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动乡村振兴,加强乡村环境整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威胁着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而且制约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从我县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入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问題进行探讨,据此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 环境整治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环境整治事关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本次调研对全县农村环境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县农村环境的状况
  我县辖4镇8乡109个行政村,省属单位有浩门农场、门源种马场。地区总人口16.14万人,有回、汉、藏等22个民族,回族人口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7.5%;汉族人口5.78万人,占总人口的35.8%;藏族人口1.67万人,占总人口的10.3%;土族人口0.67万人,占总人口的4.2%; 蒙古族人口0.33万人,占总人口的2.0%;其他民族人口216人,占总人口的0.1%。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并结合创建全域旅游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县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1.环境污染治理情况
  一是集中对全县禁养区畜禽污染进行专项治理。2017年6月底全县有各类畜禽养殖场91家,其中拆除4家,禁养区内不在出现新的畜禽养殖场;组织实施了《门源县限养区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设施建设项目》,共投资153万元对限养区16家养殖场每场配备粪污处理设备1套。 现我县养殖场多数都设有粪污处理区,建有堆粪场,养殖粪便大部分被周边群众拉运出场作农家肥,积极采用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使用生物堆肥处理入田,另一部分由农牧户作燃料使用,少数养殖场畜禽粪便交由县内两家生物肥厂生产有积肥,能够达到免冲洗零排放,各养殖场没有将粪便倾倒河床、路旁等现象,从源头上减少了畜禽养殖污染。二是严格源头管理,强化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门源县有耕地44.3万亩,化肥年使用2960吨、农药12吨,地膜2.4万公斤;通过各类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开展农药、化肥零增长活动等方式加大种业面源污染整改工作。
  2.草畜平衡工作推行情况
  从2011年起积极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行草畜平衡涉及草原可利用面积621.5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00%。全县签定草畜平衡责任书3832份, 2013年已核减牲畜14.57万个羊单位,占超载牲畜的100%,实现草畜平衡。从2011年起我县实施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草畜平衡621.53万亩,五年累计发放草畜平衡奖励、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资金6382.5万元。
  3.河道环境卫生治理情况
  一是整治片区环境卫生,出动各类车辆机械5台,投入资金5.396万元。清运垃圾67吨,投入草籽350公斤、平整料场135亩,摊平废料41100余方,覆土28000余立方米,拆除拌合站3处,拆除项目板房约50间。配合县生态办拉运清理砂石料18000余立方米。二是落实河长制共落实各级河长127名。其中县级河长5名,乡级河长25名,村级河长97名;设立县级河道河长公示牌115块,乡级河长公示牌64块。门源县河长办于3月30日完成了所辖乡镇河长制工作的验收和本级自验。并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整改。
  4.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门源县共有12个乡镇,包括109个行政村和7个社,全部分布在浩门河沿岸。目前,浩门河沿岸仅部分农村配置了环卫设施,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不全面,尤其是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配置建设不全面,部分农村尚未配置基本的垃圾收集、储运设施,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几乎为空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尚未完成全覆盖,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尚未全面推进实施。
  2009-2016年期间,门源县依据青海省政府《关于加快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青政(2014) 16号)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境保护厅关于青海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15) 49号)文件要求,在全县12个乡镇的73个村分年度实施了农村环境环境连片整治,建设了村级卫生厕所,并配置了村级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其生活垃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和整治,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因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认知,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些根本就没有环保意识,没有想过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部分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传统习惯难以改变
  我县农村生产技术较落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几千年来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随着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垃圾数量呈增多趋势,大都存在任意堆放的情况。垃圾堆放主要集中在村镇周边的坑塘、河岸、河道、废弃地、村道路旁等地点,且普遍为露天无序堆放。   3.环卫设施设备数量较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垃圾产量与日俱增,与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现有垃圾收集点分布较为分散,且数量、收集能力、收集范围有限,现有垃圾车的收运能力已经捉襟见肘,随着垃圾量的进一步增加,大量垃圾将得不到及时清运,已逐渐不能覆盖垃圾收运范围,乱堆乱倒现象普遍。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地表水、地下水源和大气污染的威胁。
  4.无规范化垃圾处理处置场所
  门源县仅有2座垃圾填埋场,其中门源县县城垃圾填埋场,由于设计时远期考虑不足,运行管理不到位和填埋不规范、旅游业发展快速,残渣及烧残留物、建筑垃圾入场填埋等诸多原因,导致其现已饱和即将封场,浩门镇及其周边的生活垃圾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青石嘴垃圾填理场设计库容较小,仅针对青石嘴镇及其周边垃圾的填埋处置,但由于收集转运系统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填埋不规范等原因,致使垃圾入场量小,目前虽尚有库容余量空间,但其设计库容尚不能满足青石嘴镇快速发展和实现全镇生活垃圾全收集填埋处置的要求;而其他乡镇和农村均无垃圾填埋和规范化处理处置场所,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收集的垃圾也“无去处”进行处理处置。
