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务应用取向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实务应用取向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务引入、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实务能力,使得学生、教师、服务对象和服务机构四方均从中获益。
  关键词:实务应用;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呼声日盛,迫切需要教育部门培养出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级人才。全面社会治理时代的到来,要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更加务实,更具实操性。社会工作是实践取向的教育,社会工作的专业品质需要实践性的教学。《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领域类核心课程,主要通过社会保护、社会教育、社会辅导、社会实践等形式,帮助青少年解决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缓解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就健康的人格。本次课程教學改革,以实务应用为取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务案例引入、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改目标的设定
  实务应用取向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改革项目,将课程的授课目标定为培养学生运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开展青少年服务的能力,突出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让学生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开展青少年服务工作的能力体系,见表1所示: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青少年社会工作》现有的教材数量不多,或为直接翻译国外著作,理论性较强,但国情和社会语境与我国社会的现实相异;或为介绍实际案例的青少年工作案例汇编,理论性欠缺。本次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上选择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理论,同时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进行专题介绍,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系统地介绍青少年群体的身心特征、发展规律、工作方法之外,课题组根据当前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主要问题,设计了青少年情绪困扰问题、网瘾问题、学业问题、农民工子女问题以及贫困问题等五大专题,选取课题组教师实际参与和督导过的实务案例进行课堂展示分析,突出专题式案例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本次教改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外,在课堂上创新性引入行业精英进课堂的教学环节。邀请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部门的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互动教学,将其多年从事青少年工作的经验与学生分享交流,扩充学生除授课教师以外的学习渠道,弥补了原主讲教师一人授课的单一性。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小组活动和任务的模式,融入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进行典型案例的角色模拟,师生共同进行督导和点评,增加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对青少年问题的自主分析能力。
  (三)课程实务的引入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次教改的一个重点内容是引入了课程实务的操作。要求学生利用一学期时间,完成一项实务案例服务。开展服务的案源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学校已有的教学实习基地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在课题组教师的联系和协助下,学生参与青少年服务机构的实际服务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 二是学生自身生活场域中遇到的存在困扰和问题的青少年,通过自主寻找并确定服务关系。
  要求学生确定一个或一组青少年案主,并针对案主面临的问题开展具体的介入,在课堂上进行实务介入的角色模拟和集体探讨,课题组教师定期进行督导。在为期一学期的时间内,完成接案、分析问题、制定方案、介入、接案评估等工作,于期末撰写完整的个案服务或小组服务报告,参加课堂答辩。
  (四)课程评价方式的革新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突出亮点是引入实务案例操作评价机制,形成了课堂内和课堂外二维结合的评价方式。课程最终评定的成绩由课程考核和课程实务评价两方面组成,各占总成绩的50%。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期中测验和期末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占20%,主要考察学生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期末考核占40%,主要审核学生所提交的实务案例的报告文本,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等环节以及理论分析情况。
  课程实务评价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50%,实务服务的成绩由课题组指导教师和机构指导老师或案主共同给出。
  三、教改参与者的收获
  实务应用取向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改革主要涉及四类参与者,通过教改实践,各方参与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一)学生层面——对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实务应用能力提高,结合服务反思课堂知识
  首先,学生在实务案例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将所学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综合运用于对青少年的服务过程中,实务能力得到提高。一位开展个案工作的同学谈到,开展了实务案例操作之后,在实践中对个案工作有了切身的体验,尤其当看到案主的情绪因自己的服务而有所好转时,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深刻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社工的价值。
  其次,服务的需求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习主动性增强。有学生颇有感慨地说:“在开展实务后发现,以前自己觉得没用的理论知识太重要了,所以自己会主动去看书、查资料,也会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向老师请教。”
  再次,通过实务操作,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所改变。过去一些学生有“上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习惯,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强。实施课程实务化改革之后,他们开始尝试着从自己在实务案例中看到的、听到的现象和所做的工作来检验和反思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会自主地开展课外阅读和资料搜索,自主地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进行深入思考。开展实务案例服务之后,学生们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他们提交的实务案例报告虽然在结构和写作能力上存在差异,但很多学生都把报告的主题缩小到自己能够把握的范围,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而不再是泛泛而谈,浮于表面。   最后,通过实务案例操作,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一线实务工作联系起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对相关的职业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增强了回馈社会、服务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通过改革前后的调查对比发现,对照组2014级学生认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有助于自身实务能力提升的占89.4%,实验组2015、2016级学生认为有助于实务能力提升的分别占95.7%和96.9%,比改革前提升了6-7个百分点。
  (二)服务对象层面——认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提供的服务中获益
  服务对象是开展社会工作不可忽略的角色因素。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接受者,也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支持者,同时还是整个社会工作事业的存在基础。任何与服务对象需求相关联的服务、教学、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指向服务对象的利益。在学生开展个案服务和小组活动中,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他们从以前不了解社会工作,到切身体会了社会工作给自身带来的帮助,对社工理念大为认可。
  (三)教师层面——增加实务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实务应用取向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改革,教师本人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地介绍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方式,开始结合当前的社会服务探索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之路。通过与学生平等、开放地讨论、思考、策划、行动,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沟通和了解,使得师生在共同学习和服务中得到能力提升,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实务案例操作训练使教学环境从学校向机构和社会延伸,从空谈变成实务,从虚拟变成實境,促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变得更为生动和务实。
  (四)机构层面——提升专业化水平
  实务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了本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资源,促进了学校与机构的良好沟通,避免一些由于理念、目标的不一致而导致合作困难。这种“学校—机构”、“教学—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解决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也为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本土化进程提供了现实条件。
  在开展实务案例操作的过程中,实习机构的工作人员要观察和配合学生的服务过程,并经常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这使机构不断受到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的影响。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专业社会工作在机构服务与管理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机构服务的专业化对于提升其服务水平、改善工作作风,突破当前的服务瓶颈,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社会服务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铁尔.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探索[J].社会工作,2007(04).
  [2] 马凤芝.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
  [3]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6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实务应用取向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改革”(项目编号:KG20160628)。
  作者简介:袁巧玲(1978- ),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4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