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共图书馆联盟馆藏资源建设共享的实践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馆藏资源;建设共享
  摘 要:构建公共图书馆联盟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文章分析了以郑州图书馆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建设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推动公共图书馆联盟建设发展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8-0007-0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更加重视公共文化事业,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其事业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政府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在馆藏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价值,是目前图书馆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探讨了以郑州图书馆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联盟的现状,提出了发展策略,意在充分发挥各馆优势,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1 构建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必要性
  公共图书馆联盟是在某一特定地域内,以多个图书馆成员为单位建立的图书馆联合运作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是集各馆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事业的信息化进程、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目前,建立图书馆联盟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的图书馆联盟中,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数量较多,大部分省份均已建立省级高校图书馆联盟,而公共图书馆联盟的数量较少,因此构建公共图书馆联盟是非常必要的。
  1.1 减少成员馆的运作成本
  随着图书、报刊及各种珍贵文献资源价格的逐年上涨,图书馆每年要增加图书、报刊等资源的种类,就需要充足的经费作支撑,而公共图书馆每年的经费是有限的,单个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资源很难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因此,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每个图书馆不论馆舍大小还是馆藏量多少,必定会有本馆的优势与特色,因此一个区域内的图书馆联盟应凸显个体特色。联盟内的图书馆应进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文献资源的重复购置,进而节约大量的购书经费。联盟内的图书馆还可将有限的经费用于订购读者急需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文献资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3 读者阅读需求的不断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职责,是民众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基地,对于提高民众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落实到具体情况中,每一家图书馆的文献总量有限,很难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区域内的图书馆应联合起来,进行共建共享,达到丰富馆藏资源的目的。这符合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联盟内图书馆的相互协作不仅能够缓解单个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与读者信息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还能够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4 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公共图书馆联盟内的成员馆相互分享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料、馆藏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其作用在于促使联盟内的成员馆联合起来,花最少的經费,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2 以郑州图书馆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联盟的状况分析
  目前,以郑州图书馆为中心形成的公共图书馆联盟,包括登封市图书馆、巩义市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杞县图书馆、兰考县图书馆、夏邑县图书馆、新密市图书馆、新郑市图书馆、永城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原阳县图书馆、中牟县图书馆、荥阳市图书馆等,以及郑州市内的高新区图书馆、经济技术开发区图书馆、管城区图书馆、惠济区图书馆、金水区图书馆、中原区图书馆、二七区图书馆、上街区图书馆。
  2.1 公共图书馆联盟的优势
  2.1.1 图书馆操作系统的统一。目前,该联盟内的图书馆统一使用SirsiDynix图书馆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对图书、报刊及其他文献进行编目、管理等。郑州图书馆在使用该系统的过程中经过学习、研究,总结了一套简便的使用操作方法。郑州图书馆将经验分享给联盟内的其他图书馆,进而节约了成员馆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2.1.2 通借通还的实现。目前,该联盟内的图书馆统一使用SirsiDynix图书馆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馆与馆之间馆藏资源的通借通还,读者只要拥有联盟内任何一家图书馆的借阅卡,就可免费在联盟内其他图书馆借阅允许外借的馆藏资源,且拥有查阅馆藏资源和使用电子资源的资格。因此,该联盟内的图书馆必须向社会大众开放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2.1.3 人力资源的共享。馆员是图书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图书馆的专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尤其是既拥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公共图书馆联盟来说,成员馆之间可以分享工作经验,如郑州图书馆将SirsiDynix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分享给其他成员馆。
  2.2 公共图书馆联盟的不足
  2.2.1 联盟成员馆未实现联合编目。目前,该联盟内的图书馆虽然统一使用SirsiDynix图书馆管理系统对馆藏资源进行加工,但是并没有实现统一的编目,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该联盟亟须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运用SirsiDynix图书馆管理系统实现联合编目。该联盟内的图书馆在对新的资源进行编目著录前,可先进入系统进行查重,如果有成员馆已经对这部分资源进行了编目,就可直接在现有的编目信息中加上本馆的馆藏代码,不用再在同一数据库里重复增加编目信息,这不仅节省了系统的存储空间,还节约了时间与人力。   2.2.2 联盟成员馆未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现代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馆藏质量,因此,成员馆应将拥有的数据库资源向联盟内的其他图书馆开放,实现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的作用。目前,以郑州图书馆为中心形成的公共图书馆联盟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没有实现数据库资源的共建共享。
  2.2.3 各成员馆互补程度较低。目前,该联盟内各成员馆还未形成本馆的馆藏特色、服务特色,他们之间的优势互补不显著,互补程度较低。因此,各成员馆应积极完善馆藏资源体系,形成特色,进行优势互补,真正体现图书馆联盟的价值。
  3 以郑州图书馆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展望
  3.1 数据库资源的共建共享
  由于同一区域内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类似,具有联合建设特色数据库的现实基础。具体来讲,各成员馆应配置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平台,在自建特色资源库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完整的资源库。由于各成员馆的规模不同,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共享数据资源库既要体现全面性又要展现各成员馆的特色,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联盟不仅要建设综合性较强的通用型数据库,还要建设专业数据库。
  3.2 馆藏资源共建共享
  一些公共图书馆在订购资源时习惯采取大而全的购买模式,对读者需求没有充分了解,导致馆藏资源利用率较低;还有一些公共图书馆由于资金有限,馆藏复本量不足,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联盟需要制订合作采购计划,做好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长远规划,充分发挥各成员馆的馆藏资源价值。具体来讲,公共图书馆联盟应对成员馆的读者阅读需求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明确成员馆的訂购内容,进行统一采购,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如:对于一些大型丛书、外文原版期刊等价格较高的资源,公共图书馆联盟应进行集中购买,这样既节省了经费,又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3.3 注重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目前,我国制定了许多标准化建设的规范与规则,如针对文献分类工作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针对文献数据录入编目工作的《中文书目数据制作》等,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公共图书馆联盟应制定统一的书目数据著录标准,为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支撑。
  3.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公共图书馆联盟得以发展的重要人力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联盟可采取线上和线下的培训模式,定期对成员馆的馆员进行集中培训与业务辅导。业务培训能够增强成员馆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馆藏资源建设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还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提高公共图书馆联盟读者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能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满足他们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4 结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单一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民众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只有采取联盟合作模式,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公共图书馆联盟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各成员馆要认识到公共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的重要意义,发挥协作共享的优势,拓宽公共图书馆联盟的服务范围,扩大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影响力,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蕴红.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及策略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426-427.
  [2]夏晓慧.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以淄博市图书馆联盟建设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06-112.
  [3]许迎霞.构建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协作服务体系的思考:以鞍山地区公共图书馆协作体系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2):41-43.
  [4]许丽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区域性协作建设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128-129.
  [5]殷蔚薇.浅谈区域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共享理论[J].科技资讯,2014(19):251,2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2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