  5.科技推广尚欠到位
  因科技在农村中没得到根本的重视,尤其在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合里使用农药、除草剂,作物病虫防治,畜禽养殖场合理设置和规范运营、水产养殖与农村饮水安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科技普及不到位。
  6.监管体系还不健全
  一是村民自治存在薄弱环节。村规民约不够完善或执行不好;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卫生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状态;三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门源县尚未制定和形成垃圾规范化管理制度和办法,缺乏生活垃投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规范制度,导致当前面对大量各类生产、生活垃圾无从处理,没有较好的“抓手”。
  7.资金投入不够
  垃圾处理从清扫、收集到运出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花钱,费用都比较高,乡镇无过多资金,面对垃圾成堆也“有心无力”。
  三、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1.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一是出台垃圾规范化处理的法律法规。目前,应尽快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相应的政策、法规。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的理论,围绕建立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整体考虑,制定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发展规划。二是加强监管执法。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加深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树牢“一盘棋”思想,落实“一把手”责任,加强联合监管执法,切实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2.深化宣教形式,大力提升全民环保意识
  环境综合整治,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要以营造环境保护氛围,提高环保意识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环境整治宣教力度。一是注重宣教媒介立体化。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资料等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视频、画册、读本等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让广大民众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二是注重宣教内容多样化。要科学归纳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的重点,如将环境整治的政策、环保带来的效果、环境污染的影响、垃圾分类处理、文明习惯等内容制成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向广大居民广泛宣传,让广大居民积极投身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要结合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正反典型案例向居民、群众说明“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对生活环境的危害,增强居民群众爱护生活环境的自觉性,促进广大居民观念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三是注重宣教形式广泛化。要积极搭建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工共妇、义工、协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企业、学校、居民广泛参与以城乡环境治理为主题的活动,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社会氛围。
  3.推进集中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要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排危专项行动,继续整顿空心村、废弃危房和棚圈等残垣断壁,并结合此次专项行动,对道路两旁、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彻底消除卫生死角,全面清理陈年垃圾;对农村废品收购站点进行集中摸排整治,依法查处关停无照经营和拆迁、整改不规范不达标的废品收购站点,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二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廣。在开展农膜“以旧换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农膜,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白色污染。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农药化肥。三是要推进养殖污染治理。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集中精力扎实开展村庄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对剩余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规模养殖户限期搬迁、转产或关闭,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现象。严把新建畜禽养殖项目审批关,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模化养殖场,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防止污染源的产生。四要规范医疗垃圾处理。设立乡村医疗垃圾回收站,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医疗垃圾回收、暂存,回收站负责统一转运、集中,并交有资质的机构销毁处置,实现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
  4.完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治理项目。配齐配强农村垃圾清运车、分类式垃圾箱、户用垃圾桶等环卫设施,推进全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统一谋划,科学选址,按照垃圾就近处理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分片建设3-4个标准化垃圾填埋场,乡镇负责拉运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杜绝垃圾二次污染;积极谋划建设标准化垃圾处理厂,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三是推进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改变农牧区污水无序排放现状,加快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要引起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协调推进工作。四是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工程,鼓励农村实施“改气、改电、改炕、改灶、改暖”工程;全力加快乡村企事业单位燃煤小锅炉改气、改电、除尘等提标改造进度;尽快建设县城煤炭集中交易中心、乡镇煤炭销售配送网点,加强民用煤炭市场管控,从源头减少农村大气和面源污染。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安全饮水、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45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