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收入差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红军

  〔摘要〕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来看都呈现扩大的趋势,成为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导致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对外贸易不仅直接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而且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间接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因此,采取适当措施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缩小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大力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政策扶植力度;优化中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结构。
  〔关键词〕 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地区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6-0070-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在促使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地区、城乡、行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就地区收入不平等而言,根据李晓西等人〔1 〕 (P9-16 )的测算,各省区市城镇人均收入最高和最低的绝对差距由1988年的825元扩大到2008年的15705元,相对差距由1988年的1.91倍扩大到2008年的2.43倍;各省区市农村人均收入最高和最低的绝对差距由1988年的961元扩大到2008年的8716元,相对差距由3.83倍扩大到4.2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来看,都呈现扩大的趋势。与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相对应,我国对外贸易也呈现出总规模膨胀、地区发展不平衡拉大的状况。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79921.5亿元,为1988年的47.08倍,而从地区分布上看,东部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从1988年的82.6%提高到2008年的91.07%。
   众所周知,对外贸易除了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推动经济增长的功能之外,还会在一国内部产生收入分配效应。对此,S-S定理已向我们表明对外贸易会引起不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改变,这种对外贸易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最终会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上。当今,国际分工格局和方式的变化使得全球贸易规模不断膨胀,新的贸易方式不断出现,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也会随之不断加深,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也不会仅仅局限于S-S定理所阐述的商品价格的变动,因为作为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对外贸易会引起宏观经济内部一系列因素的变动,产生收入分配效应。那么,我国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及其在各地区间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是否存在影响?如果存在影响的话,对外贸易是如何影响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应当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扭转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地区收入差距的合理化?这成为我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对外贸易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席尔瓦(Silva)和雷琴科(Leichenko)〔2 〕 认为,贸易主要通过进出口价格(州进口汇率、州出口汇率)影响美国各州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美元贬值所带来的进口价格的提高和出口价格的降低导致各州之间和州内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各州产业不同的贸易方向定位也会对各州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罗德里格斯(Rodrguez-Pose)和吉尔(Gill)〔3 〕 对世界八个主要经济体(美国、巴西、中国、德国、印度、意大利、墨西哥、西班牙)的贸易和国内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发现,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即当农业相对于制造业的出口重要性下降时,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反之,地区收入差距缩小。原因在于,以牺牲农业和其他第一产业产品贸易为代价的制造业贸易的扩张使制造业工人和制造业地区获取了利益,而相对更加分散的农业人口则无法获取这些利益。
   针对对外贸易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袁东梅〔4 〕 (P92-118 )认为,对外贸易提高了东部的产业集聚水平,在产业集聚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技术外溢、就业增加、经济结构改善等一系列正向关联效应,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王怀民、李凯杰 〔5 〕 认为,加工贸易活动主要通过增加GDP和就业影响收入差距,中西部与东部在加工贸易上的巨大差距是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刘力 〔6 〕 认为,由区域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的区域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区域要素收益的相对变化,东部的贸易扩展增加了东部的劳动力与人力资本的要素回报,而中西部较低的贸易依存度与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偏高的贸易结构对中西部区域收入提高的作用微弱。
   上述各位学者的研究为我们研究对外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上述研究主要分析的是对外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由于对外贸易除了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拉动作用之外,开展对外贸易所带来的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技术外溢效应和竞争效应也会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生产率水平,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如前所述,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很不平衡,从而带来贸易对生产率影响程度的地区差异性。因此,在研究对外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研究对外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的直接影响,也要研究对外贸易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收入差距所产生的间接影响。本文拟对此加以探讨。
   二、对外贸易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实证模型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率函数为基础构建反映对外贸易以及对外贸易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实证模型,假定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的,则反映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1)
   其中,下标i,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变量;Y为真实收入水平; A为生产的技术水平,即全要素生产率; K和L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模型(1)两边同除以Lit,并取自然对数,可以将模型转变为:lnyit=lnAit+αlnkit+(β+α-1)lnLit (2)
   其中,yit,kit分别为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由经济系统内的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为将对外贸易引进模型,反映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本文借鉴格林纳威(Greenaway)、海恩(Hine)和赖特(Wright)〔7 〕 创建的模型,将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用如下模型表示:
   δ1,δ2>0 (3)
   其中, T为时间趋势,X为对外贸易依存度。
   将(3)式代入(2)式,可得到:
   lnyit=δ1Ti+δ2lnXit+αlnkit+(β+α-1)lnLit (4)
   模型(4)表明人均收入的自然对数取决于对外贸易依存度、人均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然对数。根据模型(4)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将实证模型构建如下:
   Zit=α0+α1lnAit+α3lnLit+α4lnXit+α5lnXitlnAit+eit (5)
   其中,被解释变量Zit为各省区市历年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与当年最高省区市人均GDP自然对数差的绝对值,以此作为衡量地区收入差距的指标,该数值越小说明地区收入差距越小,反之,则表明地区收入差距越大。解释变量lnXitlnAit为对外贸易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交叉项,用以反映对外贸易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的间接影响。其他解释变量的含义与前文相同。

   三、实证检验对外贸易对我国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为检验对外贸易以及对外贸易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本文利用我国29个省区市(不包括西藏、海南)1993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
