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字人文: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道风景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数字人文;书评
  摘 要:数据时代,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必然,探讨图书馆数字人文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宫平所著《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系统性地研究了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的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进行了数字人文模式构成、内容及编排体例上的分析与思考,作者认为该书具有较高的启迪作用,同时也从中提出了有待改进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2-0036-03
   数字人文是指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即在传统人文学科中充分运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以跨学科研究方式,实现数据时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能力提升[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人文逐渐受到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瞩目。作为网络时代科研变革的关键概念之一的数字人文,是人文科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人文,又被称为人文计算,是计算与人文学科跨界融合后形成的一门跨学科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追捧。数据时代,数字人文已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前景广阔[2]。数字人文对多样化研究内容、语言和学者的包容性助其在近20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渐涉及人文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然而,包容的“大帐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数字人文具体学科内容、科研范畴、学者群体和学科历史的理解,也使学科成长和拓展缺少客观数据和理论支持,从而无法健康且可持续地发展[3]。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以数据密集型计算为基础,定性、定量再定性,以问题为导向,跨界融合各个学科,实现跨组织、跨学科的大协同合作[4]。数据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图书馆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不仅能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拓展图书馆人文数据服务,极大地促进数字人文科学的发展,也是图书馆知识型专业服务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5]。宫平所著《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6]一书系统性地研究了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的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并通过大量实证分析手段,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一处,形成了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客观评鉴、意见和指引,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意义建构框架,该书有四大特色值得学界关注。
  1 注重文献综述,研究角度有所创新
   《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一书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清华万方《期刊数据库》(Wangfang Data)、WOS等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图书馆数字人文的研究进行述评,以批判性视角对图书馆数字人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为读者了解数字人文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以及图书馆数字人文今后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精当的论述。作者在写作时突出展现了数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意忽略对专业细节的描述,使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通过对语言和论点的精心组织,引导读者参与到对图书馆数字人文基本原理的讨论中,为图书馆更深入地参与数字人文的实践提供了借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人文馆员、数字人文服务、数字人文教育、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等主题,而这些研究主题均为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模式构建提供了条件。该书研究角度新颖,从人文数据的完整性、可计算性、可用性及重用性、可发现以及获得性等角度出发进行人文数据组织与重构。要克服人文数据碎片化带来的零散、不系统的弊病,必须采用数据复原与重构的方式恢复或重建人文数据所蕴含的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数据化、数据融合、数据关联及发布等手段,最终实现知识单元的精细粒度化、知识组织的语义化、知识呈现的可视化。关于数字人文馆员,该书探索了数字人文馆员角色定位及其能力构建,力求勾勒出数字人文馆员的素质轮廓,为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建设和研究提供参考;对数字人文馆员岗位设置的驱动因子、角色定位、能力框架及能力建构策略进行研究,指出数字人文视域下数字人文馆员的能力构建,有助于图书馆服务升级转型。关于数字人文教育,该书结合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教育服务典型案例以及我国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教育服务实践的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素养教育、建设协同创新服务系统以及构建数字人文创客空间三种教育形式,对大学生数字人文技能素养和创业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可以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数字人文教育服务提供参考[7]。毋庸置疑,数字人文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多聚焦数字人文的技术问题,而忽略了人文学者这一重要参与主体[8]。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的分析探讨,可将建议和策略归结为深入数字人文项目实践、多学科协同、以创新方式开展数字人文研究。虽然近年来数字人文一直是人文社会学科关注的重点,但较少有研究通过分析数字人文作者履历信息比较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的共性和差异。该书分析了国内外作者履历,比较了作者所在机构和国家分布特征及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在学科背景上,我国数字人文作者的学科分布和跨学科相对集中,国外作者表现得较为丰富和多元化。
  2 内容完善,层次清晰
   《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一书的研究对象是高校图书馆与数字人文的相关性,注重实践,观点一目了然。数字人文是将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传统人文学科(如文字、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哲学、政治、考古学等)的一项跨学科研究。数据时代,国内数字人文专著较少,尤其是图书馆方面的专著更少。《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共八章,章章环环相扣,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学术性与适读性较强,具体内容包括:绪论,文献综述,图书馆的數字人文基本理论问题,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调查与分析,案例研究,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构建,我国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策略等。   彭华杰:数字人文: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道风景线
  3 方法得当,运用充分
   《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一书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通过绘制知识图谱、作者履历信息挖掘、词频分析法结合共词分析法等,采用案例分析法与比较法,理论研究深入浅出,逻辑严谨,结构有序,布局得当,论证严密。《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收录的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区域分布合理,数字人文视角多元化,研究主题鲜明,说服力较强。该书尽量避免内容重复、芜杂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条理清晰,体例完整,分类编排,便于读者阅读与查询。书后所选参考文献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等特点,代表了国内外图书馆与数字人文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支持该书的研究体系。目前,《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是一部较为少见的将图书馆与数字人文合二为一的研究专著,其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普遍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与赞许。
  4 数据翔实,可操作性较强,价值丰富
   《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一书大量使用数据支撑案例,数据与案例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模式的构建,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与现实意义,对图书馆服务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人文是各种人文数据的集合体,研究、评估图书馆服务均需要强调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具体体现在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调查与分析、案例研究等方面,根据调查分析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提出我国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相关对策。该书对欧美高校图书馆探索各种数字人文方式进行了研究,包括选取美国10家高校图书馆,从数字人文咨询服务、数据管理、技术支持及协助申请资金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了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该书还引用了很多国外的成功案例,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诚然,《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一书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数字人文模式,而忽视了数字人文的基本问题研究、图书馆资源建设两个主题[9],即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人文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如技术、经费使用、人员构成、评估、培训等。此外,该书的时效性也不强,应围绕技术变革范式、数据塑造世界和需求决定导向等领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从方法与工具、基础设施建设和用户体验等角度,拓展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思路[10]。
   全书为读者展现出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完整画面,详细给出了有效的实践途径与方案,有助于拓展图书馆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广泛的适读性,是一部新时代下研究图书馆领域的佳作。该书可以作为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人文学者、科研人员、学生的学习参考用书,也适合作为数字人文科普类读物加以广泛推广。诚然,全球数字人文浪潮的兴起与深度嵌入为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提供了创新契机与技术支撑[11],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机遇、理性反思挑战与希望、重构体系内涵与思路、创新路径与方法成为当下积极的应对策略,其关键是立足本土,面向现代,开放融合,包容发展,借数字人文之力行自主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5):32-41.
  [2] 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5.
  [3] 米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5):16-21.
  [4] 金玲娟.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现状、障碍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9):15-20.
  [5] 夏翠娟.数字人文之热浪潮与冷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2):1-2.
  [6] 宫平.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8:45.
  [7] 肖平,樊振佳.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教育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14):71-76.
  [8] 董舞艺,梁兴堃.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动机的二元结构及行为路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86-103.
  [9] 何盼盼,陈雅.我国图书馆领域数字人文发展途径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9(1):56-60.
  [10] 金家琴,夏翠娟.数字人文的跨界、融合与对话: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数字学术与人文研究分会场“快闪报告”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8(12):29-38.
  [11] 蒋萌.新时代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4):16-21,48.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19-11-01
  作者簡介:彭华杰(1961— ),河南省图书馆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08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