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会计核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钰雅

  摘要:当前,高校资产的迅速扩建,固定资产资源与价值量急剧增多,不规范的运行模式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文章主要探析在观念创新与机制创新的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完善,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会计核算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量急剧增多,品种项目多元化,构成要素日趋复杂,因此,教育成本核算机制的建立与高校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高校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则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不对称,致使账账不符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在验收手续完成后开具资产验收入库单,登记账册,开出固定资产卡片,使用部门投入使用。而财务部门的核算往往由于报账人报账时间的推迟或发票到账的延迟而无法及时入账,抑或由于资金紧缺未及时付款而导致会计核算的迟滞性(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根据资金的收付情况而进行会计核算),造成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账账不符,信息不对称。若涉及到跨年份的延迟核算,必定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不能如实反映当期高校的固定资产资金投入状况,更不能客观准确地核算高校的教育成本。
  (二)高校固定资产价值转移与补偿基金未反映
  不管任何固定资产,使用或未使用,都存在着物质损耗,也就必然存在价值转移和价值补偿的问题。而“折旧则具有补偿基金与转移积累基金的双重性”。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始账面价值,不计提折旧,在长期使用中发生物质损耗未能得到客观的反映,更不能体现价值的转移和补偿,与注重经济效益和教育成本核算的理念相悖,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高校的净资产,反而虚增资产,夸大教育成本。
  (三)会计核算体系中,减值未披露,信息失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电子产品、软件产品在市场上的更新换代较快,使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其经济价值一落千丈,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产生了固定资产的减值,目前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却未充分披露,信息失真。
  (四)会计核算缺失,固定资产流失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投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其固定资产来源多元化,除用财政资金购置(预算资金)外,也可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科研项目)购置、引进等途径,往往由于非预算管理下资产的特殊性,缺乏价值计量标准、经济效益反馈核算等原因,导致会计核算的缺失,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点
  
  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目前众多高校予以肯定并运行的种现代管理模式,其理念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高速的信息服务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后台操作程序,专门面向高校发展和管理设计开发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下的运作模式。该系统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一个智能化平台,支持信息门户身份认证,有专业的系统模块,如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数据统计上报等,为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为决策层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以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
  (一)将静态管理转化为动态管理,体现实时化的信息交流,更是种交互式的工作模式
  以往固定资产传统的管理是人工账册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使用管理情况、变动情况缺乏信息交流,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管理模式。而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互联网传输的优势。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固定资产信息一旦录入系统,即可实时控制,事中监督,实现资源共享,尤其在多校区的高校,此模式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二)数据信息具有完整性、唯一性、规范性、科学性
  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数据信息是数据库技术支持的,格式统,字段定义统,标准统一。当管理员在初始录入固定资产信息时,必须遵循系统流程的严格要求输入规范化的信息记录,系统即自动科学地分类整理,产生唯的数据条形码编号,有条不紊地记载和完整保存着所有固定资产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有效地避免数据的重复、丢失和缺失,减轻工作人员的审核工作负担,为财务部门会计核算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做出切实的保障。
  (三)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进行组织、协调、配置、监控的一系列活动的科学管理模式
  该模式分工严密,由专门负责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统一领导、统筹分配,二级部门即归口管理部门分块管理,三级部门即使用部门分散管理,具体实物管理落实到具体人员,层层把关,从采购验收到计价调拨、报废,每一个环节均落实责任人,透明公开地记录在资产信息系统上,从而建立种有效监督的约束机制,避免了主观因素的人为操控和管理上的推诿现象。
  
  三、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推进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一)根据实时数据,财务专管人员做会计分录
  在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固定资产管理功能均可在校园局域网上运行,资产管理部门统管理,资源配置,各归口部门和使用部门在信息门户身份认证下进行分管,财务部门由原来的独立核算改变为实时核算,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可靠,可另外配置合专用服务器和会计核算系统,在校园网内与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连接,由专门核算固定资产的财务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开具资产验收人库单后,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录入该资产的详细信息,系统同时建立唯一的数据编号,产生条形码、电子卡片,并通过网络传输到财务固定资产核算门户下,财务专管人员即可根据实时的数据信息做会计分录(前提是在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基础上),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应付账款”。
  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是实行收付实现制计量基础的,然而随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进,收付实现制在财务工作中产生了相当的局限性,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单位资金运动情况和工作业绩,已被众多专家学者质疑,提出应逐步实行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基础。因此,增加“应付账款”科目,反映高校应付未付给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资金,属于负债类科目。直至财务把该笔负债资金支付后,可做会计分录: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
  由此既可以解决固定资产部门与财务部门账账不符,信息不对称问题,又表明了资金流动情况,防止出现高校隐匿性的债务问题。
  (二)增加“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和价值转移
  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根据资产的不同性能、性质与耐用程度、市场因素等来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于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般采用直线法折旧,而电子类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设备,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更新较快,应采取加速折旧法。系统会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及确定的折旧方法测算每项固定资产每期应计提的折旧金额,储存在数据库中,在设定的期限定期、

自动发送折旧信息到财务固定资产核算专管人员门户。财务专管人员只需根据提示按期计提折旧,做会计分录:借记“教育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
  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有助于提高折旧基金用于积累和补偿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客观反映固定资产使用价值的损耗和转移,使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避免出现少提折旧、漏提折旧或过期提折旧等现象。
  (三)同类产品信息查询的真实性、客观性
  在日常资产管理工作中,仅仅通过手工账册比较难以查询同类产品的替代情况或更新状况,而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同类产品的信息可设置同类项批量查询、处理,若同类新产品替代原有资产时,即表明该资产已发生减值,遵循谨慎性原则,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保证高校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
  (四)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全面反映高校资产的投资情况
  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科研立项)购建的资产,能在未来给高校自主带来资金流入、经济效益,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纳入财务核算内。在收付实现制的计量基础上,大多高校财务在科研经费的支付时进行费用化,却因未发生资金收入把科研开发成功的产品(资产)游离在固定资产外,没有资本化,有物无账的情况屡屡发生。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投入使用并产生定的使用价值与收益,此时应增设“实收资本”科目,用来核算高校资本实力的增加。当信息化管理模式监测到此类资产增加,即反馈到财务部门,并做会计分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实收资本”,如此系统、全面地反映高校资产的投资状况,为高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抓住了新时代经济环境下高校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改革结合的契机,对会计核算进行创新与完善,用科学的发展现统筹协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稳健的原则,保障高校可持续性发展,把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教育成本管理的优化提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田椿生,刘慧勇,试论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差额的经济意义会计研究,1985(06)
  [2]陈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问题及建议,交通财会,2009(01)
  [3]林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思考,引进与咨询,2005
  [4]万海燕,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固定资产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会计之友,2009
  [5]翟福生,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创新探索,南部学坛,2009(06)
  [6]白海泉,邓立华,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析[EB/OL]中华会计网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8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