了较长一段时间,其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入股前技术折合股份如何选用合理有效的作价方案,入股后对技术价值的变化如何合理分配收益,以及后期如何激励技术人员继续创新以发挥长远效应三个方面。
  1. 前期技术资产的作价问题
  (1)协商作价,是我国最常见常用的作价方法,简便易行,但法律效力较弱,在协商中可能出现定价随意,或是技术出资方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而且当双方价格争议较大和技术入股企业计划上市时必须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评估作价。
  (2)评估作价,专业性强,具有较强法律效力,但在我国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技术评估机构,相关评估人员缺乏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评估作价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合理标准,评估体系尚未完善。   2. 中期技术价值的变化问题
  (1)价值降低或灭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现有技术在未来可能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降低或灭失价值,这时原有的分配方案对其他出资者不利。
  (2)价值提高。技术的改进和更新造成技术价值增加,使原有分配方案对技术出资者不利。
  3. 后期激励机制的期限问题
  技术资产具有更新速度快、寿命短暂的特点,技术入股只是对技术人员已经掌握的技术起到激励作用,并未对未来创新活动进行激励,技术人员缺乏继续创新的动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四)优化研究
  1. 采用综合作价方式
  在原有股东协商作价基础上,由第三方专家对技术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最后作价采用综合意见,一方面避免单纯协商作价的随意性,另一方面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高度完善的评估体系之前可以以较低成本合理有效地作价。
  2. 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设
  (1)建立独立唯一的技术评估机构。技术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保障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因此国家需要建立一个独立于其他部门并受其他部门监督的唯一官方认证的技术评估机构。
  (2)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评估人员。国家要加强对专业的技术评估人才的培养,技术评估人员既要明确技术现在的和未来的市场价值,又要熟悉企业的股票价值,能够将技术的价值合理地折合成企业股份,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要有作为第三方的坚定的职业操守。
  (3)形成完整规范公开的评估体系。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商界代表人士讨论制定一套适用于全国技术入股的评估体系,具体包括针对不同技术资产的作价标准、技术未来市场价值变化的应对方案、技术入股企业上市时技术资本的核算、双方定价争议的协商调解等内容。
  3. 建立绩效制长期激励机制
  改进原有根据技术现值直接折合为固定股份的形式,将技术价值与市场效益结合,把技术价值变为变量,根据技术的即时市场效益来决定技术人员当期的收益,以绩效激励技术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三、 结语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创新强国进程中,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融资难是很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传统融资方式,发现存在的弊端,探索较新的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融资方式,以国家政策支持的技术入股为例,其相比于传统融资方式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评估作价体系,以及后期技术价值变化导致的分配分歧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为优化技术入股方案,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困境,综合考虑我国国情,一方面采取协商和评估结合的过渡式作价方式,另一方面发挥国家建设作用,加快建设唯一的官方评估机构,规范全国技术入股行为,发挥技术入股对大众创新的长期激励作用,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建普.中小企业技术入股模式与优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1):3-5.
  [2]张蔚,叶明.高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方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1):24-25.
  [3]徐明華.论技术入股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对浙江省的调研分析[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007:8.
  [4]聂常虹,武香婷.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案例分析[J].管理评论,2017,29(4):264-272.
  作者简介:
  郭婷玉,女,山西大同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刘慧瑶,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赵予湉,女,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黄文,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74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