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想国》中教育思想对青年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代青年教育存在思想教育不足,教育实效不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等情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建构理想城邦为中心,完整论述了对儿童、护卫者和哲学王的教育,包括音乐、体操学习,非强迫教育,辩证法学习,美德教育等思想。本文结合《理想国》中的教育理念,比较当代中国青年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青年唯物辩证法学习,采取兴趣教育,通过分级制度过滤青年接触的事物等主张。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青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160-02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他的《理想国》被视为西方公民教育的经典之作,现代西方教育也深受其影响。他在论述理想城邦的构建中处处体现着他的教育思想。当代中国青年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文章通过对书中教育思想的总结,对当代中国青年教育提出几点尝试。
  一、当代中国青年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大,中国的青年教育已取得重大发展。《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述》指出,“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2 562.61亿元,增加到2015年29 221.45亿元”[1]。青年受高等教育程度普遍提高。《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明显,从2006年的413万增长到2018年的820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处于中国历史最好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1]我国当代青年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青年思想教育不足,价值观需要引导
  由于现代媒体的发展,青年接受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多元价值观直接进入青年的认知,造成一些青年价值认知的混乱。由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青年对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认知产生了很大转变,表现出追求自由,强调个人价值的趋向。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做出功利色彩浓厚的价值选择。青年没有明确的价值选择概念,不同顺位的价值选择与同一顺位的价值理念的排序,均存在问题。应试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实然层面依旧存在,忽视道德的教育。学校和家长对青年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青年的思想易出现问题,进而发生打架斗殴、校园欺凌等事件。由于青年所受德治与法治教育不足,部分青年步入社会后也易与别人产生冲突,甚至犯罪。
  (二)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艰巨
  现今青年思想教育方式是单向的,也是单一的,仅通过各学习阶段的思政课实现。课程普及范围虽广,各年级、各阶段都有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談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毫无用处。尽管国家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实效不足,思想教育需以更有效、更易于青年接受的方式开展。
  (三)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现代青年学习、生活和工作压力巨大,部分青年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年处于独立发展的阶段,面临职业发展、婚姻等现实难题,很多青年心理准备并不充分。节奏较快的工作和学习,封闭的生活空间,长期依赖手机、电脑,靠网络游戏、追剧、网络购物打发闲暇时间,缺少面对面的交互生活,使青年习惯独自生活,易感到孤独、无力和无助,常常封闭自己的内心,沉浸在狭小的个人空间中。受此情绪的支配,青年难以找准定位,自我评价趋向否定自己,易陷入失落、沮丧的心理状态难以自拔,进而影响学业和生活。
  二、《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概述
  柏拉图从美德即知识这一思想核心出发,强调追求知识理性。《理想国》是柏拉图对于理想城邦的构建,他认为一个理想、正义的城邦应该是“辅助者、生意人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事互不干扰”[2]的城邦。最好的城邦,应由哲学王统治。哲学王是从护卫者中经过严格训练选拔而出,护卫者则是从普通公民中选拔。柏拉图认为通过各阶段的教育,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护卫者乃至哲学王,正义的城邦就得以形成。教育在柏拉图的城邦构建中贯穿始终。
  柏拉图在书中用洞穴作为比喻展示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被困在“洞穴”中,天生处于蒙昧状态,无法自主认识世界。洞穴中的世界就是可见世界,是一般人所能认知的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可知世界,是哲学家认知的真实世界,使人从可见世界接近可知世界的外在力量就是教育。柏拉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完美的哲学家。为此,他论述了人从幼年到青年再到哲学家的培养的全过程。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善和美德。人的灵魂中存在三种品质: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好的,不受控制的激情和欲望是坏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依靠理性来控制欲望。柏拉图以如何培养这样的人为标准论述他的教育观念。
