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汉语中否定是非问句的回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汉语中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一般疑问句)和肯定形式的是非问句相比,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仅仅是在句中多了一个否定词或否定短语,但二者的回答却迥然不同,以汉语为母语的本族人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正确的回答,然而许多学中文的外国学生,特别是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回答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时常常出错,在使用“不”回答的地方用了“是”,在使用“是”的地方使用了 “不”。比如下面一组练习,要求来自非汉语国家的学生用“是”或“不”填空,完成下列各问句的答语。
  a.这枝笔不好用? ( ),这枝笔好用。
  ( ),这枝笔不好用。
  b.这个字你不认识? ( ),这个字我认识。
  ( ),这个字我不认识。
  c.这个橘子不好吃吗? ( ),这个橘子好吃。
  ( ),这个橘子不好吃。
  d.你昨天没有看电影吗? ( ),我昨天看电影了。
  ( ),我昨天没有看电影。
  e.不是昨天已经看了吗? ( ),我昨天已经看了。
  ( ),我昨天没有看。
  f.你不是昨天没有去公园吗? ( ),我昨天去公园了。
  ( ),我昨天没有去公园
  g.不是这个苹果很好吃吗? ( ), 这个苹果很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h.不是你昨天已经去了吗? ( ),我昨天已经去了。
  ( ),我昨天没有去。
  i.这个苹果不好吃,是吗? ( ),这个苹果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j.你昨天没有去公园,是吗? ( ),我昨天去公园了。
  ( ),我昨天没有去公园。
  k.这个苹果好吃,不是吗? ( ),这个苹果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l.你昨天回家了,不是吗? ( ),我昨天回家了。
  ( ),我昨天没有回家。
  m.这只笔好用,不是吗? ( ),这只笔好用。
  ( ),这只笔不好用。
  n.这个苹果很好吃,是吗? ( ),这个苹果很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o.你昨天看电影了吗? ( ),我昨天去看电影了。
  ( ),我昨天没有去电影。
  最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外国学生做这个练习的出错率很高,对最后四个肯定形式的是非问句,学生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而对前十二个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没有一道题是所有学生都能答对的。而其中e f g h i几道题的出错率更高。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到底这类问句的回答有没有规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陆俭明先生(2004)曾在对比汉语和英语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的差异中将其归结为不同民族的认知心理。陆先生认为母语是汉语的人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既要考虑自己表示的意见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同时也要看对方问话的方式。如果对方疑问点采用的是肯定形式,回答人在表示肯定意见时就用“是”,表示否定意见就用“不”;如果对方的主要疑问点采用的是否定形式,那么回答人在表示肯定意见时就用“不”,表示否定意见时就用“是”。而母语为英语的人回答是非问句是用“yes(是)”还是用“no(不/没有)”,其着眼点则跟中国人不同,他们只考虑自己回答的意见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根本不管问话人疑问点主要采用什么表达形式。无论问话人采用肯定还是否定形式,只要他表达肯定意见就用“是”,表达否定意见就用“不”。
