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家庭“亲子关系”的困境与解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在摆脱物质匮乏窘境的同时,不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个别家庭的“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子女过分依赖一方家长,隔代教育导致亲子关系淡薄,过于强调家长权威。通过倡导人文主义养育思想和权威型养育方式,塑造健康亲子关系和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注重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探索解决中国式家庭养育的危机之路。
  关键词:亲子关系;中国式养育;困境;解构
  家庭教育的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处理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总想通过某种先进的教育方式来让子女独立、优秀,然而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大多数家庭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本末倒置,重视“家庭教育”而忽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比“家庭教育”显的更为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一种稳定的家庭安全感,从而能够放心地感受自己内在生命需要建构的部分,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健康发展的源头。
  一、 我国家庭“亲子关系”的理论解读
  在家庭关系中,子女与父母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影响着社会个体的安全感。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有利于子女内心的安全感,有助于家庭良好关系模式的建立,父母成为了子女的“重要他人”,孩子在实施具体行为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并且不愿打破这种关系。相对于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学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孩子未来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
  (一)“亲子关系”的内涵及实质
  1.“亲子关系”的内涵界定
  亲子关系是在家庭关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父母與子女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现为父子关系、父女关系、母子关系和母女关系,广义上的“亲子关系”还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指出,“依恋”是人类的本能行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社会个体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孩子日后的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反之,亲子关系不好或缺失,则会使孩子从小就陷于发展的劣势。这些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亲子关系”是联结孩子与父母的心灵纽带,一旦“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心灵就失去了归宿,从而产生亲子关系紧张和子女的心理问题。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教育的最根本问题。良好的亲子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家长与子女间能够平等对待,父母对子女更多的是教育、引导,而不是强制、言语暴力,有时候家长需要暂时抛开长辈的身份,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与孩子平等地相处。因此,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氛围,紧张的家庭氛围则会导致子女内心的不安全感,进而引起亲子关系的紧张。
  2.“亲子关系”的实质
  20世纪90年代,吉姆·费伊和福斯特·克林纳发明了“直升机父母”一词,指父母像直升飞机一样盘旋于子女头顶,对子女实施指挥、控制、帮助。父母之所以需要孩子惧怕自己,无非是为了便于管理,父母无须花费多余的时间体会孩子“幼稚的”情绪,不需要解释、沟通、协商以至于达成共识。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或言行不符合家长的意志,施以言语打压、暴力处罚就可以达到纠正的目的。这是一种专制主义的养育方式,在养育哲学的意义上,大多数中国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专制主义。因此,家庭“亲子关系”的实质是权力关系。
  (二)“亲子关系”的现状
  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叛逆”是一个重要议题。孩子“叛逆”的年龄现在已经大大提前,而儿童抑郁、自杀的年龄也正在屡创新低。我们与孩子互动的方式是约束或管控其思想的自由发展,灌输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不能对子女进行平等的交流。约束式的养育方式在孩子的幼年可能还有效,但随着子女自我意识的增强,面对问题会有自身的价值判断,一旦遇到外界的阻力便会产生抵抗心理。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已经力不从心了,在日常生活中认为孩子“叛逆”了。所谓“叛逆”,本身已经预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彼此权力不对等、身份不平等的意识。对子女长期的约束会扼杀其思维活力,凡是容易寻求别人意见,在面对现实困难时变得毫无主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慢慢发展为相对固定的、个性化的人格主体,会形成其自身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点,
  (三)“中国式养育”危机
  在我国,父母把子女养育作为家庭的重心,养育子女的重心围绕着子女的教育展开,教育的重心又落实在考试成绩上。父母自认为对孩子关怀备至,能否帮助孩子成功尚无定论,但带给孩子们的压力却是真实存在的。
  我国家庭实际生活中子女缺少自由、自主,孩子需要“听话”、“感恩”,需要严格按照父母设定的道路,满足父母设定的所有理想化要求。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孩子的成长没有达到预设的养育目标,亲子关系紧张的状态更令人备感困惑。父母通常归咎于孩子和社会、文化环境,解决办法往往是加强训诫、升级打压,还有人呼吁恢复传统孝道。正如美国养育革命先锋人物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指出的:孩子的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家庭的养育方式陷入了空前危机,反思与改变已经迫在眉睫。
  二、我国家庭“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
