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正确评价国企的竞争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建国

  国企的竞争力被舆论刻意贬低,但国企在市场、管理和创新诸方面均表现出的强大竞争力,丝毫不比外企、私企逊色
  国企的竞争力被舆论普遍忽视
  近年来,在中国遭受媒体和学界指责最多者,非国有企业莫属。
  国企不受媒体学界待见,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初期,舆论首先将国有企业与低效落后僵化等同起来,认为国企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根本性的产权变更。经过长期的改制――国退民进,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无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人数来看,现在都已远远低于改革开放初期了。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最近十年来,原本看似行将就木的这些国有企业,竟然再吐新枝,不仅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日渐壮大起来。同样出人意料的是,国企复兴后,迎来的并非是鲜花和掌声,反而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至于舆论加之于国企的“罪名”很简单,那就是国企钱赚得比谁都多,但凭借的不是自己的竞争力而是垄断地位。国企的形象由过去的老朽无能,变成了现在的蛮霸强横。
  面对日甚一日的批评,国企领导人的反应大概主要是不解和无奈。早在2007年,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就已对此做出了典型的表述:“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们,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国企的这种不解和无奈,在今天肯定比四年多前更为强烈了。
  也有少数人为国企辩护。比如,有人认为敌视国企的思潮是不正确的,国企有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大型国企的存在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和遏制通货膨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这在全球经济动荡的今天尤为重要。其次,将垄断国企私有化后,并不能解决这些行业的弊端,反而会造成新的问题。这类观点笔者并不反对,不过笔者认为这类观点与那些否定国企的思潮,看似针锋相对,实则两极相通。因为双方都将国企等同于垄断,只不过一个说垄断有理,一个说垄断无理罢了。在将国企等同于垄断的时候,双方也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忽视或低估了国企自身的竞争力。事实上,抛开经济安全、姓社姓资等因素不谈,即使单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国企也不缺乏竞争优势,绝非仅仅依靠垄断来获利。
  多数国企不靠垄断靠能力
  现在一提到国企,多数人肯定立即就会联想到垄断。其实,与这种想当然的看法相反,包括一百多家央企在内的多数国企并非是垄断企业,所谓的垄断企业只占少数。因此,那种说国企的做大做强只是仗着垄断保护伞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离了垄断的保护伞,站在同样的市场起跑线上,国企照样可以做到平等竞争不落人后。
  比如,早已完全放开的钢铁行业是国企私企齐头并进,既有沙钢这样的民企表现不俗,也有宝钢这样的国企当仁不让。2011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占了三席。其中,既有如雷贯耳的私企三一重工,也有大名鼎鼎的国企徐工集团,而另一家中联重科过去是国企,现在不知改制情况如何。在电信设备制造领域,私企华为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斩将搴旗,国企中兴通讯则是紧随其后难分伯仲。目前,华为与中兴在传统优势领域之外,正积极参与全球智能手机低价化的革命。央企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拥有核心专利与知识产权的TD-LTE-Advanced技术标准提案已经被接纳为4G国际标准。据称,这将为中国未来十年主导全球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J-20隐形战机等一系列具有全球一流甚至领先水平的新式武器装备,正是国企的杰作。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正在自主设计、制造、安装世界最大的8万吨级大型模锻压机,将为中国发展大飞机等项目提供坚实基础。2011年底,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在同台竞标中战胜了德国、日本等国际机床巨头,获得了福特公司在美国两个工厂全部五条大型快速智能冲压生产线订货合同。这类领域完全放开,私企不如国企表现优异,肯定不能怪到垄断头上。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无数的工业产品,通过东部海港运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国大量的农矿产品和工业产品,几乎以同样的规模运抵中国。国有的青岛港务集团,集装箱作业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在全球港口中名列第一。中国造船业不仅产量世界第一,而且质量也堪称一流。国企沪东中华造船厂建造的LNG专用船舶和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建造的3000米深海石油钻井平台就是标志。专门制造港口机械以及其他大型装备的国企上海振华重工(2009年之前为上海振华港机),拥有全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基地。英国海军在建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就是用振华重工的龙门吊来进行组装的。
