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互联网+的影响现在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章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深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能力;高职教育;新思路
  当今,“互联网+”的影响无处不在,也必将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转变。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直接反映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转变。高职院校必须以此为契机,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各个环节入手,充分把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和能力。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新要求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在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基本的专业能力外还包括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组织协调、个性品质等长久发展的能力。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仍存在明显不足,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适应互联网+的变化,探索教育教学各关键要素变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新时代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变得尤为紧迫且意义深远。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近几年受生源数量的影响,大多高职院校的招生标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偏低,尤其是数学、外语水平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欠缺一定的自理和自律能力,社会责任感不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缺乏热情,态度不积极,很难有一技之长,对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仍有差距,导致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人际关系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创新和学习能力不足。
  (二)职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学校层面。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性观念不足。目前大多高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更加侧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过度强调技能提升,将重点放在招生工作和就业安置,忽视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导致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不足,严重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课程改革方面不够深入。近几年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改革,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比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工作任务的设立大多基于现有实训环境或师资水平的限制,教材内容的整合更多限于形式上的跟进,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支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将无从谈起。校企合作方面缺乏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校企合作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仅仅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邀请企业教师到校任教这些形式都远未达到培养学生无缝就业的程度,模拟实训环境和真实的工作场景还有很大差距,导致学生缺少足够的重视。师资建设方面有待提升。师资水平是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双师比例普遍偏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数量不足,对任务的理解局限于理论层面,在项目流程、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方面对学生的指导缺少针对性。
  (2)学生层面。思想上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不够客观。高职学生对职业能力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往往将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等同,认为只要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就是完成了学习目标.对创新创业意识、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缺少足够的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在学习过程中以完成课堂任务为标准,满足于现状,缺少持续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影响了个人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行动上对职业能力的锻炼不够积极。思想上的放松和懈怠,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疏于自身的有效管理,在企业文化拓展训练或者项目实施过程中行动不够积极,等、靠、混思想严重,把团队任务寄托在成绩好的同学来完成,因此,违背了团队任务设立的初衷,长此以往,形成了心理和性格方面的缺陷,對其个人的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造成了短板劣势。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深入分析互联网对各行业和产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做到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时增设最新专业或方向,顺应趋势,站到时代的风口。因此,近几年我们及时申报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专业或方向,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第二,对原有专业进行转型升级。结合互联网+对岗位需求的新变化,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授课手段、修订评价标准和培养目标,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互联网要素融入传统专业,时刻保持学生新型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加强。
  (二)以“互联网+”为引领,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素养,专业+互联网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互联网+”为引领,整合课程内容。比如,我们依据姜大源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思路对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同时融入了保定职业技术学院首创的工单制教学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把工作任务理念完美地融入课堂教学。另外,我们也对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完善,比如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增加了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等内容,在物流管理中增加了机器人、无人机等智慧物流内容,在工程造价课程中增加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化)等内容,针对新要求,增加新内容,适应新时代,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第二,创新课程实施手段,注重信息技术的融合。比如,充分利用职教云课堂、蓝墨云班课等先进的教学平台,打破传统的微课、慕课等利用网络资源被动学习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移动网络等现代化学习手段,开展移动授课、网上讨论、在线答疑等一系列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次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教学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课堂,双实境,校企联动”合作育人模式,实现企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案例进教材、业务骨干进课堂、人才培养进企业,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既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又在真实的任务环境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能就业,就好业的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校企融通平台,提升管理效率。借助校企融通平台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实现校企资源的深层次、多角度的融合。比如,可以通过远程数字传输技术将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在课堂教学中在线直播,实景再现企业的生产氛围,指导教师可进行远程的讲解和操作指导,借助现场教师的辅导实现“双师型”课堂教学,从而打破实训的时空限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通过管理平台实时统计和分析,及时修订和调整教学形式和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管理有的放矢又提高了效率。
  三、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互联网的全方位协作和共同发展,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不断创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关键教学环节的新思路新方法,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年英.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7(12):69-72.
  [2] 孫国忠.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7(01):7-9.
  [3] 许艳丽,刘晓莉.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36-38.
  [4] 孙昱.“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7(06):5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名称:“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80304016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永昌(1978.03- ),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72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