  我认为陆先生的观点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关于民族心理差异的提法,因为语言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它是一个言语集团“约定俗成”的。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结构,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有它自己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结构,这种结构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二是联系了回答者的观点和问话者的着眼点来说明如何回答这一问题。但是这样解释,学生对这一问题还是一头雾水,不甚了了,实际应用时还是觉得困难重重。因此我们试图从汉语本体内部去寻找答案,从汉语自身的角度来分析,找出其规律。
  其实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外国学生学汉语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于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将否定形式的英语问句的回答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笔者从事了十余年的英语教学,现在又涉足于对外汉语教学,曾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里我们运用结构主义的语法学说和语用学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进行阐释说明,以期找出一些规律来解决这一难题。
  很多人注意到,英语中否定形式是非问句的回答,其判断词与其后续部分是一致的,而汉语中则是不一致的或者说是相反的。那么在汉语中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的回答与其肯定形式的是非问句的回答是否还存在一致性?为了研究否定形式是非问句回答的规律,我们就从肯定形式是非问句的回答着手,分析并总结其规律。
  (1)这支笔好用吗?是,这支笔好用。
   不,这支笔不好用。
  (2)这个苹果好吃吗? 是,这个苹果好吃。
   不,这个苹果不好吃。
  (3)这本书难吗? 是,这本书很难。
   不,这本书不难。
  我们将问句的陈述事实(包括肯定的事实和否定的事实)定义为K,主语部分定义为S,谓语部分定义为V(再将肯定谓语部分定义为Vy,否定谓语部分定义为Vn),判断词(包括“是”和“不”)定义为I,后续部分为肯定的定义为Py,后续部分为否定的定义为Pn。问句的陈述事实与回答的后续部分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同用符号“=”表示,不相同用“ ≠”表示 ;判断词与回答的后续部分相一致用“ <=> ”表示,不一致用“<≠> ”表示。首先我们以上例(1)为例:
  这支笔 好用 吗? 是,这支笔 好用。
  不,这支笔 不 好用。
  S Vy I S Vy I S Vn
  K Py Pn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在以“是”起头的肯定回答中,
  K:S+Vy
  Py:S+Vy
  因此K=Py(内容和形式均相同)
  同时I〈=〉Py(判断词和后续内容都为肯定)换句话说
  即以“是”起头回答的后续内容部分与问句陈述事实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同的,判断词“是”表示肯定判断,而后续部分的内容也是肯定的,即它们保持了一致,判断词“是”是对问句陈述事实(这里是肯定的事实)的肯定。
  在以“不”起头的否定回答中,
  K:S+Vy
  Pn:S+Vn(即Pn:S+否定词/否定短语+V)
  因此K<≠> Pn(内容和形式均不同)
  同时I 〈=〉 Pn(判断词和后续内容均为否定)
  即以“不”起头回答的后续内容与问句陈述事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不相同的,判断词与其后续内容相一致,也就是说“不”是对陈述事实的否定。
  接下来我们再从结构上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在肯定回答时,可以在回答的后续部分的谓语部分前加上“是”(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与后面分析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的回答保持一致,便于总结规律。当然我们不考虑其在语气上的作用),其事实的基本性质(肯定或否定)是不会改变的。如:
  这支笔好用。 改为:这支笔是好用。(除去语气上的作用外,整个陈述的内容的肯定性质并没有改变。)而否定回答时通常是在判断词的后续部分的谓语前加上“不/不是/没有”等。因此肯定形式的是非问句回答的结构可以概括为:
  肯定回答的结构:是,S+是+V
  否定回答的结构:不,S+不/不是/没有……+V
  那么,我们分析肯定形式是非问句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
  (4)这支笔不好用? (不),这支笔好用。
  (是),这支笔好用。
  (5)这个橘子不好吃? (不),这个橘子好吃。
  (是),这个橘子不好吃。
  (6)你没有去上课吗? (不),我去上课了。
  (是),我没有去上课。
  (7)你昨天没有去看电影? (不),我昨天去看电影了。
  (是),我昨天没有去看电影。
