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学风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探索,以期对高校学风建设有微薄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学风建设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01
  2011年12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文件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在学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准确地了解学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学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高等学校预测并有效对学生进行干预指导。
  一、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不足,存在归因偏差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虽然高等学校是把录取线作为入学资格,但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有的学生入学成绩远高于该校录取线,也有的学生刚刚与录取线齐平。如此,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参差不齐,不论是高分段还是低分段的学生,都有会把自己为什么进入到本所大学归因到学习能力不足、运气不好等上。而这种归因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学习动机变得弱化,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考试运”,预期自己在以后的考试中也不会成功,这些现象的出现让学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认知,学习热情慢慢降低。
  2.自我认知强化,心理情绪复杂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在情绪上是动荡不稳定的。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见识广博、个性突出。高中的“唯成绩论”压抑了学生心理,到大学后,周围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对自我内心的“理想”认知更高,如果现实没有给予他们内心预期的理想,便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差距越大,他们对现实的肯定就越低。比如,在他们的认知中,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天地。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无论是校园建设,还是校园文化,都应该充满学术氛围,但目前高校中确有娱乐亚文化、学术亚文化式微现象,如此一来,学生的心理情绪就会低落,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3.媒介种类引诱,学习自律不强
  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如QQ、微博、抖音、快手、唱吧、微信、淘宝等,这些媒介随着大众的需求应运而生,不断满足大众的时间、心理、空间需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以中青年群体为主,10-39 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 67.8%,其中 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而在我国中青年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是手机用户的主流群体。2018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为5.2小时,13%的学生日均使用手机9小时以上。71% 的学生在 21 点到 0 点间使用手机,79% 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 13.9 分钟。因此,当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手机上,都放在了网络世界里,不免会分散他们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时间较少、学习自律性变差。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1.学生的学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如今,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体很高,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不愿意学习,如学习自律性差、考风考纪不容乐观、不能有效规划时间等。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深刻剖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运用教育心理学中“人的行为的控制、调节及教育”理论,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入手,不断引导学生找寻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
  2.教师的教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中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角色对处于社会关系特定位置中的人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模式和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是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责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主导者,应该具有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向导、自我定向等角色。教师如果能把握好这些角色定位,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就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兴趣、有激情,让玩手机的大学生变成爱听课的大学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慢慢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不断加强学风建设。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维纳(Weiner) 的三维自我归因理论(表1)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对原因的探索可以激发、促进或防止、阻碍人们的行为。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学业成功与失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
  所以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包括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学校领导者、学校心理咨询师等,都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利用维纳的三维自我归因理论进行积极归因,引导学生把失败或者学业成绩不好等归因自己的努力不够,或者是方法不对等不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减少学生以为是自己能力不高、任务难度大、运气等稳定的不可控归因。引導学生维持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信任自己的学习潜力,不急于求成,不断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大家一起学习的良好风气。   2.树立正确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目前,学风问题岌岌可危,还有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甚至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如为了奖学金、入党、报答父母、谋求职业等,让学习在某一层面缺去原有的意义,那么当学生们对这些功利的事物不在追求的时候,甚至认为,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知识,不如去校外“学习”社会能力,因此,许多大学生开始逃课外出兼职、创业等,这种多元化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了“实用”,当学习内容不“实用”便出现不学习的情况。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3.充分有效利用媒介
  虽然媒介的涌现给学生们带来了依赖性,给学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排斥和规避媒介,而是要正确有效利用,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可以利用媒介进行教学,如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利用超星等APP进行课堂点名、课堂讨论等,让新媒体的发展为教学所用,而不是羁绊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拿出手机来进行学习讨论,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上课偷偷摸摸拿出手机来玩游戏,不再像以前课堂上教师命令不准玩手机,面对“手机”,要尝试让学生正确有效利用,不要通过“堵”,而要通过“疏”,让学生“敢”拿出手机,“会”拿出手机。
  总之,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建设中的运用已经开展,但是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于自己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可谓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参考文献
  [1]李莉,白云阁,徐少冈,等.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的关系——基于问卷调查的心理学实证研究[J].教学研究,2010,33(5):13-16.
  [2]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手机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引导策略[J].教育评论,2015(7):69-72.
  [3]石志成.自媒体时代大学课堂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1):150-153.
  [4]《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
  作者简介:杨涛(1992.0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陈妍(1991.06—),女,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62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