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同伴欺凌个案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以青少年同伴欺凌中的被欺凌者为对象,结合研究者本人的服务经历,开展了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同伴欺凌个案的具体实践,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此类案例的实际经验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青少年;同伴欺凌;社会工作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同伴群体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在青少年群体中,同伴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同伴之间的欺凌行为对当事人的价值观建立和人格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人际、家庭、社会问题。
  本文关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同伴欺凌事件,结合研究者本人在H市青少年发展中心的服务经历,开展了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同伴欺凌问题的实务探索,进而探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干预措施。
  一、实务案例介绍
  H市青少年发展中心下设一个少年儿童体验类场馆,入馆儿童可在此体验各类工作,依靠自己的“劳动”领到工资——“Do币”,用以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学习感兴趣的技能。“阳光居民成长计划”特训营,是场馆的一项综合活动课程,依托城市仿真社会平台,融合职场体验、口才训练、团队训练、理财任务等,让孩子经历学习、工作、娱乐、团队活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及品德意志。
  2018年7月,研究者担任“阳光居民成长计划”特训营辅导员,与营员们朝夕相处一个多月,全天跟队随行,收集到孩子们的一手资料。案主:被欺凌者小玉(化名),10岁,小学四年级女生,体型瘦小,性格内向,成绩中下。案主在学校常被人欺负,在训练营中也被另一个小女孩肢体攻击,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家长评价:不爱与人交流,朋友圈很小。其他营员评价:不爱与人交流,但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二、被欺凌者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
  (一)问题分析与计划制定
  案主的主要问题是:在自己学校和训练营中曾遭受同伴欺凌,留下心理阴影,从而产生自卑、忧郁等负面情绪,造成较大的困扰,学习成绩也受到影响。根据ABC理论分析由被同学欺凌所导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问题是案主学习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从非理性信念的产生上着手,使情绪困扰可以得到改善,进而改变行为问题。因此我们决定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改善案主的状况。
  介入目标:帮助案主增强自信,学会与人沟通,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形成正向自我评价,建立朋辈群体支持网络。关注的问题是因被欺凌而带来的情绪困扰,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其非理性信念,使其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社交的轨道上来。
  行动计划:识别案主的非理性信念,通过自我袒露的技巧来说明案主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之处,鼓励案主改变负面的自我评价,提高案主的自信度。
  (二)介入过程
  (1)第一次会谈。利用训练营休息时间,社工与小玉进行了第一次会谈。破冰,取得信任,向小玉解释欺凌者不合理行为的缘由: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旨在让案主学习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并让小玉表现友善的意图,以此促进双方握手言和。
  (2)第二次会谈。社工给案主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为一群青少年对另一个青少年的欺凌行为,小玉看着视频内容,紧咬嘴唇,不敢直视。之后,社工引导小玉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果看到别人被欺负自己作为旁观者,她没有想过会上前帮忙。社工给小玉解释道:如果被欺凌者在遭受欺凌时,选择逆来顺受,也不反抗,这样反而会让其他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被欺凌者,更不用说会上前伸出援手了。还有,如果在欺凌行为发生过程中有旁观者在一旁加油助威,会使欺凌者下手更重。
  接着,社工给案主播放了另一段视频,内容是一个被欺凌的青少年在遭受欺凌行为时选择大声反抗,并向其他人求助,然后欺凌者就慢慢减轻了肢体侵犯,最后停止了欺凌行为。看完视频后,社工解释到:遭到欺凌时除了忍气吞声,我们要想其他方法减少自己所受的伤害。即使在身体力量的没有对方强,但是在气势上吓到对方,从而可以达到终止欺凌、保护自己的目的。如果受欺凌者在被欺负过程中向他人求助,会激起被求助者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能够及时阻止施暴行为,从而使被欺凌者获得帮助和保护。
