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小学德育的实践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育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占据着首要地位,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行动上我们也都给予德育较高的地位。然而,德育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中频频面临各种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学校德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归纳;其次,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我们将目标定位到小学德育实践中的困境,并就这些困境给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践困境;三方合力
  一、小学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一)处境上的困境
  (1)德育面临“无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目前德育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表现的尤为突出,考试成绩“论英雄”,升学率、重本率作标尺来给学校划等级,德育成为人才竞争大战中的牺牲品,可想而知德育的地位由理论上的重要滑坡到现实实践中的不重要。
  (2)与各学科的分离。德育的渗透性强,如果单纯的一味的进行德育,会造成“用力过猛”的局面,它应该借助于各学科,并渗透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这样容易启发引导学生的自觉思考。但就以目前“分数”居高不下的地位来看,德育只能作为次要地位而且渗透作用在各科教学中表现的不尽人意。
  (二)实施中的困境
  工作对象的复杂是德育实施过程中最为棘手的,这表现在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对德育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道德水平。这就造成了教师亦或是教育管理者难以把握德育的标准和尺度,表现的力不从心。
  (三)评价困境
  道德兼具认知和实践智慧,它的活力来源于社会道德实践活动,而判断和评价个体是否真正拥有我们所期望的道德,也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反观当前,对德育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口头的表扬和物质的奖励,这样在使学生在潜意识里将道德的好坏和奖励联系在一起。
  二、对实践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重智轻德现象
  德育为主学科让路的现象普遍存在,语文、数学和英语已经是我们公认的主学科,在考试中它的占比高也就不难理解。自然学校将智育放在首位也无可厚非,但这必然会造成德育为学生的成绩和升学让路的恶性循环。加之,部分孩子家长对德育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也不高,他们本着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也会选择在各个主科上下功夫,对孩子日常表现的有违道德的行为制止力度完全不达标。
  (二)内容与生活脱节
  (1)德育教材内容与生活脱节。现行的德育教材与改革开放时期的相比,越来越注重德育生活化,这是教材发展趋势的。但是,现行德育教材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执行起来很难,尤其像父母离异的小学生,他们本身心里就缺乏安全感,再多的生活体验也难以弥补他们内心的创伤。
  (2)内容单一,难以迎合需求。内容单一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农村地区的生活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借鉴的生活实例也会随之减少,作为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老师的德育内容一知半解,那么德育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严重时将导致德育课程形同虚设。
  (三)方法单一
  说服式是教育领域最为主要的方法,自然成为德育的主要载体。此外,在极个别情况下有的教师可能直接采取惩罚措施,不仅影响德育效果而且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最需要关注的是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教学设施落后,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短缺,难以开展多媒体化的教学,从而使教师只能以陈旧的方式进行德育。此外,对网络信息采用不合理的引导方式。网络早已悄然走进小学的大门,很多小学校长、教师对小学生使用网络缺乏合理的引导,或是对网络信息采取围堵的办法、或是对千奇百态的网络信息简单带过。总之,采取的措施很难起到疏导的作用。
  (四)难以应对影响德育效果的外在环境
  (1)学校周边的环境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德育效果。网吧、娱乐厅、游戏厅等这些都是围绕在学校周围的“恶势力”,一旦小学生沉溺网吧、游戏厅、垃圾食品和书刊、影像作品;轻则难以保证德育效果,重则伤害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2)家庭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自己道德意识薄弱,自然也就对孩子的德育关注度低。尤其像独生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小学的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的。 独生子女是祖父母、父母的掌中宝,自然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和缺乏责任意识等。加之,有些家长平时可能对孩子疏于管教,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等到学校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向家长反映,不乏有些素质较低的家长,隔天就向学校闹。这就造成学校和老师不敢管的尴尬局面。
  三、針对小学德育实践困境的可行性建议
  (一)从行动上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1)保障小学德育教师队伍。走出小学德育实践的困境,组建小学专职德育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第一、重点引进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的思政教师;第二、在有限的条件内也可以选择从本校的优秀教师中选出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
  (2)确保小学德育工作的必要经费。充足的教育经费是摆脱小学德育实践困境的基本保障。首先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其次划拨经费奖励优秀的教师,彻底打消教师心中的顾虑。
  (二)优化内容,使其紧贴现实
  德育内容既要有城镇生活的例子,也要有急需改进的贫困农村的例子,让小学生从小就慢慢接触到现实的生活。此外,也更加关注父母离异、独生子女以及留守儿童的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
  (三)改革德育方法,发挥网络作用
  (1)推行立体化、开放式的方法。德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德育形式和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尽量减少灌输、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辅助、启发和指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快乐教学和快乐学习的效果。
  (2)为德育注入生活的源泉。德育教师应使德育课堂走进生活,尤其是德育课堂不应仅限于固定的教室,教师可以做好提前的规划和安排,走进真实的生活,例如:公交车上礼让老人、红绿灯前排队等候等优秀的美德。   (3)提倡多向对话交流。建议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这种方法除了要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生活的多向交流互动之外,还应包括师生的自我反思和师生与课程本文对话等多种形式。
  (4)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学。教师首先要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特长爱好,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多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引导他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5)以互联网为阵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电脑、手机的普及大尺度的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我们不能无视、忽视和漠视这种变化,反之,我们要正视互联网的影响,以互联网为德育阵地,采取疏导的方式方法,让互联网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四)家、校、社三维合力
  (1)积极与家长沟通。小学德育实践的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小学生的部分时间还是在家中度过,家长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见证者和维护者,更是合作者。只有通过家校联合,才能推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使他們健康成长。
  (2)取得村委、居委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德育工作需要村委、居委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此外,一些社会上留存下来的美德,例如,乡绅威望的秩序、乡土人性的抱朴守拙等也都可以视作是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天然根基。
  四、结语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最适合、最容易接受德育的滋润。在此,我们肯定已有的德育改革,但在德育实践中,却面临着重智轻德现象,德育内容与生活脱节,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小学生德育发展要求等的困境。要走出德育实践的困境,必须从理论和行动上真正把德育置于首位;使内容生活化;使方法多维化;使互联网真正在德育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最终,通力实现家、校、社三维合力。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11-14,42.
  [3] 郭凤志.德育的现代困境、归因分析及其超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77-84.
  [4] 高德胜.现代德育困境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00(03):12-15,11.
  [5] 张建军,李立.关于“德育困境”的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25-31,60.
  作者简介:席梦珂(1994- ),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24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