  家庭亲子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关系,父母在家庭亲子关系中的地位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中,一般在子女未成年之前,由父母在家庭“亲子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逐步实现平衡。社会上经常会出现部分社会个体不能适应社会甚至引发犯罪的行为,在这一群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导致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注重“亲子关系”,而忽视“夫妻关系”   部分家庭夫妻之间关系淡薄,为维持家庭关系的平衡,父母双方会刻意将 “亲子关系”作为“夫妻关系”的补偿,对子女过分娇宠、干涉,这种“亲子关系”是不健康的,会导致子女在家庭关系乃至以后的社会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容易自私和任性,影响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子女与过分依赖一方家长
  现在很多家庭都由母亲承担子女日常生活的责任,“亲子关系”实质上为“母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母亲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相对较长,而父亲很少加入到这个亲子关系中来,孩子对母亲过度依赖,而与父亲关系相对疏远,在这种“亲子关系”中成长的子女缺乏与父亲的相处,对其家庭性别角色认知和发展极为不利,如果不注意调节会产生“恋母情结”。
  (三) 隔代教育导致亲子关系淡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在家庭亲子关系中存在隔代抚养、教育的现象。子女由祖父母抚养和教育,甚至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其抚养和教育的职责都由祖父母承担,孩子跟祖父母在家庭关系中更为亲密,对父母缺乏相应的依恋感,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子关系相对淡薄。同时,家庭隔代教育也不能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不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建立。
  三、我国家庭“亲子关系”的困境解构
  忽视子女的心理问题,最大的表现就是漠视问题的发生。现在社会信息太发达,孩子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变得非常的早熟,使子女的心理发育提前,能够更早的认识自我,但是他们又缺乏理智和相应的承受能力,使家庭“親子关系”产生诸多问题。
  (一)倡导人文主义养育思想和朋友式的沟通方式
  家庭“亲子关系”和“中国式养育”的危机,是父母专制养育所致,需要倡导人文主义的家庭养育思想和朋友式的沟通方式。“人文主义”养育思想起源于美国,重在强调人的价值和自由,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子女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把社会个体的“自我实现”作为目标,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为追求,提出了一系列适合家庭子女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中国还没有经历过像样的人文主义洗礼,既面临着摆脱传统家长制、等级制、家长专制独裁这些基本上属于西方古典人文主义时期的任务,也需要借鉴和整合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二)注重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不正常的亲子关系以及不正常的养育模式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在家庭教育与养育中,允许孩子独立、自由,而不是把他们的不同意见和感受视为需要“镇压”、“纠正”的行为。鼓励他们自由、独立的思考,着重培养子女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切忌用父母的言论和行为束缚子女的独立思考,反而错误的认为是“听话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听取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使子女在家庭事务中享有充分的发言权,从而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三)塑造健康亲子关系和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合理的进行自身定位,塑造可亲近、善于沟通的良好父母形象,父母要善于运用合理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父母能够给与家庭成员均等的亲情赋予,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
  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异性相吸”使亲子关系平衡,要注意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家庭角色的配置,缺少父母任何一方,孩子的性别意识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不用条条框框束缚子女。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亲子活动,采用“家校联动”的方式促进亲子关系的亲密、和谐,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中国式的家庭养育方式属于无底线的“给与”,这种家庭养育子女的方式有其生存在土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适婚青年人进入城市生活,因购房和婚姻的成本需要,单靠子女无法完成我国“成家立业”的传统思想需求,使大多数家庭倾尽所有,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中国式的家庭养育方式值得反思,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系统工程,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虎金峰.传统“主客”二元亲子关系的超越与现代“主体间性”亲子关系的建立[J].少年儿童研究,2019(06):42-46.
  [2] 曹爱琳.论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J].黑河教育,2019(07):75-76.
  [3] 周文坤.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二孩家庭亲子关系实务探究[J].社会与公益,2019(06):13-15.
  [4] 毕扬,黄贵英.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利弊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29-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专题项目“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危机积极干预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SJB831。
  作者简介:戴仁卿(1980 —  ),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8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