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表象与实质:探析台湾蓝绿矛盾的深层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童立群

  摘要:本文在分析台湾蓝绿矛盾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揭示蓝绿矛盾的实质和原因,认为台湾蓝绿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有各种历史因素和来源,与“统独”矛盾、省籍族群矛盾、“国家认同”矛盾等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存在差异与区别。蓝绿矛盾是由多个体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两大政治势力权力斗争的实质。
  关键词:台湾;蓝绿矛盾;原因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4-0047-04
  蓝绿二元对立及其矛盾斗争是台湾政治和社会的一大特点。蓝绿阵营各自拥有稳定的支持者和群众基础,在国家认同、意识形态、台湾未来等发展路线的各个问题上呈现出高度对立甚至对抗的局面。2004年“两颗子弹”事件以后,蓝绿对立的现象更加明显,每逢选举就会出现蓝绿阵营激烈冲突的场面,而“立法院”内蓝绿的漫骂和流血事件等则将蓝绿矛盾常态化和暴力化。
  一、矛盾性质——权力之争是蓝绿矛盾发展的实质
  蓝绿矛盾的实质是权力之争。这种竞争和冲突是推动岛内政治格局演变的内在矛盾。若台湾的政治生态没有根本性变革,蓝绿矛盾将长期存在。作为台湾政坛两个势均力敌的政治主体,蓝绿阵营为争夺公共权力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集中体现在选举中。近10年来,台湾社会政治主要是围绕选举这一中心议题在运转。只要有选举,不论大小,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舆论几乎都围绕着选举进行。为了在选举中胜出,蓝绿阵营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动员各自支持者投票,以最大可能地保证当选。过于频繁的选举使得蓝绿矛盾始终处于焦灼状态,也造成了台湾政坛“只有蓝绿、不分是非”的独特现象。尽管蓝绿阵营内部派系林立、纷争不已,但在选举中蓝绿矛盾阵线分明,“一个台湾,两个世界,成天恶斗,没完没了”[1]。从表面上看,台湾蓝绿阵营围绕民生、统独、族群等议题展开激烈斗争,然而在本质上,难以调和的权力争夺和理念冲突才是台湾蓝绿阵营竞逐的核心。形式虽变,手法没变;游戏规则变了,争权夺利的实质没变。尽管也有人呼吁“内部矛盾与敌我对峙,是界线分明的两个政治范畴,政党之间的竞争,是属于台湾社会内部的矛盾,蓝绿两党的长期竞逐,是争取政治资源的对手,绝对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敌”[2],但台湾政治发展的实际是由于权力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选票被看作是一切政策主张立足的中心所在,台湾的任何执政党都着重“防弊重于兴利、对立优于是非、选票先于专业”的考虑[3],从而蓝绿权力之争被极端化、尖锐化。
  二、矛盾关系——“纯粹竞争性”关系导致蓝绿矛盾始终无法调和
  如果说对权力和政治资源的争夺符合大多数西方政党政治体制的共性,那么“纯粹竞争性”关系则是蓝绿矛盾区别于这个共性的最大特性。事实上,在西方民主体制中,政党之间虽然为争夺国家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竞争,往往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充满悬念,甚至不失某种惨烈,但是各政党之间仍有广泛合作的一面,特别是在社会出现重大突发性事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发生了里氏9级强烈地震,使得日本政坛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政治休战”。通常在选举告一段落、政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成熟的民主体制都会出现政党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也被称之为“互竞性”政党间的合作[4]。
  台湾社会由于蓝绿势力的互动缺失了合作的一面而表现为“非典型”的政治民主体制。一般说来,选举实现和完成了公共权力的分配,议会则是各政治势力展开“公共政策之争”的主要场所,这符合“选举式民主”的共同特征。但人们往往看到,在台湾社会,无论是在选举期间还是“立法院”的政策辩论中,蓝绿阵营完全没有合作的衔接点,双方是“只能为敌不能为友”的纯粹竞争性关系,不管真假、对错、好坏就一味反对。这种极端化、泛政治化的现象把蓝绿阵营的权力之争推向极度的对抗和紧张状态,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台湾社会分裂为两大集团,互相厮杀,造成社会无序与纷争。
  蓝绿矛盾“纯粹竞争性”关系的特点,不合乎宪政社会的本质规定,其发展趋势应是被矫正或否定。蓝绿之间是零和关系,一方的政治前途寓于另一方的失败之中。马英九在上任之初,试图做“蓝绿和解”的尝试,力图实践“全民总统”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人事安排与布局上便力争任用 “绿色人物”,但其这些作为不仅引起了国民党和泛蓝支持者的强烈不满,也没有争取到绿营政治人物的理解与选民的支持,反而让自己陷入行政团队、国民党中央及“立法院”等相互矛盾日益尖锐的被动境地。即使是偶尔出现了蓝绿“合作”的现象,也只能算作某些政客的投机行为和政治交易。赖幸媛在出任“陆委会”主委后被迫宣布离开台联党的事例就生动地刻画了台湾现今的政治实态:蓝绿难以和解。所以,有台湾媒体称:“没有人会阻止你寻求蓝绿和解与对话的任何崇高意图,但是很抱歉,结果并不会改变任何事”[5]。
  三、矛盾主体——分裂的选民政治认同与蓝绿矛盾互为因果、交织发展
  作为蓝绿矛盾的主体和参与者,两大阵营支持者分裂的选民认同既来源于蓝绿矛盾存在和发酵的社会背景,又反过来为蓝绿对立提供了环境和机会。台湾民众政治心理非常复杂,在很多关键性问题上远没有达成共识,分裂的政治认同给蓝绿的政治操作提供了空间,蓝绿矛盾的加剧又造成民众心理的进一步紊乱,政治认同进一步分裂,在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中不断发展,使得蓝绿矛盾成为台湾政治社会中一个难解的结。台湾“泛紫联盟”召集人简锡堦就直言:“当前危害台湾最大的,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信任危机。染上蓝绿颜色,则是非莫辩,也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困境。”[6]台湾虽然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选举,“政治版图或许出现某些调整,但蓝绿对立的政治氛围,却是依旧顽强地维持原状”[5]。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下几方面。
  首先,蓝绿互动议题的偏差误导选民做出非理性抉择,制造了新的矛盾和对立。在成熟的民主社会中,政治势力及其支持者皆遵循“以议题结盟”的游戏规则。例如,美国两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为理念区分,在经济、社会、安全、对外政策等议题上存在执政差异,因而各自拥有利益集团和支持力量。在通常情况下,在野一方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通过其对执政党政策的批评和辩论而体现出来。但是在台湾社会,狭隘的斗争焦点使得蓝绿矛盾无法集中在公共政策的辩论和对一般民生福利议题的关怀方面,更明显地表现出具有对抗性的议题,比如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族群认同、台湾发展前途认同等涉及价值选择的问题。过于狭隘的斗争议题使得蓝绿之争没有真正发挥出民主的优势,却极尽其劣势。可以这样认为,台湾在民主法治的精神上可以号称是成熟的“民主体制”,但在民主的议题上,却一直处于幼稚的和非理性的阶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301766.htm