  乍一看,判断词用了“是”,而后续部分的内容却是否定的,判断词用了“不”,后续部分的内容却是肯定的,似乎这类否定形式是非问句的回答与肯定形式的是非问句的回答刚好相反,情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以上面(4)句为例如,
  这支笔不好用? 是,这支笔不好用。 不,这支笔好用。
  N V S N V V
  S Vn S Vn
  K Pn Py
  K同样是问句的陈述的事实(这里是否定的事实),其结构为:
  K:S+Vn
  因为Vn:N+V
  因此K:S+(N+V)
  下面我们把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及其回答的相关部分带进分析肯定形式的是非问句得出的回答结构中,看能否得到它应有的正确答案。因为这是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事实K为S+Vn,即S+(N+V),因此,“是”起头的回答结构就应为:
  是,S+是+Vn
  即,是,S+是+(N+V)
  因此例句的实际回答就应为:
  是,这支笔是不好用。
  “不”起头的回答的结论就应为:
  不,S+不是/没有……+Vn
  即,不,S+不是/没有……+(N+V)
  其实际运用中的回答就应为:
  这支笔不是不好用。
  从形式上看,无论“是”起头的回答,还是“不”起头的回答,都有与实际回答不一样的地方。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以“是”起头回答的后续部分结构中的“是”,除了语气上的作用外,本身对陈述事实的肯定(这儿肯定了一个否定的事实)是没有改变的,因此去掉后续结构中的“是”,对肯定这一(否定的)事实来说是没有影响的。那么这后续部分去掉“是”就变成了“这支笔不好用”,这样就与实际回答相一致了。
  再看以“不”起头的回答,从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结构中加的否定短语“不是”是一重否定,而陈述事实的Vn(即N+V)也是带否定词的一重否定,根据代数中负负得正或汉语中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原则,那么其结构
  不,S+不是+(N+V)就可以变为不,S+V
  那么就变成了:
  不,这支笔好用。
  这也就与实际回答相一致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它们都适用于同样的结构,或者说它们都遵循同样的规律。那就是汉语中的是非问句(包括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回答的结构规律都为:
  肯定回答:是,S+是+V(Vy/Vn))
  否定回答:不,S+不是/没有…V(Vy/Vn) (Vy为肯定的事实,Vn为否定的事实)
  那么这个推理出来的结论是否经得起实际语料的检验呢?我们首先用前面举的例子来进行验证:
  A.你不认识这个字? B.这个苹果不好吃吗?
  我们先不管它们该怎样回答,我们分别将其相关部分带进这个公式,看能否得出与实际相一致的回答。
  A句中:“你”为S,“不认识这个字”为V(这里是否定的事实,即Vn)
  那么将其带进肯定形式的结构
  是,S+是+Vn,即
  是,我是不认识这个字。
  前面我们分析时探讨过去掉回答的后续部分中的“是”,除了语气上稍有变化外,其判断的性质并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该句就可以变为:
  是,我不认识这个字。
  这是符合实际回答的。
  再将其带进否定形式的结构
  不,S+不是+Vn,即
  不,我不是不认识这个字。
  从其表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子,表达的是一个肯定的意思,因此这个回答就是:
  不,我认识这个字。
  这也是符合实际回答的。
  同样的,我们将B句的相应部分带进这个公式,得到的结论是:
  是,这个苹果不好吃。
  不,这个苹果好吃。
  因此我们总结的结论是适用的。
  其实像我们上面在分析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的回答时套用的肯定形式是非问句的回答结构,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特别是在儿童早期的学话过程中,是经常能听到的。
  下面是我从幼儿园小班进行调查时所作的一段记录:
  记录一
  问话:佳佳,你昨天(星期天)好玩吗?
  佳佳:不好玩。
  问话:我听你妈妈说带你去公园,难道你没有去公园?
  佳佳:我不是没有去公园,我是去了公园,但妈妈不让我去坐翻滚列车。
  记录二
  问话:贝贝,暑假你去看爷爷没有?
  贝贝:我在北京看到了我爷爷。
  问话:你爸爸不是说带你去上海吗?你没有去上海?
  贝贝:我是去了上海,可是爷爷到二叔家去了,你知道我二叔是住在北京的。所以我到了北京才见到我爷爷的。
  我随后将同样的问题对他们的父母进行了试验调查,下面就是其记录:
  (一)问话:佳佳妈,你儿子说昨天不好玩,我听说你要带他去公园的。难道你没有带他去公园?
  佳佳妈:谁说我昨天没有带他去公园?我昨天带他去了公园……
  (二)问 话:贝贝爸,你儿子说他没有在上海看到他爷爷,你们没有去上海?
