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明节:不妨游衍莫忘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如果你的年龄足够大,一定还记得过去在清明前,家里是不能生火的,只能吃瓜果点心一类的冷食,但是后来似乎日渐式微了。
  
  每年一到清明前后,北京八宝山附近的居民就必须相应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了,比如乘坐地铁的上班族就必须按照临时的划分,从规定的入口和出口进出地铁站,以车代步族则须重新设计行驶路线以绕开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的部分路段,而喜欢去旁边的公园散步的大爷大妈们也都暂时改在小区里的绿地上健身了,因为这几天八宝山公墓和一站地之隔的老山公墓真的是人山人海,一家家男女老少组成一支支川流不息的队伍,最后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扫墓大军,在长安街两边和墓园区形成一幅壮观画面。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虽然长期以来清明当天并不放假,但人们都会尽量把这个重要的活动安排到清明前后的双休日,或者想办法在某个日子里集中请假,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悼念逝去的亲人。当然,2008年的清明节显得有些不一样――我们终于拥有正式的假日了。
  
  寒食的故事
  
  其实真正寻根溯源的话,清明节的很多习俗都是来自于另一个节日――寒食节,只不过清明犹在,而寒食不存了,也可以说,寒食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地融入了清明。不过,韩国至今还仍然保留着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如果你的年龄足够大,一定还记得过去在清明前,家里是不能生火的,只能吃瓜果点心一类的冷食,但是后来似乎日渐式微了。其实这就是在过寒食节呢。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恰好是清明节前一两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最开始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农事春耕的大好时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提起寒食节,那是一定要说说“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的。春秋时代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受到弟弟的追杀,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时刻,重耳因饥饿而命悬一线,忠臣介子推偷偷割下一块自己腿上的肉,同野菜煮成汤救了重耳。后重耳归国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文公率众前往寻找,却几日难寻其踪迹,一时心切,用火焚山,以逼迫介子推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晋文公追悔莫及,痛不欲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严禁烟火,人人食之生冷,以寄哀思。寒食节由此而生,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贞元六年(790年),寒食与清明的节假日已经增加到7天之多。
  
  走!到户外踏青去
  
  曾经读到过一篇批判今人过清明节的文章,大抵意思是墓园内不见哀哀戚容,但见满面春风,不见追悼逝者的悲痛氛围,但见轻松愉悦的春游景象,因而感慨现在的清明节只是走过场,走程序,失去了真切的礼义孝道,徒具浮泛的虚假形式……有的人也许将清明这个日子看得过于沉重了,事实上清明节既有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婉,也有着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闲适,更有着程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豪放。
  扫墓当然是清明最基本的活动,人们清除墓地及四周的杂草、为坟培土、烧香、跪祭、焚烧纸钱、摆放供品等,以表达生者对逝者的缅怀。同时,又由于墓园多位于郊外,且清明节正值暮春之际,因此全家大小扫墓过后,往往会一同出游,享受明媚的春光,共享天伦之乐,于是踏青便成为清明节又一重要的活动。而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既可陶冶情操,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是的,正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后人的幸福安康也正是对先人的另一种安慰。所以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中,不仅仅沉淀着“怀旧悼亡”的深刻纪念,同时还充满着“催护新生”的美好向往。
  除了踏青,传统的清明节活动还有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毽子、踢蹴球、抖空竹等。民谚就有“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之说,清明时气温开始回升,经常有缓缓上升的气流,很适宜放风筝,而且据说还很吉利。人们将风筝送上天空,等放得高高的,再一刀将风筝线剪断,风筝便随风而逝,于是高喊“晦气没了”、“晦气走了”,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便被一同带走了。荡秋千则是古代很普遍的一种游戏,俗谚曰:“悠一悠,不长秋”,说是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因此人们都踊跃前来“悠一悠”,尤其在妇女和孩子中非常流行。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曾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在生机萌动的清明节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也正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互动。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现在清明节活动的形式已基本简化为春游和扫墓,但文化内涵完全承袭下来。当然扫墓的形式大不同于以前了,烧纸钱这样的事是被明令禁止的,人们现在大多是在墓碑前献上一束鲜花,在祭拜过后将花瓣撒在墓前。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网上祭奠”这样的新形式,例如在qingmingjie.net上,就可以建立档案,上传相片,注册纪念堂馆等,拜祭者可以在网上按照“静默1分钟”、“点三祝香”、瞻仰人物“事迹”、撰写“留言”、“辞别”这五个步骤,点击相关链接完成祭奠仪式。而从避开清明节当天的拥挤、减少对陵园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考虑,“居家祭奠”、“社区祭奠”、“电视公祭”等新形式也正在得到大力推广。
  正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所说,清明其实既是悲伤的日子,又是欢乐的日子,还是社交的日子,因此有的专家建议在清明节假期免费开放一些纪念馆和名人故居,或举办一些展览和大型纪念活动,让市民充分了解到先辈的光荣业绩,档案馆也可以在节日当天向公众开放,方便人们查阅家族档案或历史档案。无论怎样,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清明节是越来越文明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33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