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银行业流动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素香 赵向永

  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上调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根据国泰君安最新报告估计,2008年4月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仅为1.7%,如果考虑到6月的准备率上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将接近临界点,银行流动性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下一阶段,中央银行将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这给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国内外资本市场波动,大众预期不稳定等因素,也给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紧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从2007年1月15日起,中央银行先后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多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控制信贷增长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控制了信贷资金的增长速度,但这也给银行流动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一再提升,直接降低了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银行将大部分资金留在银行系统,用以保证居民的提存需要和信贷需求,这使得银行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水平。相对而言,超额准备金水平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准备金率突然提高时,超额储备金的调整很难跟上节奏,这意味着银行应付突发流动性压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如果银行不能保证一定水平的超额准备金,那么银行就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缓冲资金,这样银行就不得不承担一定的资产变现成本来解决流动性问题。
  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银行可用信贷资金总额下降,利润降低。银行流动性管理是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权衡,因此在保证流动性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水平的收益。准备金率的提高,表明银行用于资产业务和其他业务的资金总额下降,也就意味着银行预期收益的下降。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其业务种类和范围都较广,可以通过其他收益渠道减轻资产业务压力,也就是说在准备金率较高时也可以保持相当的盈利能力。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准备金率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其收益总额。不过,这种对信贷资金的限制也将刺激银行寻求更优的流动性管理对策,解决收益缩水问题。
  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对银行现有信贷期限结构的考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缩小了贷款与存款之间的缓冲区域,增加了中长期信贷资金的变现可能。银行难以改变已达成的信贷协议,即无法通过调整已发放贷款的期限来应对流动性风险,一旦出现大规模流动性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现有贷款期限的不合理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变现成本和利润损失。这也刺激银行不得不在经营过程中考虑到突发的政策变化,给自己以缓冲的时间,从而在贷款期限安排上更加谨慎。
  从紧政策对大众预期也有引导作用,并通过市场环节影响银行流动性。从紧的货币政策使社会信贷资金增速放缓,使过剩的流动性有所收敛,但也有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进而影响大众对经济的预期。公众预期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体现在直接的提存需要和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上,还体现在对资本市场、信用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等的走势的影响来影响银行流动性,特别上当前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日益发达的情况下,银行与各市场之间的联系日加紧密,大众预期的变化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也更加直接。
  此外,随着金融业务的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受国际油价、美国次债等因素的影响,国内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效果不佳,目标也难以实现。面对这些挑战,银行业有必要寻求更灵活、更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外界变化,特别是当政策性因素发生变化时,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强化自身的流动性管理能力。
  
  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应对之策
  
  从目标来看,我国银行流动性管理就是要以客户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通过同业市场拆入资金及在资本市场筹资等方式,建立一个适度分散的资金组合;建立良好的流动性头寸管理制度,保障银行有足够的支付能力,避免在不利情况下紧急出售资产;制定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保证有充裕变现能力应付突发性的危急事件。从操作上来看,应做到以下几点。
  健全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加强流动性监管和预警。为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首先要健全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这包括流动性管理架构的完善,管理意识的普及以及管理机制的设计等。银行管理层要针对银行实际,制定流动性管理战略和具体策略,对流动性管理政策进行审核、批准,规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等重要事项,督促各部门服从流动性管理需要,各司其职。其次要成立监管部门对银行流动性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掌握各项流动性指标的动态数据,合理评估银行流动性水平,对银行流动性进行评级和信息发布,及时将监测信息反馈给管理层,由后者做出决策,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和预警系统,对银行流动性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评价、处理和损失弥补等,预测未来资产负债状况,并能结合当前及近期政策、金融、国际市场等环境因素,估计流动性风险情况,并保证机制执行的准确、及时和灵活。
  加强银行资产业务管理,警惕期限错配。银行作为存款经营的机构,较易出现期限错配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必须加强对资产业务的审查和管理,要控制好贷款发放的规模和速度,给自己留有适当的调整空间。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对居民短期信贷消费业务的管理,拓展业务范围,加强资格审查,合理设置信用额度和实施过期处罚,控制单个贷款人的贷款额度。二是要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审批和发放,要合理搭配贷款期限,形成滚动式的缓冲机制;要加强对已发放贷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贷款回收;要重视对贷款人资质的审查,切不可单单追求贷款额度而不顾贷款质量,要将呆坏账风险控制在银行可以低成本化解的水平。三是要调整资产结构,掌握变现能力较强的债券资产,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引入资产证券化等工具降低变现成本。
  此外,要在肯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一定收益的同时,警惕表外业务可能带来的业务风险,特别上当前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的环境下,可以加大中间业务的投入力度,控制表外业务占用的资金,避免不必要的流动性问题发生。
  优化负债结构,提高动态管理能力。流动性管理并非静止的指标式管理,而是动态的注重银行融通能力的管理,涉及到银行通过主动负债解决流动性问题的能力。从保障流动性的角度看,银行必须重视存款保护工作,确保吸引长期稳定存款的能力。在当前投资机会较多,居民对投资理财尚不十分了解的时期,银行可以利用其良好的资金保管人形象来代替个人理财,使个人存款可以获得高于利率水平的收益,从而吸引个人存款流入。而且,还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工具,开发非现金化的投资结算工具,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完成投资行为,减少居民对现金的需要。
  此外,银行可以把具有很强流动性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等作为主要的持有品种,还可以通过出售或回购及时满足流动性的需求。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要保证银行可以通过票据贴现、同业拆借、再贷款等方式获得流动资金。
  引导大众预期,加强与大众的沟通。公众预期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因此银行有必要重视对公众预期的预测和引导。在当前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居民投资热情高涨的环境下,公众预期波幅增大,但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了解和预测公众预期的多种渠道。为此,银行需要重视对各种市场信息的收集,特别是反映居民消费习惯和储蓄决策的信息,还要注意相关政策出台引起的公众反应,摸索公众预期变化的条件和临界点,进而可能预测公众预期的走向,估计其对市场发展的影响,以此作为流动性管理的指导基础。
  此外,银行需要与大众建立良好的关系。银行可以通过公布流动性指标、利率政策、准备金状况等信息来加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建立公众与银行的沟通渠道,加强银行信息的透明化,让公众心中有数。同时,银行也可以利用资金保管人这一良好形象,向公众传达有利于银行管理的信息,诸如推广非现金化交易、网络和电话结算工具等,引导大众采取可以减轻银行提存压力的业务方式。
  加强国际交流,引入合理的流动性指标和方法。鉴于国内流动性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银行管理层需要加强与国际银行的交流,学习先进的流动性管理经验,尤其是引入合理的流动性管理指标和方法。目前,国内流动性管理采取的一些指标,并不能如实反映银行流动性水平。如贷存比率,该指标仅体现了存贷款总额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不能反映出资金的实际构成和期限结构,也不能用以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为此,应引入更能反映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实际的指标,如现金指标、流动性证券指标、同业拆借净值率、能力比率、短期投资对敏感性负债比率等指标。此外,还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流动性管理方法来预测流动性缺口,包括资金来源与运用法、资金结构法和流动性指示器法等,估计流动性风险,衡量流动性水平。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中国建设银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8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