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以及教学评价单一的问题,因此应从优化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以此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进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改革,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且繁杂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太过陈旧,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缺乏前沿的幼儿教育理论和观点,教学案例与时代现状不相符。二是课程结构编排不合理,重难点笼统模糊,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三是重理论、轻实践,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较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导致学生在工作中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死板且枯燥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授,多数教师还是采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幼儿缺乏感性的认识,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灌输抽象的心理学理论,通过做笔记、勾重点、在课后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学习,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只会让学生绝对课堂枯燥无趣,也使教师的讲课热情也不断衰减。
  (三)教学评价单一且片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评价往往试卷决定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及其单一,缺乏形成性的考核,學生为了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在考前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更是有很多学生出现平日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很多学校的课程评价主体往往只有教师自己,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同伴评价,难以真正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全面性。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给学生未来的幼师职业道路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材内容和实际相融合,不断创新课程考核形式,丰富课程评价体系,实现本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优化教学结构
  (1)整合课程结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知识点零散琐碎,理论知识偏难,教学案例较少,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以及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笔者对课程结构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现阶段,我校采用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共有十四章,笔者划分为了四部分:一是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是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包括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特点,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学生通过该部分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全面的了解。三是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涵盖了学前儿童发展最新的理论和教育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四是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尝试着找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
  良好的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和特点的研究不断更新,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了更新,把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和实习遇到的实际案例搬到课堂教学中,以案促教,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与《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交叉重复的内容,根据教研室的教改会议的讨论结果,由保育课程的教师承担生理的教学内容,方便学生把握课程的重难点。
  (二)改革教学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讲授时力求知识的面面俱到,而学生则是坐在课堂上一味地听,记笔记,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1)教师教授和学生试讲相结合
  试讲是体现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教授与学生试讲相结合的形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模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在讲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涉及到遗传素质和家庭教养方式的模块,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生动形象地向大家讲述了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2)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通过教师的指导,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等方法,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书本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和内化,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如在学习“学前儿童社会交往”中的攻击性行为时,通过给学生呈现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结合学校的见习和实习计划,将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对幼儿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前儿童的记忆”的讲授时,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小、中、大班的孩子作为被试,通过向幼儿讲述同一个故事《狼和小羊》,尝试让幼儿进行复述,并撰写实验报告,加强学生对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的了解。
  (三)创新教学评价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新型课程教学和评价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体现“全程实践,优势定位”的理念。而学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成绩主要由学生课堂表现(10%)+形成性评价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50%)三部分构成,最终实现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評价主体多元化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传统的评价主体只有教师一人,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增加学生评委和自主评价的形式,不仅让课程的评价过程更加客观,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和别人,并从评价的结果中让自己不断地调整和提高。
  (2)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评价内容既有说课、试讲、小组汇报等动态考核,又有小论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等静态考核。同时,鼓励和提倡教师将考核内容与未来职业岗位的胜任要求相结合,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三、课程改革反思
  通过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也更充满生机。一是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课堂的变化,课堂教学中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和思考。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只有坚持“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专业项目为课程结构”的思路,按照现行的行业需求和教学理念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根据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与行业、市场进行对接,使课堂教学回归到职业教育的本质,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使教学之路和课改之路走的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吴亚芸.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59.
  [2] 杨惠娟.关于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J].山西青年,2013(06):109.
  [3] 王敏.《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J].现代交际,2014(08):144.
  作者简介:任留燕(1987-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助教,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