  社工建议小玉在遭受欺凌时要勇于向他人求助,小玉也觉得这种方法值得一试。最后社工与案主一起进行了场景模拟,案主在被欺凌时大声反抗并向旁观者呼救,并承诺下次遇到被欺负的情况,就用这种方法保护自己。
  (3)第三次活动。小营员们此前在综合实践课堂上学习了杯子舞,每个小队将派出五名小营员进行杯子舞大赛,小玉在杯子舞的表演过程中表现较好,社工在活动中积极鼓励小玉,大胆表现自己。
  表演结束后,社工运用优势视角与案主对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你是否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你是否有实现目标的渴望,你自身的优势,你过去成功的经验,支持你的家人朋友,你的实力等,在社工一步步引导中,案主不断发掘出自身的自然资源,对成功的渴望推进着案主迈出了第一步。
  这次会谈,让案主勇敢的迈了出去,认识到自我展示带来的信心与成就感,杯子舞大赛的奖励使案主的自信心进一步扩增,案主的情绪变得更加开心活跃。
  (4)家庭介入。社工通过与案主父母的电话和微信联系,告诉家长要多鼓励、赞赏、表扬案主,经常询问孩子在学校中与同学交往的情况,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害怕之处。将孩子在训练营中的图片、表现及时反馈给父母,获得了父母的认可,促进形成支持性的家庭系统。
  (三)结案
  个案介入结束时,社工与案主进行了面谈,共同回顾了整个辅导过程,案主注意到了自己的成長,相比以前产生了一些好的改变,社工也肯定了案主配合的态度和所做的努力与尝试。最后,社工与案主一起展望未来,鼓励案主坚信自己有能力和信心独自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
  (四)总结评估
  (1)效果评估。自评:个案辅导进入尾声,社工让案主谈谈自己的变化,案主谈到自己这一个月很开心,偶尔会想起被欺负的事,还是会难受,总体上比以前更爱说话,更自信了。在训练营交到了几个新朋友,会和她们一起玩,也建立了微信联系。以前被欺负后产生的一些不理性想法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会了今后在遇到欺负时要自我保护和积极求助的方法。   他评(家长):案主家长认为,经过社工辅导后小玉的变化很大,比之前开朗很多,并欣喜于孩子变得更独立,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2)过程评估。在个案辅导过程中,社工通过多种个案会谈技巧和小组活动技巧,对案主表达支持和关心,运用优势视角不断引导案主发掘自身的自然资源,逐步跨越自己内心的障碍,转变信念,形成积极的态度。
  三、研究总结
  研究者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相关技巧,为被欺凌案主提供了及时的个案服务,完成了预定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以后的相关实务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对于被欺凌者,研究者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優势视角理论等方法,不断引导案主发掘自身资源,逐步跨越自己内心的障碍,转变信念,形成积极的态度,建立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会谈过程中案主谈及自己受欺凌的具体过程时,会回忆那些痛苦的、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经过,会产生身心的较大不适,在心理上容易造成二次伤害。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把握适当的度,更加熟练的运用工作技巧,更多地站在案主的角度考虑,以达到伤害最小化、帮助最大化的目的。
  其次,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在介入过程中社工要积极运用同理、倾听的个案技巧,鼓励、激励、正面表扬案主的点滴改善,给予案主更多的正向信息,从而引导案主树立自信和自尊,促进其心理的稳定和成长。
  再次,在研究中,我们往往流于“想当然”的逻辑推理空想中,经常会忽略了现实中服务对象这个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以致于服务效果并不明显。青少年服务对象正处于性格、行为变化的关键期,要求社工在服务过程中要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要有足够的耐心,发现案主身上的闪光点,促成形成案主完成行为改变的心理动力,有助于帮助案主成长的目标得以实现。
  总结而言,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出发,运用个案工作对被欺凌者开展介入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邱慧萍,叶清.学生暴力行为分析及其防治[J].江西教育科研,2006.
  [2] 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
  [3] 胡勤国,高先君.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
  [4] 张晗瑜.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犯罪青少年帮教案例研究[D].吉林农业学,2013.
  作者简介:钱鑫宇(1997- ),男,河北邯郸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本科在校生,社工专业15级学生。
  *通讯作者:袁巧玲(1978- ),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