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效能提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介绍了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内涵和必要性,从用户体验、空间构造和馆员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效能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1-0028-02
  关键词:人工智能;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效能提升
  1 人工智能及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内涵
  1.1 人工智能的内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从事推理、学习、思考、规划等活动,解决需人类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1]。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应用的前沿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有效提取、合理布局、总结归纳,有利于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精细化发展。
  1.2 空间再造的概念及必要性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是指图书馆根据服务对象的个性化与多元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构建新的信息资源、技术、空间与服务的整合空间架构[2]。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纸质图书的阅读呈现下降趋势,更多读者选择利用平板电脑、手机等进行阅读。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实现高标准服务社会的目标,公共图书馆应该对空间再造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提高全民素质。传统图书馆具有馆藏的有形性、时空的局限性、操作的手工性、服务的单一性、利用的局限性等特点。传统图书馆虽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图书馆的现有空间已经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对现有空间进行改造和升级,而这必须依靠技术的支撑。以上海图书馆为例,在空间规划方面,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五大空间区域,包括阅读空间、IC共享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创意设计展览空间、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五大空间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既保留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又能够为人们提供私密思考、创意展示、思想交流的空间和平台[3]。
  2 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影响因素分析
  2.1 用户体验
  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仅要满足用户阅读书籍的需求,而且还要创建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品牌影响力。一方面,馆员应利用多样化的技术和智能化的手段与用户保持交流沟通,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在与用户交流的过程中,馆员可以借助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实现用户所需知识的转化和共享,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仅是外部空间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利用人工智能平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资源获取需求。
  2.2 空间构造
  图书馆是一个包含有形物理空间和无形虚拟空间的多维空间体。网络环境下,空间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必将引起图书馆功能空间的再造与重组[4]。人工智能时代,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再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智能化因素的运用,让科技创新引领公共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公共图书馆在基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中,要及时对空间利用情况、布局结构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在有限空间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利用价值的目的[5]。
  2.3 馆员能力
  公共图书馆以服务大众为主旨,为确保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效能,公共图书馆需要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首先,馆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其次,馆员要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等了解读者的最新需求,以为其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3 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效能提升路径
  人工智能的出现与运用为图书馆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也应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在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方面,应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有限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在公共图书馆效能提升方面,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型服务咨询机器人为用户提供服务,这也是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空间再造不仅能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阅读环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3.1 搭建多元化的學习平台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实际上就是实现自身职能的发挥[6]。公共图书馆提升效能的主要方式是提升服务水平以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求,因此,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必不可少。如图1所示:图书馆应开通网上咨询平台,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和期刊;开通线下服务平台,用公共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用户答疑解惑,解决用户在借阅或浏览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或遇到的困难,为读者提供更具亲和力的服务;开通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用户网上交流平台;开通馆员指导平台,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由于不同用户的专业、学历等不同,他们在学习平台的操作方面也存在差异,开通馆员指导平台就可以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个性化的服务。
  3.2 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应用
  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提高技术服务的效率,发挥网络、APP等媒介的优势,不断增强和优化智能感知力度,实现资源、图书馆和用户三者之间的互通联系[7]。馆员也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发布图书信息,以便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馆藏信息,提高借阅效率。另外,公共图书馆需要借助大数据平台对馆藏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进行合理的分类,提高学科的精细化水平。馆员应该通过数据分析掌握馆藏资源的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读者按照公共图书馆的操作流程进行登录并查找所需图书,在借阅书籍之后,公共图书馆的智能平台上会留下读者的借阅情况和基本信息,这时馆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对读者借阅情况进行汇总与分析,了解哪些资源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从而进行书刊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书籍和期刊。
  3.3 推动资源整合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公共图书馆效能的提升开辟了有利路径,推动了馆员内部人员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一方面,馆员可以定期通过网络搜索查找利用率较低的文献资源和图书,并用高质量的书籍代替“积累了大量灰尘也无人翻阅的冷门书刊和文献”[8];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是依靠国家拨款建成的,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满足读者日益增加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需要在馆藏、阅览环境、数字化阅读设备等方面进行完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其他信息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
  3.4 工作人员因素
  一方面,一部分工作人员会忽视公共图书馆运营花费的成本,使得在服务用户方面开支巨大,影响了公共图书馆效能的提升;另一方面,馆藏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如果馆藏人员专业性不强、亲和力不够、积极性不高,就会降低服务效能。如果公共图书馆在完善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改革馆内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就可以促进服务效能的提升。
  4 结语
  空间再造是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实现空间服务功能重组与转型的重要举措[9],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已经实现了从“以馆藏资源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因此,图书馆应做好空间规划,以此来促进服务效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迪明,廖建明.计算机应用基础[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5.
  [2] 刘华,徐诗豪,王启.浅议创客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信息服务: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1):40-41.
  [3] 杨绎.“互联网”与“图书馆空间再造”如何“+”:上海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探索[C]//上海图书馆.第八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183-187.
  [4] 黄惠烽.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3.
  [5] 肖小勃,高文莉,韩璐璐,等.图书馆空间变革思考与展望[J].图书馆,2016(1):107-111.
  [6] 刘艳.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的途径[J].图书档案,2018(3):96-97.
  [7] 张坤.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效能管理研究初探[J].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016(3):98.
  [8] 張春红.新技术、图书馆空间与服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49.
  [9] 李艳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路径与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6):176-178.
  (编校:周雪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56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