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档案管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它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我国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各省市和有关单位都积极展开了拯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公布了本属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的提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巨大动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档案馆应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去,根据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作用,开辟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和新领域。
  
  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现状。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收集工作进行指导,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文献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立档是必须做的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必须全面反映项目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的真实面貌,材料必须分类有序、字迹清晰、保存持久,对此,档案部门应给予有力指导。
  二是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提供展阅、编辑成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提升了民众的认识。
  三是积极配合申报部门主动开展服务,提供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鉴定工作,需要大量的原始文献材料作为佐证,毫无疑问,档案馆的丰富馆藏可以提供充分的凭证。
  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档案馆在参与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档案部门的业务经费不充足,对民间档案征集比较困难;档案人员对非物质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研究力量薄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能准确鉴定;档案馆领导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没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很少安排专职工作人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这些都牵制了保护工作的开展。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档案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权利与职责范围,各地档案馆的保护工作多数还处于自发状态,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与机制亟待开发。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一是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完整、不系统,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建档,相关的文件、音像资料零星存放,存在着管理不严和流失现象。由于空档或者建档不完整、不系统,极大地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护。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约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在遗产保护上虽然以政府为主,但在遗产传承、挖掘和资料的整理上仍然以个人行为居多。一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依靠祖辈“口传身教”的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急需加强。三是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十分短缺,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技术保护、人员培养以及档案管理资金和设施难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松懈甚至流失,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四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档案管理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一些部门单位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亟待补救。
  
  2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地位
  
  2.1档案馆固有的工作领域与社会联系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方便。档案馆的工作覆盖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波及各个地区与领域。长期以来,形成了十分完备的工作体系和广泛的社会联系,构成了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资源,任何别的部门无法替代。而且,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专业与独到的见解。
  2.2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离不开档案馆的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更是缺少不了档案部门的参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3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保护中起重要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化保护是遗产学界公认的重要保护手段。物质化的过程,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化,并为其建立档案。档案馆在收集资料、建立档案方面有非常成熟的方法、完备的工作体系。档案工作人员深知保护的本质与重要性,在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材料时,必然能够从科学、全面的角度来搜寻与挖掘;另外,档案工作人员长期与各种载体材料打交道,了解它们的优缺点,这样,在建档过程中,可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为后人留下“可看可用”的珍贵遗产。
  
  3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途径
  
  3.1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必须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良好局面。坚持聘请专家指导和培养乡土民间艺术人才相结合、民间文化宣传和青少年民间艺术教育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挖掘整理、保护开发、教育传承,增强民俗文化的本源性和亲和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不仅仅是档案、文化部门的事,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动员和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全社会人人重视、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3.2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开展专业人员教育培训,制订符合实际的普查方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全面普查,收集相关文件、活动记录、音像光盘等资料,细致整理,为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系统的档案。在摸清家底后,区分轻重缓急,对 以“口头和行为传承”为主的处于濒危状态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民俗民间文化门类,优先抢救并建立档案;对濒危门类和年老体弱的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技艺,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性、传承性记录;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资料和实物积极征集,妥善保管,可有偿征集,颁发捐赠、征集证书。
  3.3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进行超前介入和监督指导,把档案的收集整理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抓。对普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逐步建立并形成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框架;对各门类的传承历史、具体内容、艺术流派、艺人组成、技艺演变、代表作品、经济价值、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整理,分期编写出版专集;对所有档案资料尽可能多地编辑制作成音像作品和电子文档,加强保护和管理。
  3.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法规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立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具体任务,细化管理措施,明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的命名、称号授予、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具体内容,为加强档案的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现代企业机制相结合,进一步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解决文化生产关系不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带动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
  3.5加快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和领导机制。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各组成部门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一协调保护和管理工作。市县(区)档案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行政和业务指导,跟踪和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建设,克服以往工程后期收集、整理容易遗漏、丢失档案的弊端。广泛吸纳各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配合,开展咨询、展示和保护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加强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档案资料,强化档案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56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