   1.数据处理方法及来源说明。(1)人均GDP为各省区市历年GDP与当年年底总人口数的比值,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具体计算时首先将历年GDP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折算为以1978年价格表示的数额。(2)对外贸易依存度Xit为各省区市历年进出口总额与当年GDP的比值,用以反映各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进出口总额和GDP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3)人均资本量kit为各省区市历年固定资本存量与当年年末从业人数的比值。其中,固定资本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 〕 对全国30个省区市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本存量的计算结果,年末从业人数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4)劳动力人数Lit用各省区市年末从业人数表示,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5)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Ait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得到,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则各省区市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变形为lnyit=lnAit+αlnkit,其中, yit,kit分别为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然后利用各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对模型lnyit=α0+αlnkit+eit进行回归得到各省区市的资本产出弹性,则各省区市的劳动产出弹性β=1-α。最后,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 ,即可得到各省区市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值。
   2.单位根检验。为使对各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的判断更加准确,本文分别从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两大类方法中各选取两类检验方法对模型所包含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检验方法一致认为lnA的原序列是平稳的,对于其他变量原序列的平稳性,各检验方法则没有得出一致结论,而对于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所有检验方法在1%的显著水平上都认为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认为模型所涉及的变量最多是一阶单整的。
   3.协整检验。单位根检验表明,模型所涉及的变量并不全是平稳序列,为避免变量的非平稳性可能产生的伪回归问题,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采用高(Kao)检验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判断,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可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面板模型形式的选择与回归。一个面板数据应该建立何种类型的面板数据模型,一般采用F检验和H检验进行判断。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无论是F检验还是H检验都认为应当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的面板数据应当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由于直接对(5)式进行回归估计存在自相关,因此,需要在回归中加入适当个数的AR项以克服自相关问题,对于引入AR项的个数,本文按照杜江等 〔9 〕 (P99-119 )的观点,以D.W.统计量和AR(p)的参数的显著性作为判断依据,在回归过程中,逐次引入AR(1), AR(2)…,直到杜宾-沃森检验和相应的参数显著性检验同时通过为止。当引入3个AR项后,D.W.值接近于2,各参数估计值都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统计量F的概率为零,模型的整体显著性很高,R2为0.9973,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因此,本文以此作为最终回归结果,用于进行相关经济分析的依据。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变量lnA、lnk、lnL、lnX以及 lnXlnA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一个省区市在这些变量上的提高将会缩小该省区市与收入最高省区市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些因素都是促进我国各地区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变量符号与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和预期都相符合。由于lnX、lnXlnA的系数分别为-0.091和-0.0708,说明对外贸易不仅直接扩大了我国各地区的收入差距,而且对外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对外贸易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间接拉大了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区市1993年~2008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不仅直接导致了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间接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因此,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导致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外贸易因素的影响,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促进中西部对外贸易的发展,纠正我国国内各省区市之间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以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大力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当今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品间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过渡,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主导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加工贸易将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随着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东部开展传统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迫切需要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为自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空间,而我国中西部土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因此,要采取适当措施吸引东部沿海省市的加工贸易向我国中西部转移而不是向其他国家转移,使中西部借助于开展加工贸易扩大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实现对外贸易的扩张。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加强中西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中西部开展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增加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数量,扶植中西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2.加大对中西部对外贸易的政策扶植力度,实行适当的地区倾斜政策。中西部企业相对来说较为弱小,其开拓国际市场和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冲击的能力不强,因此,对中西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经营活动应当提供更加充分的市场供求、法律法规等信息服务支持,帮助其了解海外目标市场的状况;对其进出口业务提供必要的出口信贷支撑,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使中西部企业能够通过采取更加灵活的贸易手段和结算方式,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贸易规模。
   3.优化中西部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既是决定一国或地区出口规模和贸易利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因为高新技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会产生更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因此,要着力提高中西部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以提高中西部的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并吸引跨国公司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向中西部转移。逐步优化中西部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其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西,等.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Silva J. A.,Leichenko R.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Economic Geography,2004,80(3).
  〔3〕Rodrguez-Pose A.,Gill N. How does Trade Affect Regional Disparities?〔J〕. World Development,2006,34(7).
  〔4〕袁东梅.对外贸易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王怀民,李凯杰.加工贸易与地区收入差距〔J〕.世界经济研究,2010,(8).
  〔6〕刘 力.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距〔J〕.南开经济研究,2005,(4).
  〔7〕Hine R. C.,Wright P. W. Trade with Low Wage Economies,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 〔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108(450) .
  〔8〕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0,(5).
  〔9〕杜 江,李 恒,贾 文.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于晓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2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