  贝贝爸:我们去了上海……
  这些语言事实说明,人们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是经过了一个转换的过程的。只不过母语为汉语的成年人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这一转换过程在掌管语言机制的大脑中自动完成了,而直接用了最后的结论,当然这也符合经济适用的原则。举一个不太确切的例子,这正如我们做数学题时,在计算圆的周长或面积时会直接写出Л的值,而不会每一次都去推算它的值。我们上面对幼儿园的儿童的调查正反映出这一转换过程,如记录一中的“我不是没有去公园,我是去了公园…”,儿童这样回答因为他们的大脑控制语言机制的部分还没有达到很健全的地步,或者说他对这种语言现象还没有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因此会在言语表达时将其思维的过程说出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是”起头的回答的结构 :“是,S+是+V(Vy/Vn)”和以“不”起头的回答的结构“不,S+不是/没有…+V(Vy/Vn)”在肯定形式的是非问句和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中都是适用的。最后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汉语中是非问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回答的结构为:
  是,S+是+V(Vy/Vn)
  不,S+不是/没有…+V(Vy/Vn)
  用文字就可以描述为:如果问句陈述事实K(包括肯定性质的事实和否定性质的事实)是真实的,或者说是真命题,那么回答就用“是”起头;如果问句的事实(肯定的事实否定的事实)是不真实的(不管是事实本身还是回答者根据自身的判断),那么回答就用“不”起头。而实践证明这样的解释说明和规律总结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学中文的外国学生掌握回答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是很有效的。同时对于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将英语中否定形式是非问句的回答翻译成中文时遇到的难题也很有效。如:
  (8)Doesn’t he come home? Yes, he does.
  No,he doesn’t.
  (9)Haven’t you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es,I’ve been to.
  No,I haven’t been to.
  (10)Isn’t it a beautiful picture? Yes,it is.
  No,it isn’t.
  如果按照英文的形式对(8)直接进行翻译,而不考虑英语和汉语各自的习惯,那么这个问句及其回答就会翻译成下面这个样子:
  他没有回家吗? 是,他回家了。
  不,他没有回家。
  显然,这种翻译是不符合汉语的习惯的,如果我们能够运用上面总结的规律,情况就不会像这个样子。首先我们看问句陈述的事实:
  Doesn’t he come home? 翻译成中文就应为“ 他没有回家吗?”这个陈述事实本身是一个否定的事实,根据我们前边总结的规律,如果事实或根据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一事实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用“是”起头,而其后续部分在形式和内容上与问句的陈述事实都是一致的。因此这个以“是”起头的回答的后续部分的内容就应为:是,他没有回家;如果事实或根据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一事实不是真实的,我们就应用“不”起头,而后续部分在形式上应该在谓语前加上否定短语“不是”,内容上也与问句的陈述事实相反,其回答就应为:不,他回家了。同样(9)(10)就可以翻译成如下样子:
  你没有去过长城? 不,我去过。
  是,我没有去过长城。
  那幅画不漂亮吗? 不,它很漂亮。
  是,它不漂亮。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得出来,明白了这一规律,对于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掌握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的回答是非常有效的,同样,对于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在作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的回答的翻译时,也同样适用(那就是将英语翻译成中文时,要符合中文的习惯;将中文翻译成英语时,要符合英文的习惯)。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实际应用的检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汉语中是非问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结构为:
  是,S+是+V(Vy/Vn)
  不,S+不是/没有…+V(Vy/Vn)
  用文字阐述为:如果问句陈述事实K(包括肯定性质的事实和否定性质的事实)是真实的(不管是事实本身还是回答者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那么回答就用“是”起头,其后续部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问句的陈述事实相一致;如果问句的事实(肯定的事实或否定的事实)是不真实的(不管是事实本身还是回答者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那么回答就用“不”起头,其后续部分也是对陈述事实的否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事实,不仅包含了本身就是肯定性质的事实,也包含了本身就是否定性质的事实,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将其作为整体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陆俭明 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陆俭明 沈阳.现代汉语研究教程[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杨寄州.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5]陈宏 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熊作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07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