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台湾学前融合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考虑到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根源,且融合教育收效甚好,因此本文从台湾地区的学前融合教育状况出发,结合世界其他国家融合教育的概况,对此进行概括与分析,旨在加深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的认知,并为大陆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  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7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1-02
  一、引言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我国残疾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公布截至2010年底中国残疾人总数约8502万人,占我国总人口数的6.5%,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在2013年9月初做的一项样本容量约一万的调查,七成受访者表示身边有残障儿童,八成受访者表示当下残障儿童入学不容易,将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身边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不佳。
  而台湾地区实行融合教育从幼儿园学段开始,贯穿整个受教育的过程,这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应常规学习和生活的条件,特殊儿童的“特殊性”被弱化, 完成学业后可以和普通毕业生一样参与正常生活和工作。
  如果大陆也可以像台湾一样从幼儿园开始普遍实行融合教育,让这8502万人能够参与大众的生活和工作,将会为这个社会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出于此念想,对台湾的融合教育进行研究,希望得出启示,由此思考大陆实施融合教育的相关问题。
  二、台湾的学前融合教育
  1.政策的制定与发展
  台湾是一个重视法律法规的地区。1968年出台的“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规定:对于身体残疾,精神发育迟滞和天才儿童,应实施特殊教育或适当的学校教育机会。1987年颁布的 “特殊教育法实施条例”保障残疾人既有获得特殊教育服务的权利,同时还有参加普通班级的权利。1997年修订了 “1894年特殊教育法”,该法主要强调必须为所有特殊儿童提供所需的特殊教育及其相关的专业服务,明确规定了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的必要性,确保融合教育落到实处。
  2.台湾学前融合教育的安置形式
  (1)自足式特殊教育班
  大多安置中、重度以上的身心障碍学生,学生大部分课程是集中在同一班级上课,特殊教育教师负责主要教学工作,学习内容按启智班课程标准规定之领域设计;并视学生学习能力,安排部分课程在资源班或普通班上课。
  (2)分散式资源班
  特教学生适应普通班级的学习这一过程的协助由特教教师来完成。特殊教育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大部分课程,如有需要,他们可利用部分时间接受资源班教师的辅导。
  (3)巡回辅导班
  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例如特殊儿童人数太少不能自成一班,或是所就读的园所没有此类的班级或老师,可酌情在某些幼儿园成立巡回辅导班,由这些园所的老师到外校辅导学生。巡回辅导班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障碍类别的学生,台南市的巡回辅导班包括学前特幼和国小视障、自闭症、听障,此外还服务在家教育的学生,例如因身體病弱而住院的学生。
  3.身心障碍儿童融合教育的安置主张
  (1)安排特殊儿童就读于离其家庭较近的学校的普通班;
  (2)必须将对环境中特殊儿童学习的限制保持在最低限度;
  (3)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在普通班级的相关教育服务和普通班级教师的必要支持;
  (4)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注,重视环境改变带来的障碍。
  台湾每所小学都至少配备两名特殊教师,早期设立的专项特教学校在融合教育思潮的影响下逐渐退出教育体系,特殊儿童逐渐回归普通学校。
  三、台湾学前融合教育的思考
  1.融合教育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的自我发展
  特殊儿童接受融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发和张扬个性的过程,特殊儿童通过接受常规教育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潜能限度,最终适应社会。随着融合教育开展的不断深入,特殊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经验逐渐丰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殊性进行自我发展。
  融合教育能培养特殊儿童的一技之长,让他们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融合教育可以向特殊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技术等,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融合教育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特殊儿童在开展融合教育的班级中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同之处,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社会规范、人际交往技能等,学会协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更好地融入到社会。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儿童最终都要回归社会,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完成学业后还需要花较长时间来适应一般社会的环境。但若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则能够缩短适应的过程,令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为有效。
  3.学前整合教育有利于促进普通儿童的自我发展
  “自我效能”是对个人执行其工作某个方面的能力的主观评估。研究表明,当儿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在同个班级共同学习和生活,普通儿童帮助特殊儿童时自我效能感会被激发。特殊儿童在被帮助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帮助他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相互促进的过程。
  4.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受益于融合教育实践
  台湾地区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放在一起共同学习这样的融合教育的方式在台湾地区收效良好。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没有歧视,取而代之的是自发帮助、照顾他们,特殊儿童在帮助与鼓励中学会如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试着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在这里,他们找到了成就感,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与此同时,有些人认为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不公平,会拖延学习进度。但大部分声音还是认为大家平等地处于同一个社会中,资源共享是理所应当的。并且,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的帮助都是自愿的,学校没有规定他们去做这些事,这些付出让他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友谊,同时也是自身受益的过程。
  四、对于台湾融合教育可借鉴之处的启示
  1.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台湾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在当地和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明确了特殊儿童的范围、招生、繼续教育、服务、咨询、设施和福利, 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令特殊教育可以依法进行。 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充满了人文关怀,法规内容细致、全面。同时,当局还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规则,让特殊教育法更容易推广和操作。 例如,实施“特殊教育学生申诉办法” 和 “人民特殊教育奖励办法” 等实施细则,实施 “所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转学实施点” 和 “高校身心残疾人处理原则”也有行政规定。时代在发展,“特殊教育法”得到与时俱进的修订和完善,台湾融合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
  2.健全专业的教师培养体系
  台湾地区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规定学年必须培训半年,并取得 “教师职前教育证书” 。特教师范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后,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台湾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考核内容主要涵盖:语言能力、教育原理、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特殊教育课程及实施技能、评估与辅导特殊学生的能力等,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
  各个大学和学院培训特殊教育教师时,特殊教育课程是必修课,并与小组选修课结合起来,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的引导下,研究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指导的具体方法。其他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若需要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辅修来完成。
  3.以适宜性原则发展融合教育
  大陆的融合教育仍属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有待完善,目前首先要填补特教学校工作的空白。 另外,由于特教理论研究薄弱、推广不甚深入、实践范例也不够典型,人们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实施融合教育不仅仅是将有需要的特殊儿童安插于普通班级,而是根据该地区特殊儿童的类型和数量,以及特教教师资源的配备程度,将特殊儿童的教育以多种形式进行安置,可参考台湾地区现行的安置方式。
  融合教育旨在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享有同等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接纳和实行,大陆教育界同胞正为这群特殊儿童们的良好发展而努力着,虽然我们起步不久,但我们会一直在路上,相信大家的努力会让融合教育在大陆蓬勃发展,将会为“特殊朋友们”带来更多希望和曙光,将会为社会的发展注入另一股强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台湾特殊教育学会.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M].心理出版社,1987.
  [2]黄志成,王伟.英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2(03).
  [3]兰继军,李国庆,柳树森.论全纳教育的教育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2003(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