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徐德宽:陶艺收藏的价值诱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容 均

  
  2006年初,江苏爱涛拍卖举行了一场新年艺术品拍卖会,就被业界惊呼陶瓷作品出现了“暖冬”季节,瓷器成交额虽然不高,但价格增幅却达到了20%左右。
  
  “我非常看好陶艺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徐德宽为记者列举了自己如此判断的理由:尽管现代陶艺在中国起步晚,但在国外,尤其是日本,陶艺作品深受欢迎,很多陶艺家享有“国宝”般的地位。
  徐德宽回忆起2002年刚到日本考察时,自己的艺术心弦就被日本陶艺精湛的技术与发达的陶艺市场所震撼。那细致、精巧、可爱的陶艺作品,被日本上流社会所赏玩、收藏,当时的价格一般都在数万元以上,“而在国内,已经过去四年了,一件艺术价值相当的作品往往不足万元”。
  
  学院派代表
  
  徐德宽作为中国较早进入陶艺界的年轻的学院派代表,1988年,17岁的他进入山东工业美术学院就开始研习陶艺。当时,现代陶艺的观念才刚刚进入中国。他认识的很多朋友或者同学,忍受不了制作陶艺品的脏、累、苦,大都已经离开陶艺界,转行干其他的工作了。而徐一干就是接近20年。在上学期间,他的作品就多次获奖,毕业后更是未经实习,而直接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山东华光陶瓷集团从事设计工作。在当时,从事设计之前必须要有一到两年的实习经验,而徐则由于一些陶艺作品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实习期被免掉。
  拜师艺术大师韩美林,是徐艺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1991年,韩美林先生到华光陶瓷集团考察,恰巧遇见了正在干活的徐,看见徐的作品,对徐说了一句“作品还行呀”就走了。后来厂长转告徐,你被韩美林先生相中了。徐于是一番拜师礼之后就成为了韩先生的爱徒。
  
  陶艺升温
  
  中国陶艺作品市场已经渐渐“升温”,徐德宽认为,处于“软肋”地位的陶艺作品的拍卖升值空间会相当大,将越来越为投资者所看好――这种判断源于徐对陶艺作品的自信与对中国陶艺市场的洞悉。
  他自1993年以来与韩美林大师几乎走遍整个中国,走遍了全国各大瓷区,从陕西铜川的耀州瓷到河南的禹州均瓷、浙江龙泉的青瓷、宜兴的紫砂,几乎每年都要去,创作了大量陶艺作品。不仅仅是国内,从近邻日本、到遥远的美国、欧洲,徐德宽也多次游历、参观和学习。特别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陶艺作品展览中,徐感受到了人们对陶瓷作品的兴趣日渐浓厚,因为陶艺方面的展览会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多。
  对于中国书画艺术品的“偏热”现象,徐德宽有独特的见解:在中国值钱的都是名人字画,庞大的市场需求将少数名人的字画价格抬高了,从而导致整个字画市场的过热。其实,中国一直有着“陶瓷之国”的美誉,有艺术水准极高的陶瓷作品,但是并没有知名度极高的陶艺大师。徐德宽认为中国的陶艺界圈子仍然很小,中国的陶艺市场还处于落后状态。而且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现代陶艺的影响几乎为零。
  
  认识陶艺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陶瓷艺术已从实用、审美发展到形成独具风格的陶艺。特别是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的改善,陶艺已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如今人们喜爱陶艺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是为了表现,是为了生活得更有情趣,是希望通过“用心用手的工艺”来洗刷机械文明的冷漠,给人以淳朴和宁静及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
  徐德宽告诉记者,鉴定陶艺的收藏价值,一是看作者的知名度,二是陶艺作品的制作难度。作者的知名度越高,其陶艺作品的价位自然就高。陶艺作品的造型越是独特、难以复制,越具有收藏价值。特别是“柴烧”的陶瓷作品,由于柴火的温度富有波动性,烧制出来的陶艺颜色更为丰富、润泽,价值也更高,而那些液化气炉、电炉烧制出来的陶艺作品则很难具有这些优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61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