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现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著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且教育也不再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德育也日益在教学中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进行的教学,应渗透于各个学科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是基本的学科,它的教学为其他科提供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因此,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德育,并且这种方法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提出了一些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想品德;数学教育
  数学教学对一个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习数学,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成为老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也有了新的生机,但是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地吸收新思想、新理论,加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德育。
  一、让学生明白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德育价值
  小学数学老师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他们不懂得进行德育的重要意义,并且儿童时期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因此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小学数学的教学意义主要在于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培养,但是老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忽视了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建立文化自信
  学生的德育教学首要的就是给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因为我们现在所学习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是通过了我们的祖先无数次的验证最终得到的,通过给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建立,能够让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例如在小学课堂中教授“十进制”的计算法则时,老师首先可以适当地讲解其方法的发展历史,这种计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先祖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开始运用这种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了,这不仅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的发现,还可以说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并且在我国的一些数学著作中一些数学计算方法更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例如《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便已经成书。在这些书籍中,记载了许多现代小学课堂需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地进行知识学习。
  三、在教育的同时穿插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教育,因为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进行其他教学的前提都是需要学生首先拥有爱国之心,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树立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爱国人士的事例来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并且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数学史和一些数学研究发现,通过这些辉煌成就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四、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纪律意识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的概念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学生的纪律意识进行教学,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纪律意识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完成的,并且纪律教学是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的,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可持续性地发展,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处处都体现纪律意识。纪律不仅是说要遵守课堂纪律和社会纪律,而是一种规则,要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例如在四则运算中学生必须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否则就会出错;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从而方便学生的学习。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创新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道德教育,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思想健全的人,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进行学生德育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易翠群.浅谈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无痕渗透[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2).
  [2]李燕燕.有心浇花花更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J].学园(教育科研),2012(11).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450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