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强化成本分析 提高项目收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连誉洋工业智能有限公司是经营智能设备制造、工业智能技术系统开发、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床的研发生产销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每年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居高不下的成本令人忧心。国内外竞争对手不断增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公司加强了成本分析工作,找出成本控制的重点,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项目成本大幅降低,收效明显。
  关键词 成本分析 成本控制
  一、成本分析内涵与作用
  (一)成本分析的内涵
  成本分析主要是利用成本核算及从各方面了解、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全面了解成本增减变动的情况,找出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产生的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生产型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作产品的其他费用。
  (二)成本分析的作用
  搞好成本分析,可以正确认识和掌握成本增减变动的原因及规律,找出成本控制的重点,在此基礎上实施有效控制,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为日后销售订单的定价决策等提供重要依据。做好成本分析,特别是个别项目的成本分析,可以划分出项目成本具体的超降因素,如是原材料超支还是工费超支,再进一步说原材料超支是设计部门的指定材料供应商价格高导致超支还是采购部门比价不到位采购了高价格的原材料导致超支,工费的超支是设计问题导致的人工增加还是生产部门没有按工艺要求加工导致返工返修增加了工时,通过细分具体原因,可以为公司各部门及关联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二、强化成本分析的必要性
  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应对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都要求企业加强成本分析。公司的战略目标是要实现在国内领先,也要实现在国际领先。为此公司注重研发,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不断地发明专利与实用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内国外的同业竞争十分激烈,仅靠自身暂时的一些技术优势是很难占据市场,况且你的竞争对手和你一样也在努力奔跑中,因此必须要有成本方面的优势。只有技术与成本均占优势的情况下,企业才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那么如何降低成本就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成本分析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
  三、如何做好成本分析
  第一,提高对成本分析的认识。通常人们对成本分析不够重视,认为既然发生了就该承认现实,即使做分析也常是敷衍了事。如有的人认为只有成本超支才需要分析,不超就不用分析,忽视了实际发生的成本中的一些项目超降因素的相互抵消,以及可能还有已经发生但未及时入账的成本存在。也有一部分人过分强调成本分析,对一些细小的项目也要追根问底,结果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得不偿失。所以要正确对待成本分析,找出主要问题,分清具体原因。
  第二,对产品成本进行全面全过程分析。包括产品投产前的设计、工艺的确定,以及采购、生产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第三,把定期分析同决策分析、预测分析和日常分析结合起来,建立起完整的分析体系,加强分析的超前预见性、及时性与科学性,尽可能把影响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建立健全成本分析责任制。成本涉及企业所有部门及全体员工的工作实绩,为了真正达到成本分析的目的,必须充分发动各个部门、各相关人员做好成本分析。明确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成本分析的分工,把总体分析建立在各部门、各位员工的分析基础之上,保证成本分析数据真实,结果可靠。
  第五,对于影响成本的重点单位及重点因素,进行重点分析或专题分析。
  第六,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进工作。成本分析不是单纯地为了揭露矛盾,揭露矛盾的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来改进工作,以便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做到以较少的消耗,获得较多的经营成果。
  四、大连誉洋工业智能有限公司成本分析经验及效果
  (一)项目成本核算
  公司财务核算是以项目核算为基础,近年来借助于先进的核算系统,以及供应链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从订单开始,对于发生的原材料等费用,完全按照项目编码进行归集。采购部门根据设计部门提出的设计方案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从采购订单的签订过程开始就进行系统跟踪控制,材料采购入库、生产领料、退料的过程中完全按项目编码在供应链系统中运行跟进,同步到金蝶Cloud核算管理系统中;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工成本是依靠项目工时统计(手工统计)进行分摊分配,按项目分别核算;对于外委加工成本、差旅费、物流费用等凡是可以归集到具体项目上的也直接计算到项目成本中,如果是几个项目共同产生的那部分费用就按照业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分摊;对于确实无法归集到具体项目中的厂房租赁费、设备折旧费、辅助材料的消耗等其他成本费用则按照实际工时比例进行合理分摊。