  2008年4月,美国CNN主持人卡蒂弗公开指责中国企业只能生产“垃圾产品”。振华港机随即发表声明,称卡蒂弗“把中国高质量、高技术产品说成‘垃圾’……是集无知、傲慢、愚昧于一身……美国东西海岸已从振华港机购买近200台大型集装箱机械。它们的高效工作是美国赖以进行近万亿美元进出口商贸活动的主力军。我们请这位卡先生去美国的码头看一看矗立在各大港口的来自中国的钢铁巨人,如果他敢在铁证面前再次叫嚣是‘垃圾’,我们会立即在美国请律师以诽谤罪起诉他。”振华港机底气十足,缘自产品已经占有了世界市场75%以上的份额。
  没有这些以“钢铁巨人”自居的高效国企,中国经济的大进大出就难以顺利实现。
  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而且是世界工地,各类建筑交通工程企业在国内得到锻炼后,正在走向海外,充当起世界施工队的角色。其中,众多的国有企业也是一马当先,正在全球各地架桥铺路,盖高楼建厂房,筑水坝修管线,包括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等。
  各类国企在海外的发展势如破竹,肯定不是因为非洲草原和美国东西海岸都变成国资委和发改委的辖区了。
  2011年9月26日FT中文网文章《中国建筑企业欲抢滩欧美》指出:“千万别以为这些中国建筑公司不过是受到政府溺爱的机构。即使是在中国援助最慷慨的非洲,中国承包商也已通过与海内外对手的竞争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归根结底都听令于中央政府,他们在投标中彼此竞争的情况并不罕见。“实际上,中国大型企业旗下子公司的项目经理们工作方式与一般的私企无异。他们的主要动机就是盈利。”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珊妮・范德卢格特表示。”   还有人抱怨国企总是比私企更容易得到国有大型银行的贷款,造成了不平等竞争。这一指责的不合理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那些踏踏实实搞实业的私企获取贷款恐怕没那么困难。其次,某些私企要是能保证不会发生像温州老板“跑路”那样的情况,自然不愁贷款,毕竟银行离了放贷就赚不了钱。凡事皆有利弊,私企有自己的优势,不过也不可能把所有好处都给占了。国企在灵活性方面不及私企,但是在安全性方面肯定不落其后。即使换成一家私人银行,在国企私企之间进行选择时,也未必不会不青睐前者。
  国企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在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是不应该否认的。本来是国进民进,可国企如今竟成了众矢之的,国进民退竟成了舆论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和学者炒作的结果。2011年年末,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坦言:“我现在在清华讲课,一半学生来自非公企业。可以说,我还没听到哪家民营企业骂国有企业,真正骂的是个别学者。”同时,李荣融还强调,与私企相比国企不仅很少享受政策优惠,而且还在向私企进行变相补贴:“我不客气地讲,没有国有经济哪有非公经济今天的发展?国家给了非公企业不少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的背后就是钱,没有国有企业年年交的税,国家哪有钱给出来?”
  国企私有化的风险和代价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国企存在着问题。现在国企其实跟私企一样,都靠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来赚钱。国企内部的高收入者(被媒体夸大了)只是少部分人,众多的基层员工收入一般,更不用提那数量庞大的临时工、派遣工了。当然,相对而言这方面国企还是好过私企的。中国企业,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现在在全球竞争中具备的优势,首先受益于那些价廉物美的白领蓝领工人。这些白领蓝领做出了长期巨大的贡献,理应让他们共享增长的成果。改善员工待遇,实现共同富裕,国企私企都责无旁贷。
  国企利润如何为全民所享?解决办法只能是加强监管(具体措施另议),而不是私有化。这才是真正的惠及全民,国有民享。毕竟企业归政府所有,民众还有资格去分一杯羹,若是私有化了,企业就属于私有财产而神圣不可侵犯了,民众根本无权分享利润。“央企帝国”变“私企帝国”,要不得。除交纳税费外,国企自己留下的利润并非像许多轻率的媒体宣传的那样是被全部私分了,主要还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了,此问题暂不详述。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和海啸造成私企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灾难。资方在处理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自私、无能与漠视公众利益,加重了事故的危害,民众甚至政府却只能在一旁干着急。2011年12月下旬,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再次呼吁对东京电力公司进行国有化。
  将国家电网与华能集团以及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等国企变成类似东京电力公司那样的私营企业,冒这样的风险,值得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45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