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对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研究现状、意义及二者的关联性进行全面剖析,同时结合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探索如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出了全员互动,转变工作模式;调动学生主动性,推动实践育人;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和发挥学生团体的力量,实施家校互动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2月22日,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了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以劳动教育作为改革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并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始终,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1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学术界目前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来看,尚未有专著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角度对近几年的劳动教育进行系统梳理研究。论文期刊方面,国内学者对于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意义作用、问题现状和实施路径等理论方面:一是围绕劳动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作用来展开。研究方向多从劳动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劳动素质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二是针对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现状来挖掘。研究主要围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有效改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实践力低下的现状等方面展开。三是探讨了劳动教育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化的路径与方法。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状,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主要从课程建设、教育日常化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来展开。而国外没有提出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相关研究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德育中来实施。
  纵观以上相关研究,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规律、现状、路径策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研究的不足体现在:一是没有提出系统性的、完善融入路径,且多从理论的层面进行阐述,对如何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合理的融合创新与实践思考的论述不多;二是缺乏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联合研究,制约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思路的拓展。
  2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1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贯彻实施,而劳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研究,体现了人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教育本质,不仅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理论,通过课上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2.2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调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拓展了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思路,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进行思想教育既生动,又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与此同时,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效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而让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参与体验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又能够寓教于乐。同时,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其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推广性和易操作性,高校具有丰富的活动资源,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可以紧密地结合,既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也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职业岗位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对比,促进对理论学习的再升华。
  3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3.1全员互动,转变工作模式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校党委组宣部门、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等积极配合、通力协同完成。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将劳动教育提到重要的高度,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劳动实践和生活教育等方面展开,以开展校园劳动、校外实习、志愿服务等形式来落实。宣传部门着力于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除了学校网站,还可通过横幅、海报等方式,和二级学院配合,全面开展劳动教育的宣传,此外,思政教育也应全面准确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情况,根据实际思想状况开展劳动意识的引导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学工部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劳动、文明宿舍的评比、校内勤工助学、劳动之星的评比、家庭劳动倡议等方面入手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加强榜样力量的宣传和挖掘,让榜样带动前行的力量;教务处可以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开设劳动教育的课程,与思政课题和专业隐性课程协调进行劳动教育,并通过设置顶岗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校外实习课程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们在专业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劳动精神的领悟能力;团委则可通过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和相关社团活动等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劳动中感悟人生,从实践中提升自我。只有全员动员,劳动教育才能顺利地开展和实施。
  3.2调动学生主动性,推动实践育人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差异来源,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一是以兴趣为中心,围绕不同的教育对象,以他们感兴趣的劳动形式来展开,在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并发挥劳动教育中隐性教育功能,这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也可以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学生的重组,让一群志趣相投的学生在一起,围绕若干个劳动教育的主题,集思广益,从劳动中体验快乐。这一实施过程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活动主体的设计,这就需要全员动员,将劳动教育的精神融会贯通;在各个专业间都渗入劳动教育,可以发挥专业优势,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来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专业开展相关的社会服务和专业实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尝试。二是在高校中,加强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管理,也是践行劳动教育的一个落脚点,让学生在专业领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荣誉感。三是在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劳动教育的生活化,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高校中文明宿舍、社会实践等都是劳动教育生活化的有益尝试,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一种劳动意识和劳动责任,推动实践育人,在劳动教育中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并让劳动这种美德植入大学生心中。   3.3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校外实践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高校也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紧迫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探索合作办学的新路子、新模式,并获得了理想的合作办学效果。而劳动教育的倡导,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搭建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把课本中所学知识应用到實践中,也是通过自身的职业体验来对专业有更好的定位,同时起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一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进一步探索具有普遍适用性、创新性、有效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的专业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为劳动教育的融入保驾护航;二是探索更加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选择“首岗”定制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劳动精神的教育。另外,高校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嵌入劳动意识与劳动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的贯通对接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会贯通,从中也体现“课程思政”的融入。
  3.4发挥学生团体的力量,实施家校互动
  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团体(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社会实践部和社团组织等)、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通过学生团体的力量开展“身边的劳动榜样”主题宣传教育,推送优秀的志愿者典型和劳动典型,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向典型学习,不断激励自我,不断反思自我,让榜样的力量成为一种无形的助推力,同时可以将社团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扩大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倡导大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让这种劳动意识从家庭的微环境中开始培养,形成家校合力,共同让劳动的美德得到弘扬,尤其是居家学习期间,可以通过“爱家庭”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设计劳动方案,来自我提升与成长。
  高校劳动教育重点在于将劳动教育践行于高校思政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路径,构建多态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及效果评估系统。 并结合多学科的联合,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让劳动精神深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  强飙.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探索——以南京审计大学劳动教育信息化实践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9(10):78-80.
  [2]  李民,朱彬彬.实践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路径研究[J].高现代商贸工业,2019(34):63-64.
  [3]  胡佳佳,罗静戴,婧婧.高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2018(7):53-54.
  [4]  李刚,王旭梁,晓崴等.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9):9-10.
  [5]  刘阳,张亚群.地方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探究[J].冶金管理,2020(7):190-191.
  [6]  蔡芬,叶佳倩,谢鑫等.高校大学生学习经历对劳动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5所高校563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6):72-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343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