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普遍加快,虽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大家都忽略了心理问题。大学生担当着祖国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比一般青年面临更多的发展任务,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其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很多,尤其是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身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会增加很多的烦恼。首先,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式都与中学时期有巨大的差异。大学里同学们自由分配的时间较多,上课的内容也没有中学时讲的详细。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且大学教师不会像中学老师一样时时刻刻待在学校,大家有问题可以随时问老师。这就要求大家要抓住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善于分配自己的时间,能更自觉主动的学习。在社会交往方面,一部分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常常感到茫然,不善于合理利用时间,找不到充实感而感到不安。之后,大学生进入校园中,接触各方面的范围扩大,不会像中学时期遇到问题就找老师帮忙,除了教与学的关系没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了。由于在高中以前,同学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对人际交往投入的精力极少,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懂的人际交往的知识技巧,不知道如何与别的同学交流。且不少学生在之前的学校是佼佼者,学校培养的重点,容易滋生傲、娇之气。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交往动机,但因为一些同学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能体谅和理解别人,不善于与人沟通,就会开始回避,从而产生孤独感。在自我调节方面,很多人都是初次离开家庭,失去了家人的照顾和保护,重新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变化。在大学里是规定每个人要住宿的,而且与很多生活习惯、个性等有差异的同学住在一起。这就要求他们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也必须学会自理,从各个方面都要自己独立去处理。但在这一过程中,诸多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力不从心,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出现孤独感。有不少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受到孤独感的困扰,大学生是孤独感体验的高发人群。
  已有研究发现,充分的社会支持对孤独感有积极的作用,增加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的降低孤独感。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支持,理解和支持学生。同时大学生自己可以主动寻求并利用社会支持,提高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减轻压力,降低孤独感。
  一、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了社会支持一词。有关学者调查发现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出现,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人们健康发展。
  不同的定义反映出学者对社会支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定义中又有很多内容是相互交叉的。社会支持主要是通过外界的力量来帮助个体缓解紧张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外界的力量主要来自家人、朋友、老师等。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类,客观支持是可见的,是外界给予的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给予的支持,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支持是自己感受到的精神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自己的满意度,是自己主观感受到的支持。
  (二)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从各个方向对社会支持进行了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性别上的研究,宋尚桂(2002)发现,客观支持维度、主观支持维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在男女大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女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有关研究调查发现,在主观支持维度和支持利用维度上女大学生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而在客观支持维度上的得分未达到显著差异。毛小玲(2008)等调查发现,贫困女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多于男大学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相比男生弱小,更能引起大家的关心。大学生社会支持在年级因素上的研究,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来源是不同的。程虹娟等(2005)调查结果显示:得到支持最多的是大一年级的学生,最少的是大二年级的学生,大一年级主要是同学、朋友给予的支持。唐燕等(2007)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大四学生得到的客观支持最多,大一年级的支持利用度最高,不同年级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得分都是不同的。
  二、孤独感的研究综述
  (一)孤独感的定义
  孤独感在1970年进入研究者的关注视线,并认为孤独感是一种长期不良的情绪体验。这种负面情绪多在被他人拒绝或体验到与别人之间的疏离感时出现,且是长期处于这种情绪,自己的交往需要长期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饥渴。
  国内外学者对孤独感的概念各有各的理解,对孤独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孤独是由社交关系引起的,个体社交不足时就会感受到孤单;第二,孤独主要是自己的主观体验,与个体的感受有关,与外界无关,个体在独处时可能并不感到孤独,也可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到孤单;第三,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令人不快的;第四,孤独也可以促使一个人有动力,摆脱孤独。每个人感知到的孤独程度都是不同的,但是孤独也会因个人周围的环境、事故的变化、个人的心情而时有时无。
  (二)孤独感的研究现状
  孤独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孤独表现最显著的时期是青年期。大家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部分,出现这一状况的人数是最多的。在这一阶段大家都要经历认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逐步完善自己,解决不好的话,则容易出现矛盾。进入新环境中的他们都希望可以找到良师益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归属感,变得更加自信。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人自尊心太强,自我意识太高,不轻易显露自己的心声,又抱怨无人理解,因此就会感到孤单、寂寞。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各个方向对孤独感进行了研究,发现孤独感已经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据调查在大学校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寂寞、孤立的感觉。据调查发现,我国有约28.6%的大学生感到中等程度的孤独,感到少有孤独的大学生占31.7%,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到孤独。国内学者骆光林调查发现,大学生孤独感在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孤独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级递增,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孤独。蒋艳菊等人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在孤独感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二三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大学生孤独感的总分在乡村城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经常组织、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降低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不良影响,使大学生成为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三)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是我国将来社会建設的主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现在对青少年在孤独感方面的研究较多,而社会支持主要集中于老年人,很少有研究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探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量的研究发现,当个体处在困境中时,那些得到外界物质与网络支持较多的人感受到的独孤感要少。所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情况,揭示其孤独感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此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干预,对控制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有非凡的意义,也为现在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26):112-115.
  [2]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5]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7011.
  [3] Cobb, MaleckiCK,DemarayMK.Measuring Perceived SocialSupport, Developm tofthe Childand Adolescents SocialSupport Scales[J]. Psycho logyintheSchoo1,2002,39:1.
  [4] 程虹娟.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2002,10(2):156-167,233.
  [5] 宋尚桂.低收入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10,213.
  作者简介:李玲(1983.09- ),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78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