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文化多元化不断发展,主导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文化生态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将文化生态学与教育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对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民族文化传承调查问卷为基础,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依据,首先分析了中学身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然后对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策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现阶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记、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的,学校在其中并未发挥主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举措,并且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针对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认可和接受,笔者通过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对28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从中深入了解了青年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态度。参与本次调查问卷的青年学生中七年级学生71人,占比25.18%,八年级学生209人,占比74.11%,九年级学生2人,占比0.71%,白族212人,彝族14人,汉族54人。
  (一)民族认同感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中学生整体上具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对“当有人谈起辛屯少数民族(如白族、彝族等)的传统文化时,您的感觉是?”的调查显示:41.4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自豪,45.39%的学生选择了很感兴趣,4.61%的学生表示了不喜欢,8.51%的学生呈无所谓的态度。对“您想了解辛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吗?”的调查显示:49.65%的学生表示很想,39.01%的学生表示知道一些对我的发展有帮助,6.38%的学生没有考虑过,只有4.96%的学生不想。对于“您愿意在学校掌握一些白族的曲子、耍火把、刻木雕等传统文化技能吗?”这一问题,31.9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54.26%的学生表示愿意,7.09%的学生呈无所谓态度,6.7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对于“您在学校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是?”这一问题,14.89%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安排,不得不学,54.26%的学生选择了对民族传统文化喜欢,有兴趣,14.18%的学生选择了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16.67%的學生表示出于自身民族感情的需要(如图1所示)。笔者在调查问卷中深切感受到被访问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对本民族文化呈认可、接受的态度,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情。当问及他们是否愿意为传承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时,90%以上的学生都表示愿意。
  (二)民族文化了解程度
  本问卷主要从民族语言方面对学生民族文化了解程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您在家里使用哪种语言与亲友交流?”这一问题,54.96%的学生会使用民族语言,24.11%的学生大多数时候用民族语言,有时用汉语,4.96%的学生大多数用汉语,有时用民族语言,仅使用汉语交流的学生占15.96%。当问及“您运用本民族语言与家人及亲友交流的程度是?”时,86.88%的学生表示非常流利,9.57%的学生表示会一点,也有3.55%的学生完全不会。在问及“您与本民族的同学平时交流使用的语言是?”时,完全使用本族语的学生占26.60%,绝大多数时候用民族语,有时用汉语的学生占51.42%,大多数时候用汉语,有时用民族语的学生占10.64%,全部用汉语的学生占11.35%。由此可见,青年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整体情况还是良好的,多数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本民族语言与本民族人员进行交流,并且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都感到能够流利听说本民族语言而自豪。
  (三)民族文化学习途径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家庭熏陶、民族节日活动开展、学校教育、广播电视及其它,其中,多数学生是通过家庭熏陶、民族节日活动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51.42%的学生表示在学校没有学过有关辛屯各民族的历史。然而,在被问及“您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吗?”时,有58.51%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5.11%的学生认为有一点意义,2.8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3.5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意义。笔者在调查问卷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学校应该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担负起历史使命,与社会、家庭一起,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展。
  (四)民族文化学习环境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熏陶,学校与家庭是学生平时最主要的活动场所。28.37%学生的父母非常支持其学习民族文化,60.28%学生的父母支持其学习民族文化,3.90%学生的父母对其学习民族文化持反对态度,7.45%学生的父母对其学习民族文化持不管不问的态度。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看,家里有民族书籍的有23.05%,家里有民族歌舞音像制品(如DVD、VCD、磁带)的有47.16%,家里有民族服饰的有42.91%,家里有民族食品的有32.27%(如图2)。学校的文化环境在学生习得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并不满意,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要求,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思考
  (一)提供民族文化的原生态认识
  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土壤,是文化生态学的重要构成要素,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殊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可以说,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的母体,因此,想要让学生更好、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民族文化的原生态认识,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民族文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学校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教育活动开展中,学校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特定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与保存少数民族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1]。首先,学校可以利用播放录像或幻灯片、教师口头讲授、课堂教学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土著居民或专家向学生讲授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再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或民族村,让他们切身体会民族文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最后,学校还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提供民族文化的多方面认识
  1.学校与社区教育的结合。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民族群体的聚居地,在学生认识和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性格形成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社区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2]。社区活动的组织开展直接影响着学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只有学校与社区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教育传承。具体而言,农村居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应该对组织开展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更加深刻理解民族活动、民族节日和民族传统文化。
  2.构建完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保障机制。第一,改善环境。新课改的目的即全力推广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还需掌握民族文化知识,而当前这些地区的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情况越发严重,特别是一些弱小的民族[3]。针对这些地区的教育部门,需设置专项经费,出台专门政策,保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课程的真正实施。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尤其是要做好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自愿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第二,改变评价机制。现阶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些民族地区的政府教育部门在评价和衡量学校、教师时,过于重视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看重语数外三门主课的考试成绩。在此背景环境下,许多民族地区的学校给予主要学科课程高度关注,而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民族传统文化课程[4]。因此,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应该有所改变,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纳入到学生评价内容和教师业绩评价中,促进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民族传统文化课的开设与民族传统文化教研工作中。
  3.加强学校教育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首先,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本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少數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深厚,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在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及编写教材时要充分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学生的文化需求,突出教材的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学校应该适当加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占比,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常识和民族自豪感。其次,开发文体艺术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环境[5]。舞蹈、体育和音乐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多数少数民族人民都是能歌善舞的,他们能够更快的学习和接受民族舞蹈、体育和音乐。开发文体艺术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增强了学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良好校园氛围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文化思想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最后,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学校可以利用隐形课程,培养学生民族情感,比如在重大民族节日时组织举办民族体育活动、民族特色文化节、开展庆祝活动,并鼓励学生用自己民族的方式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进行民族歌舞、民族乐器等表演,进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学校在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科研精神的研发及专家指导。由于教师是学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工作的实践者,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宣传,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教师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投入更加强烈的情感。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专家指导,邀请土著专家向学生和教师讲解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掌握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专家指导还能够为学校提供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明确方向,促进学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中学生整体上具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整体情况还是良好的,民族文化学习途径是多方面的,同时,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更高的要求。在生态文学视野下,学校要向学生提供民族文化的原生态认识和民族文化的多方面认识,进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保证人类文化多样性能够继续保持。
  参考文献
  [1] 王斌,欧金英.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之探究[J].体育风尚,2019(3):264-265.
  [2] 周景辉,聂英杰.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高校通识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承研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3):31-31.
  [3] 梁栋.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1):172-173.
  [4] 冉红芳.教育传承场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探究——基于鄂西南职业技术学校的调查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84-188.
  [5] 叶琳.民族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法手段创新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2):4-6.
  项目基金:此文受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8JS402。
  作者简介:王园园,讲师,大理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7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