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题活动视域下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前教育是刺激幼儿进行健康发育的教育时期,通过一定的教育计划,使幼儿逐渐实现脑功能的健全和发展。儿童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学习发展最快的时期。通过正确、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会对幼儿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对语言具有一定感知和学习的能力。本文将对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学前幼儿的语言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主题活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250-02
  主题活动的教育方式在当前的幼儿教育要求下不断发展,在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成长发育期,对外界的刺激活动能够快速做出反应,成为幼儿学前语言教育培养的关键。在主题活动的教育方式中,必须对主题活动进行充分的规划和设计,发挥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儿童的语言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实践,为此需要在学前教育中增加幼儿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增加幼儿对周围环境认知的机会,使幼儿在实际的活动中培养自身的思考和语言能力。
  一、主题活动的意义
  主题活动是指在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通过主题进行活动和交流。在幼儿教育中,主题教育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主题活动的题目一般来源于生活,容易引发幼儿的参加兴趣
  主题活动题目的设定一般来自于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这些主题可以有效的吸引儿童的参与兴趣,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语言组织沟通能力。幼儿通过主题活动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进一步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1]。
  (二)主题活动教学方式更具系统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以课本授课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系统性的教授给幼儿相关的学习知识和语言内容,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充满片面性以及无法有效的消化掉相关知识[2]。而主题活动式教学使用系统的教学教材,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使各个主题活动之间产生更多联系,使幼儿在主题活动的课程学习中能够不断回忆知识之间的连续性,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和系统性认知。
  (三)主题活动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主题活动的制定可以根据节日、季节进行随机安排,使幼儿在学习中保持趣味性,促进幼儿对知识的学习了解。同时,主题活动的安排也可以在长时间的大主题下进行小主题设置。这样的灵活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四)主题活动激发幼儿动手能力
  主题活动能够促使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养成,提升幼儿的沟通能力和意愿,以及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开发幼儿的语言天赋。
  二、通过主题活动的选择确认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是培养幼儿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表达意愿和语言组织能力。在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选择时,教师需要在目标中设立相关的语言培养目标。如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动手写字和画画的能力[3]。在主题活动的教育过程中,既定的课堂语言规则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幼儿遵守语言规则的引导,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好习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多重培养,在主题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幼儿进行创新式的语言表达,不断拓宽幼儿的表达思路和表达方法[4]。在主题活动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幼儿进行初级语法知识的普及,使幼儿在交流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养成遵守语法形式的好习惯。总之,主题活动的语言教学方式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考虑到实际的语言交流需要,将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联系和运用,使幼儿的语言组织水平和沟通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分析
  在主题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核心因素,使设计的主体具有更好的语言教学意义。首先是兴趣,幼儿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注意力难以有效集中,只会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学习和观察的动机。为此在主题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能够引发幼儿兴趣。其次是生活,幼儿的经历和情感体验较少,主题的内容最好和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使幼儿对相关的主题产生熟悉感,达到吸引儿童关注的目的。最后是发展,进行主题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必须明白主题的设计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在主体中融入更多教育和思考元素,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另外,在教学主题的设计中,应该尽量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开展活动,使幼儿对主体的活动内容产生一定的联系性思考,加强主题式教育的系统性和目的性[5]。除了教师自身设计的主题活动,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可以观察幼儿的学习态度和反应,灵活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幼儿能够充分的享受主题活动教学的作用。老师可在活动中多鼓励幼儿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促进幼儿沟通能力的表达和培养。
  四、主题活动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在主题活动前确定教学方法,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为了增加活动氛围,增加幼儿的活动参与度。老师应准备足够的教学辅助器材,使幼儿感受到活动进行时的氛围。老师在活动中应充当纪律管理者和推动活动进行的角色。老师可以开展多种组织形式,分群分组鼓励幼儿进行活动的互动和交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和操作。在活动的开始阶段,老师应该鼓励每个幼儿对活动的想法进行发言,了解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6]。在活动进行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想法的表达,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的沟通、自由的交流,达到教学目的。在活动中老师应该摆正自身的心态,减少幼儿之间的沟通干预,引导幼儿之间的交流沟通。
  五、老師在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的引导方式   (一)根据所处的环境,引导幼儿语言的表达
  幼儿所处的环境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师应该注意幼儿的行为举止,引导幼儿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如引导幼儿将看到的图画或工具进行一些初步的概括和描述。或让幼儿想象自己平时在家的生活场景,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幼儿能够根据自身的想象用语言描绘自己看到的东西,提升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通过对儿歌图画的学习了解,拓展幼儿的语言表达思路
  在幼儿的语言培训中,除了描绘发生在自身周围的事物,也可在書本图画中和儿歌中启发幼儿的语言表达灵感。如使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提升幼儿对语言韵律的感知,拓展自身的语言表达思路。通过不同图画的展示,使幼儿能够观察到图画之间的联系和变化,通过一些细节的想象,使幼儿能够根据图画内容想象内容和场景,提升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
  能力。
  (三)通过活动的模仿,增加幼儿的情感想象和体验
  为了拓宽幼儿表达的思路,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特殊的活动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完善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安排一些带入感比较强的活动,使幼儿能够对所产生的情绪进行充分的想象和思考。通过情感的模拟想象使幼儿能够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打开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思路,促进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六、结束语
  主题活动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给了幼儿自由想象表达的空间,吸引了幼儿对学习和参加活动的兴趣。主题活动的教育模式适应了儿童发展的天性,适宜抓住教学的节奏,能够更加积极的参加活动,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主题活动中的语言教育需要教学主题的策划者充分的了解主题活动教学的内涵和意义,设立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语言的鼓励下,使幼儿能够在相对自然、自由的环境中完成学前的语言教育任务。同时,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给予了教学团队更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可以用更加灵活有趣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我国幼儿园教育阶段的教育水平进步发展。主题活动的教学方式对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每个儿童的观察,循序渐进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幼儿多引导和调动,使幼儿尽量自然的完成语言能力的提升。
  主题活动教育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引入我国,在我国幼儿教育阶段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中比较主流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理念是对幼儿的培养过程中,注意对幼儿自身自然的引导,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启蒙。我国的主题活动式教育也在不断推广普及,为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娟.主题活动视阈下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策略[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7(4).
  [2]顾颖颖,卞红梅.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前教育专业小班化教学实践——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5).
  [3]马芳.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37).
  [4]李芳雪.学习共同体在职业院校实践课程中的应用——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5).
  [5]郭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7(20).
  [6]沈润青.核心经验视阈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新常态探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7).
  【作者简介】
  申涵子(1994~),女,陕西渭南人,学历:研究生,西安培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