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现代图书馆建筑看未来馆舍形制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陶兴华

  关键词:馆舍建筑;建筑理念;现代图书馆
  摘 要:文章举例介绍了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案例,描述了现代图书馆的馆舍设计、布局原则和理念,阐释了未来图书馆建筑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1-0072-02
  1 背景
   刘国钧先生在《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中提到了图书馆五要素,即读者、书籍、领导干部、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信息时代,其观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虽然目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读者的阅读途径呈现出电子化、网络化趋势,但图书馆服务仍需要一个现实载体。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各地建成了一批设备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的新型图书馆。
  2 图书馆建筑形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数量的剧增及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原有的建筑结构、功能设置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时代,很多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新增服务功能,构建新的阅读空间,如二十四小时图书馆、创意空间、共享空间、学习空间、少儿活动空间等,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图书馆基于人机工程原理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新图书馆。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建了不少堪称经典的图书馆建筑,如国家图书馆新馆、南京图书馆新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在建)及广州图书馆新馆等。国家图书馆新馆整体外形如一本合上的书,设计新颖,凸显节能理念。其屋顶和墙面用钢化玻璃制成,便于阳光直射进来,室内空间布局上空下实,像一个巨大的“斗”,“斗”形的开放空间内底部作为阅览区,四周环绕各层作为藏书兼阅览区,通过这个“斗”的聚集作用,从屋顶射进的自然光可直达每一层,照亮整个阅览区。南京图书馆建筑取意于“天圆地方”,采用“中空弧形”的外观设计,强调空间灵活布局。由于南京地处江南多雨地带,地下水丰富,地库不能用作藏书,因此采用了“下阅上藏”的总体布局。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定位是未来上海的文化地标建筑,基于“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开放灵活、生态环保、互联互通的设计原则,分地上七层、地下两层。广州图书馆新馆以城市新中軸线为依托,以“美丽书籍”为设计理念,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塔楼、别具一格的“之”字造型,独特的“之”字优雅造型突出了层叠的建筑肌理,寓意书籍的重叠和历史文化的沉积,同时融入骑楼等文化元素,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特色。
  3 未来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势
  3.1 从“收藏”到“联系”
   图书馆是供民众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索世界。现代图书馆非常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互动性和包容性,从以“收藏”为主转变为以“联系”为主,这种转变意味着智慧图书馆的到来。未来图书馆将是智能化的图书馆,将成为社区网络中心,可通过智能化的设备为家庭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此外,未来图书馆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馆舍内部光线、温度、湿度的自动调节,通过建筑物的传感器实时监控借阅情况、运维状态,根据读者需求随时调整变化空间布局。其内部空间主要有四个区域:一是事务管理和活动开展区域,实现动静分离。二是纸质资源的存储、流通区域,为读者借阅提供便利。三是数字资源的存储与开放区域,为读者提供远程访问服务。四是各种活动空间区域,为读者的沟通交流及创新提供便利。
  3.2 未来图书馆布局的空间革命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5G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民众获取信息的路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传统的围绕“藏书”的藏、借、阅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未来图书馆需要进行跨界融合,为读者提供活动场所和信息服务。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在外观设计与空间布局上不断进行创新,采用新颖的设计方式和创新理念打造城市“第三空间”,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未来图书馆应以传统的知识服务为基础,在保障藏书空间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积极打造学习空间、创新空间和共享空间。
  4 面向未来的阅读空间
   图书馆馆舍的使用主体是工作人员和读者,图书馆在设计馆舍的过程中要邀请馆长、工作人员、理事会成员、读者等共同参与,只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设计的建筑物,才能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4.1 审美: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与周围建筑氛围的融合,特别是文化类建筑。大英图书馆的圣潘克拉斯新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近旁历史悠久的潘克拉斯教堂,为不遮挡其美轮美奂的红砖雕刻,特意将建筑主体后移,并采用与之相近的砖红色建材。南京图书馆位于长江路文化街,为了契合周边民国建筑的样式,对馆舍外观、色彩、檐高等进行了专门设计,既反映了古都南京的厚重文化,又彰显了时代特色。
  4.2 功能:“以人为本”
   图书馆的功能已经从过去的以藏书为主转变为以服务民众为主,其设计理念也应随之改变,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图书馆在设计、建设、运用馆舍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配置更加人性化的设施设备,注重环保、节能,并体现所在地域的特色。传统图书馆的桌椅板凳棱角分明、统一刻板,缺乏人文关怀和亲和力。未来图书馆需要强化人文关怀,配备人性化的设施,如:照明设备可用具备调光功能的灯具,阅览区域可铺设地毯以减少噪音,少儿活动区域的墙柱转角可铺设软性材料,墙面可采用多种色调,读者开放区域要配备足够多的电源接口等。此外,未来图书馆还应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利用大开间的属性优势,结合多种建筑材料,构建通透、敞亮、富有人文关怀气息的阅读空间。
  4.3 形制:富有艺术性
   中外图书馆建筑都具有地域性、时代性、艺术性等特征,从商代保存甲骨文的地窖、古巴比伦图书馆,到历代藏书楼、中世纪的教会图书馆,再到近代中外图书馆,乃至现代图书馆,图书馆可以说是时代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甚至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很多图书馆都极富艺术性,如:富有江南建筑特色的宁波“天一阁”,将“馆”与“园”有机糅合在一起;新建成的广州图书馆“之”字形造型,宛若竖立的美丽书籍,将建筑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文化与知识气息。艺术的构型是智慧的结晶,需要千锤百炼,一部完美作品的出台凝聚了设计者的心血,一座有重要影响力的图书馆建筑必然会吸引众多读者的目光。   4.4 空间:富有魔术性
   未来图书馆在设计馆舍时可按照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统一”原则,形成大跨度、高楼层的格局,打造可操作的“魔术空间”。未来图书馆还要对网络、电源、通风、消防做预先布置,基于大开间和隔断对家具、设备等进行灵活组合,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4.5 使用:动静分离
   公共活动区域不可避免会产生噪音,势必会影响其他人的学习和工作。由于南京图书馆的整体空间布局没有实现动静分离,影响了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而广州图书馆新馆实现了动静分离,不同区域的读者活动互不影响。因此,未来图书馆应按照动静分离原则设计空间布局,如:办公区域、读者借阅区域、专题咨询服务区域应为静区,公共活动区域应为动区。
  4.6 现实需求:少儿空间
   现代图书馆在建设馆舍时要根据少儿的年龄特点及其阅读特点,满足不同年龄段少儿的阅读需求。以南京图书馆为例,该馆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以“馆中馆”的形式建设了少儿馆,并根据少儿年龄段设置了三个场馆,即3岁以下少儿馆、4—6岁少儿馆、7—15岁儿童馆。在3岁以下少儿馆,家长可陪同幼儿一起阅读、游戏。由于4—15岁的少儿可单独阅览,家长需要在休息处等待,为了消除家长的各种顾虑,室外的监控大屏会实时显示少儿的閱读活动情况。
  5 结语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图书馆事业也不例外。图书馆不仅要传承经典、坚守传统,还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图书馆建筑打造成外形靓丽、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体验舒适的城市书房,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6):4-9.
  [2]何静.图书馆建筑文化变迁及特点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0(8):101-103.
  [3]唐玉恩.图书馆建筑与空间的多样化趋势[J].建筑学报,2011(1):110-113.
  [4]高裕江,李永漪,罗明辉,等.南京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说明[J].建筑与文化,2006(11):26-27.
  [5]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6):5-10.
  (编校:孙新梅)
  收稿日期:2019-10-09
  作者简介:陶兴华(1974— ),南京图书馆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68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