  (二)项目亏损引起对成本分析的重视
  2017年公司与客户签订了一个63万(不含税收入额)的单台设备合同,并在当年实现加工完成并交付。按当时的市场行情应该是一个盈利的项目,然而在项目结束后,经财务核算发现该项目亏损17万元。财务部利用系统相关数据,编制出相应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材料成本46万元,占收入73%,人工成本20万元,占收入31%,其他直接相关的制造费用、差旅费14万元,合计80万元。财务部的分析报告引起公司总经理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了由董事长、研究院长、设计部长及项目组长、采购部长、生产厂长、生产部长等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参会人员对项目分析数字都很震惊。
  经过大家的深入分析,成本超支的深层次原因更加清晰,其中原材料超支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其中一种主要材料设计要求采用了高品质的指定厂家原材料其与一般符合标准的原材料价格差异是2倍;原材料采购成本较高,供应商分散。人工成本高,由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产品生产阶段性不满负荷,没有较好地调整人员安排,与产品生产相关性较小的工时被计入项目工时;二是生产工时统计重视程度差,把非本项目工时计入。如一个人同时参加多个项目的生产,在统计时没有严格区分,导致本项目成本加大。在这个分析会上,公司领导提出必须搞好成本分析、盈亏分析,项目盈亏直接与各部门、各相关人员挂钩,纳入绩效考核管理。而且,在订单签订时就要进行分析。   (三)强化成本分析,加强成本控制
  公司建立了以管理中心——财务部牵头的严肃的层层分析责任制,在分析总体成本情况下,一定要细分项目成本情况。不但要事后分析,更要事前分析。真正做到了全员发动,全员分析。
  在订单签订时,如果客户明确提出使用某种高品质的原材料,那么就要在正常报价基础上加价,否则公司不接订单。公司产品组成的主要部件尽可能标准化,减少非标准设计,尽可能做到各种型号的设备上通用部件增多,一是可以节约设计费用,二是防止客户原因无法使用非标产品而导致产品的非标组成件成本浪费,日后公司可以拆件用到其他设备生产上。订单承接后,在设计过程中就要对总体项目成本进行测算,公司把可行的项目成本预测情况专门录入到PLM系统中,以便日后监测并跟踪分析。
  订单预测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以订单收入为基础,规定原材料成本所占比例,确定原材料成本总额。按原材料细分类逐一进行成本预测(所需数量与预计采购单价的乘积),此项工作由设计部门与采购部门、供应链管理部门配合完成;人工成本预测,由人力资源部门与设计部门、生产部门等配合完成,对每个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设定标准工时;其他成本费用由财务部给设定费用比例,根据合同收入计算出相应标准。整个预测分析的结果要求保证该项目成本指标的完成,确保一定的利润目标。
  对于原材料的选择,公司领导做出特别决定,设计部人员在正常情况下只负责提出材料的质量要求,不允许指定材料供应商,减少材料需求在方案设计环节上的浪费。采购部要严格遵守比价采购原则,在保证质量和交货期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综合价格较低的合格供应商,公司建立了供应商评价体系。
  公司为加强供应链管理,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费用,制定了《物料管理一般性规定》,综合运用ABC物料分类法及其升级版PRS物料分类法
  其中的AP类物料是公司控制的重点。该类物料实物量(或品种)不是很大(多),但价值量较高,使用频率高,对此类物料要求的周转率高。必须保证库存供应。从表1可以看出,各类物料的重要程度依次为AP、AR、AS、BP、BR、BS、CP、CR、CS。根据公司具体的物料重要程度,分别将各种物料装到九宫格里(物料具体分类略),让采购、财务、库房等管理人员通过查看物料分类即清楚物料所属级别的重要程度,根据其不同的重要程度,进行日常的跟踪管理。在该制度中还明确规定了物料管理流程与职责划分,按项目进行物料成本的核算与管理的方法。公司应用了先进的PLM系统、金蝶Cloud核算管理系统以及OA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衔接,为项目成本分析、核算与控制等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时时跟踪运行状况,在项目结束时,从系统中提供可靠的分析数字以及生成相应的分析报表。
  (四)项目评价与考核
  公司建立了项目评价与考核制度,项目成本完成的好坏直接与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绩效挂钩。通过项目成本分析,对各部门、各相关人员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严肃考核。公司各部门从项目开始到运行结束,每个部门每个参与人员不敢有任何的懈怠,保證了公司高速发展,设计准确程度大大提高,供应商选择合理,采购成本降低,工时统计准确,人工成本降低,各个项目的成本计算准确。消灭了亏损,项目收益明显增加。
  五、结语
  企业管理离不开成本分析,希望我们财务人员能够牵头做好成本分析工作,通过成本分析找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突破点,从而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作者单位为大连誉洋工业智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卡普兰.高级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晓庆,倪卫红. ABC法在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05(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68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