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改革与探析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院校中设有不同的专业,旨在培养各专业性人才。在道德建设的背景下,促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改革显出了其重要意义。高校教学改革中应该探索出一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入结合的道路,同向而行。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要从不同方面推进该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化教学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122-02
   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学术性、政策性以及意识形态性越加得到了统一,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思维方式呈现敏锐性、敏感性,面临更多的选择,行为存在较大的矛盾性,而情感也更加多变。这两方面为思政课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提供了现实依据。基于新时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高校应该努力的方向之一,也是关键所在,教师应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入贯彻在日常教学中。“专业课程思政化”主要是强调各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要将思政教育覆盖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以及不同的教学体系之中,使课程育人目标转变为全课程育人。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虽然各属于不同的区域,不过都需要坚守课程本身的重任,为人才培养助力。
   一、培养学科思政化思维
   在高职教学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很多专业中,都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態属性,其主要发挥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也是思政课程建设的核心。若学科中与思政没有充分结合,课程教学的中心点就会丧失,进而造成课程教学传授知识、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引领三方面有矛盾产生。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化模式改革,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学科思政化思维,以观念引领教学,在专业的基础上形成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方法论,从而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精确地找出来,与各学科进行融合。
   科学思维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启发,是思政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每个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都相对严谨,自身的思维方式也更加严密。针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出突出的客观性、逻辑性以及抽象性,通过对这些思维方式的应用,不但可以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转变其思维方式,将其应用于生活之中,如人际交往或社会服务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教师能够重视起来,挖掘课程的思政价值。而文史类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则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明白真理所在,还要让学生能够学会思考社会存在以及人类发展的本质规律,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处理,这也是文史类专业教师应该遵循的课程思政化科学思维。
   二、紧抓专业思政化素质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无论哪个专业,都设置有思政课程。专业思政化素质的紧抓,需要首先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化思维进行培训,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精品课程观摩或是交流研讨会,让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能够得到提升,逐渐培养教师主动对德育元素、专业课程思政结合点的探究意识。就工作坊等新型的培训模式,需要教师将思政课程与所学专业进行有机融合,教案中要有思政元素渗透,并且在培训会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培训期间,要注重教师对实践路线的把控点,保证课前和课后的一致性。其次,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建立“课程思政”教研室,为每1个试点专业课程配备两名思政教师(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一名辅导员),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三支队伍的交流机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对接课程标准,共商教学方法、手段,并落实到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资源库建设当中。以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学校要建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以教研立项形式激励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力争使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能形成独特的“思政”话语体系,引导和激励教师既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润养。在实施教学激励计划过程中,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重要抓手。
   三、寻找学科思政化契合点
   加强课程思政化的改革,并不只是在教学中增设几门课程或者组织活动就可以,而是需要在其中渗透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之中,更要在教学途径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内涵,让立德树人变得“润物细无声”。专业课程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寻求各个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教师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寻找思政内容在其中的渗透,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二者结合的形式与内容,将德育的因子撒入专业课程中,更好地开展教学。例如,在学科教学建设中,教师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线融合进教学之中,学生在实践中要注重细节把控,力争做到精益求精。总而言之,要按照课程的自身特点,更好地寻找到学科建设中思政的切入点,精确地找到课程之中的思政因子,可以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大纲中。另外,按照专业特点与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中国红色传承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思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中,还能够让课程的思政化变得更有针对性,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也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将思政教育落实到现实中。学生可以运用科学技术解决乡民或基层群众的生活问题或是致富难题,贯彻和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习艺术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下乡活动,让学生了解乡村或城市的变迁,用心去感受生活,借助高科技将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为人排忧解难,增进故乡情,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故乡,提供建设家乡的正能量。    四、明确学科思政化目标
   在学科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因素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学生的德育素质要求,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标准、课程教案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将其纳入思政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对学生的德育要求与素质进行详细的细化。与此同时,实现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质量体系的融合,采取科学的质量管理方式,确保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规范能够更加有效。学校可以将校园中的思政研究相关教师组织起来,编撰与专业课程思政化有关的案例书籍或是优秀成果集,致力于对专业课程思政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为师生课程思政化教育能够建立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力求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所以,课程思政化改革的效果到底怎样,应该将学生获得的体验感作为检验的依据。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等方面落实德育理念。也就是说,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文件的评审中要对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等进行科學的考量,让其能够更好的实现。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应设置“育德效果”观测点。除此之外,教师在对该专业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考核,还要对其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应该更加全面和客观,实现对学生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科学评价。评价标准对学习最终的效果要更加重视,对职业素养如何表现更加重视。评价模式则是要将量与质进行结合。对实际运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客观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等方式进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对高校思政工作有所强化,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贯彻教育部长陈宝生的思政教育要求,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从“育人”的根源出发,深化教师的育人意识,让学生的品格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该致力于对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资源结合资源的开发,开发校本资源。教师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思政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教育模式,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的人才储备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可以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艳.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方法和途径研究[J].长三角,2010(4).
   [2]陈占安.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沪),2010(11):4-9.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