  首先,柏拉图认为“生物在柔软幼小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便能塑成什么形式”[2]。幼年时期接触的事物会决定它以后的样貌。因此柏拉图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和谐的音乐①会使人温和,优雅的诗歌能增强理智,因此儿童应该先接触音乐。首先需要对故事内容做出限定:孩子们第一次听到的应该是美丽而高贵的故事,应剔除“阴间”“尸首”之类悲惨的名词,防止儿童堕入消沉。去除那些把神描绘得丑恶不堪,或者表现诸神间明争暗斗的描写。他认为对神的描写应该是美好的。“神是善的原因,而不是一切事物之因。”[2]总之,柏拉图希望通过对诗人和其他艺人的监督,禁止描绘丑恶的形象。这样儿童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自然有分辨事物的能力,会向往美好,厌恶丑恶。而后柏拉图认为应该进行体育教育。他提倡简单的体育,为战斗而准备;要年轻人戒酒,保持警觉的习惯;食物也尽量简单。因为节制才能避免年轻人堕落。音乐和体育相互结合,使得年轻人既不粗鲁,又不软弱,理智和激情保持在一个相当的程度,这样就达到了心灵的平衡。   音乐和体育只是培养美好心灵的手段,达到善和美德才是目的。要到达可知世界,柏拉图认为方法就是辩证法。眼睛所见有时是错误的,辩证法可以使人脱离这种错误,达至可知世界。在学习辩证法之前要学习基础科目。这些基础科目是算术、几何、天文学和谐音。他提出学习不能使用强迫的方式,“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强迫实行的学习却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2]。之后,从二十岁起,让他们把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在表现良好的青年中挑出具有辩证法天赋的人。30-35岁再让他们进行辩证法的学习。其中,柏拉图提出不要让他们过早尝试辩论。学习者身处的环境除了有益之人,还存在一些目的不良的人,过早和别人进行无意义的辩论,会使其怀疑自己所学,冲击其价值观。35岁后,让他们在战争和公务中积累实际经验,同时考察能否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不移。50岁后,这些最杰出的人要去认识善本身。认识善后,再返回到“洞穴”之中,为城邦而成为统治者,用善来管理国家,从而使城邦达到善,待培养出像他们那样的统治者之后,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三、《理想国》中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教育的启示
  首先,针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问题,应该加强青年的唯物辩证法学习,提高青年认识世界的能力,尽快建立电影、游戏的分级制度,过滤青年接触事物。青年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辩证法是在哲学王培养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辩证法作为柏拉图眼中认识可知世界的学问,能使人更清晰地认识世界。与柏拉图使用的古代辩证法相比,唯物辩证法将对年轻人理解现实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加强青年对于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它能使青年面对多元价值时,可以进行正确的价值排序。基于当时希腊青年遭受一些放荡的音乐、文学的毒害,使其追求享乐,柏拉图认为对于诗歌和音乐应做严格限定。其对有害事物的处理方式是进行限定,而当代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多元,能从各种途径接受信息,只限定是不现实的,并且有时很难界定一个事物是否对于青年不利。如性知识不宜早接触,但教育必不可少。青年应该在合理的阶段接受正确的性知识教育,而非抱着好奇心,从更為有害的途径得到,以致产生不利后果。因此要用更加客观的眼光看待这些事物。对于显而易见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的事物,予以剔除;对于不适合低龄青少年接触的事物,进行限定。对于电影、游戏等事物,采用分级制度,给青年的娱乐更加合理、明确的空间。只进行限制,很难保证信息的完全封锁,也易引起抵触情绪。通过法律,给青年更加明确的空间,在合适时间接受合适的事物,无疑更加可取。
  其次,针对思想教育实效性不足问题,应转变教育方式,根据青年兴趣制定课程。柏拉图认为强迫的教育效果甚微。现在青年思想教育一大难点就是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是课程枯燥,与青年距离太远,难以引起青年的兴趣。随着社会的变化,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我价值,喜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强调个人价值,是世界青年价值观发展的趋向。因此应适当改变青年思想教育的方式,从现实出发,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外,采用更贴近生活的方法,使年轻人能够以更可接受的方式接受思想教育。强调根据青年的兴趣进行教育不意味着盲目跟从青年的兴趣,而是要正确引导青年的兴趣,让其对更加积极的东西产生兴趣。
  最后,对于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重视家庭、社会教育。柏拉图认为青年成长与他接触的人和学习的东西密切相关。幼年的学习会影响终身,所接触的人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他论述了爱荣誉的城邦中爱荣誉的青年形成过程。他身处混乱的城邦中,有一个善而不与他人相争的父亲,但是母亲抱怨父亲的“软弱”,仆人鼓励他做一个爱荣誉的人,他在外又看到荣誉带来的利益,由此在父母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变成了一个爱荣誉的人。可见青年所处环境对其成长的意义。因此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注意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形象;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现实情况,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满足青年的社会需求。宣传更有正面意义的人物,让青年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清醒地认识到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融合,才是实现个人健康成长的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述》专项课题组.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7(f08):25.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6,71,76,304.
  (责任编辑:宋 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42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